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4 21:4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
《咬文嚼字》
导入: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苏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
“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便念了起来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两人听了后,拍手叫绝,为什么呢?
“轻风
——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①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
②又运用拟人,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也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
下句中添“映(映照、辉映
、显现)”、“隐(藏匿,不显露
)”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写出了如雪梅花融化在淡淡的月光中隐隐约约的朦朦胧胧美景,十分传神
,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据传,清代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在严父的威逼下进入了科举考场,其一抄了题目后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其二只抄了个题目,其三连题目也没抄,干脆白卷一张。主考官是位很有学问而又风趣幽默的人。批阅到这三个大草包的卷子时,顿感啼笑皆非。细想,觉得还是有区别,于是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批语分别为“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同僚向主考官请教,为何同是三个字,仅换了位就分成了三等了呢?
故事2:三个等级 
回答是,“放狗屁”意思还算是人,只是放狗的屁,三者中算上等;“狗放屁”说明已属狗,但除放屁外,尚能看家护院,还可列中等;“放屁狗”则是除了放屁外,再也没有别的用处了,自然列为下等!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得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启发。







【学】走进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也叫文艺批评,是一种带有一定理论性的文艺评判活动。它以文艺欣赏活动为基础,通过理性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出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进而论及作者及其文艺运动、思潮、流派,探讨文艺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推动创作水平的提高。
咬文嚼(
)字
茗(
)烟
锱铢(
)必较
中石没镞(

清沁(
)肺腑
岑(
)寂
蕴藉(

付梓(

尺牍(


涎(
)
积累重点字词
jiáo
míng

zhū

qìn
cén
yùn
jiè


xián
积累重点字词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交】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好欣赏都必须潜行琢磨的好习惯。
第一部分(第1~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
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分析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1、2)
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3、4、5)
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6、7)
水到渠成,加以总结(8)
郭老改字

咬文嚼字
(正)李广射虎
(正)贾岛吟诗



苏轼写诗(正)
套板反应(反)
写作


达到艺术美
【导】
1.什么是“咬文嚼字”?
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3.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举这些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00
00
00
C
A
B00
什么是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贬词褒用
《咬文嚼字》创刊于1995年1月,是一本文字方面的期刊,每月出版一期。
“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是其办刊宗旨;知识性强,尤其有些知识不是课堂里、词典里能等到的;文字生动可读。
   
思考:
为了说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这个问题,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举这些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1.郭沫若改字
2.王若虚改《史记》
3.韩愈改诗
4.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5.柳腰桃面等套语


比较以下语言: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明确:句式不同,意味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
1.郭沫若改字说明的道理:
你这猴头!
2.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改(1):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2)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明确: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儿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妖怪,哪里逃!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
.
贾岛“推敲”的故事
明确: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推—冷寂场合
敲—热闹场合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品味妙语
写美人:
写才子:
谈风景:
叙离别:
做买卖:
铅字排印:
套板反应
明确: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春花秋月
灞桥柳岸
端木遗风
付梓、杀青
1.郭沫若改字
2.王若虚改《史记》
3.韩愈改诗
4.苏东坡写《惠山烹
小龙团》
5.柳腰桃面等套语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若不咬文嚼字,则易套板反应
【用】:炼字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填入“数”还是
“一”才能更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
明确:齐己原来用的是“数枝开”,郑谷将其中的“数”字改为“一’’字。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同时“一枝”又照应了题中“早’’字。一字之异,寓意顿拓,更渲染了“深雪”的意境,烘托了“早梅’’的品格,所以后人称郑谷为“一字师”。.
杜牧的《江南春》有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明代学者杨升庵提出疑问:“千里莺啼”谁听得见,千里绿景谁看得见。他认为应把“千里”改为“十里”。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明确:
“千”字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春已经通过莺啼遍及整个江南,写出春的生趣盎然,勃勃生机。而“十”却让原文失去了开阔的意境。
咬文嚼字
第二课时
阅读最后一节
思考: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地?找出文中有关的词语。
谨严精神
艺术的完美
不懒
不粗心
不自满
随处留心思索
刻苦自励
推陈出新
达到目的
思想情感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咬文嚼字
艺术的完美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随处留心思索

苦自





时求精炼吻合
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
内容启示
1.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2.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3.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的。
……
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
学习“炼字”的方法。
实战演练:炼字(一)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填入“数”还是
“一”才能更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
明确:齐己原来用的是“数枝开”,郑谷将其中的“数”字改为“一’’字。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同时“一枝”又照应了题中“早’’字。一字之异,寓意顿拓,更渲染了“深雪”的意境,烘托了“早梅’’的品格,所以后人称郑谷为“一字师”。.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福楼拜对莫泊桑说
杜牧的《江南春》有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明代学者杨升庵提出疑问:“千里莺啼”谁听得见,千里绿景谁看得见。他认为应把“千里”改为“十里”。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明确:
“千”字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春已经通过莺啼遍及整个江南,写出春的生趣盎然,勃勃生机。而“十”却让原文失去了开阔的意境。
实战演练::炼字(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正(
)

[A、大
B、快
C、紧
D、密]
C
实战演练::炼字(三)
“紧”一方面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猛,一方面暗示了情势的危急,故事高潮的到来,渲染了气氛。
高考链接
(2012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译文: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1或描绘了某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
2
或增强了感染力
3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炼字”三步曲: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
释字意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绘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点作用
规律总结
诗歌鉴赏中一个重要考点就是“炼字”,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德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高考中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1.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2.答题的关键是要说说所“炼”之字好在哪里。具体可先----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阐述它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征或描述出了人物怎样的特点。然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果---有特殊的手法要指出它用了何种手法。最后----说说用这个字作用如何,效果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