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习描写景物》
?
【情窦初开】(导入新课)
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荫,陡峭的山峰,潺潺的小溪,宽广的大海,水底的游鱼……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色,美不胜收。
如何才能作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呢?今天,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我们所见过的最美的景描绘出来。
?
【立竿见影】(教学目标)
自主探究法、问答探讨法、交流合作法、任务驱动法
1.
了解景物描写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序地观察景物。
2.
抓住特征写景,调动各种感官,借助多种手法,多角度写景。
3.
体会情景交融的感染力,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
第一节
作文指导课
诗意篇
?
【开门见山】(例文剖析)
1、《春》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评析:
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春雨“细”“密”“亮”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既细且密、闪闪发亮的特点。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评析:
(1)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形:高大、肥胖、臃肿、小球
声:长吟、低唱、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
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
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评析:
这段文字作者集中笔墨只描写了一种景物——春花,通过动静、色味、虚实、高低等多个角度,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放的特点,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极强的优美画面。
4、《春》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评析:
借助多个感官,如触觉、嗅觉、听觉等,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都描绘了出来。
5、《三峡》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评析:
1.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2.
俯视与仰视相结合;
3.
近观与远望相结合。
6、《行走在风雨中》
天如墨,水如泪,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行走在风雨中。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丝丝的细雨顺着屋顶滑落下来,砸在我的头上。冰冷的水流在我的脸上,流到我的脖子上,流进我的心里,给我本就有点苦闷的心增添了几分冷清。
评析:写作中融入了情感。
情意篇
?
【仙人指路】(知识指南)
[总纲]
一、什么是景物描写
(一)比较(二)评析(三)景物描写定义(四)目的
二、怎样进行景物描写
(一)抓住特征(观察)
1.定点观察。2.移步换景。3.时间变换观察。
(二)多种角度:形、质、色、味、声
(三)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幻觉
(四)多种视角。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静态、动态;宏观、微观。
(五)注意顺序(层次)。
1.方位顺序(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由前到后等等);
2.空间顺序(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
3.时间顺序(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变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过程介绍。)
(六)多种修辞。
(七)多种手法。
1.对比烘托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4.正侧结合5.点面结合
(八)融入情感。
[指南]
1、什么是景物描写
(1)比较
1.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景物叙述)
2.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想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景物描写)
(2)评析:
很明显,前者是景物叙述,后者才是景物描写;前者虽涉及景物,但只是简单的状态介绍,后者则从形象、色彩等多方面进行感性的叙述,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景物描写定义
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1.
自然景物:自然景物包括日月星辰、雨雪风霜、春夏秋冬、山川花鸟等。
2.
社会环境:就是对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状态的描写。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
(4)目的: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渲染了坟场凄凉的气氛
2、怎样进行景物描写
(1)抓住特征(观察)
1.
定点观察。
(1)定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作细致描写。
(2)步骤:①选择最佳位置;②锁定中心景物;③抓住中心景物的中心特点。
(3)注意:①捕捉景物的颜色、姿态、气味等;②变换各种视角;③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
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2.
移步换景。
(1)定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
(2)作用:激发的读者的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3)方式:①对同一景物作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观察;②对不同景物作移动观察。
《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抓住渔人一路上走来看见的不同的景物,将我们一同带进了这个神秘仙境:世外桃源。
3.
时间变换观察。
因为同一处的风景,时令不同,哪怕是朝暮不同,都会引起景色的变化。
(2)多种角度:形、质、色、味、声
1.
写植物,可以写其形态、高矮、颜色、气味等;
2.
写动物,可以写其皮毛色泽、五官四肢以及鸣叫声音等;
3.
写静态的物体,可以写它的大小、长短、颜色、质地、轻重等。
(3)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幻觉
如《紫藤萝瀑布》对花的描写:“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从色彩写到气味,又赋予气味以色彩,将视觉和嗅觉互通,传神地描绘出紫藤萝花的美丽和繁盛。
(4)多种视角。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
如《三峡》一文,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致,让人感受到三峡多样的美。其中春冬季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坐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景象,俯仰结合,动静相衬,描写灵活生动,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注意顺序(层次)。
这是指空间的变换。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为顺序。
1.
方位顺序(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由前到后等等);
2.
空间顺序(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
3.
时间顺序(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变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过程介绍。)
(6)多种修辞。
(7)多种手法。
1.
对比烘托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了突出景物独有的特点,可以采用对比描写法。通过对比其他景物来突出所观察景物独有的魅力与特色,使得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2.
动静结合。
景物描写的状态:动态、静态。(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动静结合,写出了景色的不同的特点。
3.
虚实结合
《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一段作者运用实写和想象虚写相结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副色彩艳丽,层次多样的春花图。
4.
正侧结合
如《三峡》中多处运用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来描写景物。如用“两岸连山”的正面描写,“略无缺出”的侧面描写来写山的连绵不绝。
5.
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8)融入情感。
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郑板桥写过这样的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的就是以情带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
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达意。
如《雨的四季》中,春雨驱走冬天,改变世界的姿容;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又沉静,使人静谧、怀想、动情;冬雨自然、平静,给人特殊的温暖。作者用极富情感的描写,既展示了四季的雨的客观特征,又主观地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和内涵,使它们更有生命气息,更有感染力。
如《三峡》“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
?
【柳暗花明】(文题解析)
1、对同学来说,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校园了。想一想,你所在的校园有什么风景?校园里的风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围绕“校园一景”写一个段。300字以内。
(1)提示
1.
要选取校园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的描写,不能面面俱到。
2.
除描写景物外,还可写师生在其中的活动,可以体现校园景色特点。
3.
写作时可按一定顺序,例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2)例文
校园一景
我来到校园东北角的花园里。啊,好美!有山茶、月季、一串红、紫荆……五颜六色,竞相开放。瞧,西边的桃花开得多好啊!粉红粉红的。鹅黄色的花蕊镶在粉红的花朵上,十分显眼。那粉红的花朵躲在翠绿的叶子下,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把“粉红的花朵”比作“小姑娘”,生动形象。)微风徐徐,北边的桃树轻轻摇摆,小蜜蜂和小蝴蝶在桃树周围飞来飞去,从这朵花上飞到那朵花上。那景色人见人爱。啊,什么香?随着一丝清香,我来到一棵开着紫色花朵的小树前。听别人说,这叫紫荆。紫荆花的花朵小小的,密密麻麻,好不可爱。那花是一串一串的,开在枝干上,像珍珠。最特别的是紫荆先开花,后长叶,你说这奇怪不奇怪?在东边,有一片不知名的花,那花也是一串一串的,不过是红色的;听人说把它的花蕊拉出来,再吸里面的汁,香甜香甜的。(写出了紫荆花花朵繁多、可爱的特点。)那山茶花有的开放了,红红的,像天上的朝霞;有的含苞欲放,花骨朵饱胀得快要裂开了。整个花园仿佛仙女织的一块花锦。(想象新奇。)
【名师点评】
小作者精心选取最富有诗意的校园景色,充分调动自己的五官感受,多角度展示了校园东北角花园的美丽景色。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你留意过自家窗外的景色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1)提示:
1.注意描写范围的选择。可以将窗户当作一个“画框”,只描写“画框”内的风景,也可以将视野扩大至窗外能看到的所有景物;可以选取窗外景物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描绘,也可以整体勾勒,把握全局。
2.可以根据窗口所处的高度,选取一个主要的观察视角,再辅以其他角度灵活描写。还要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3.可以围绕窗外景色最主要的特点,给景物描写定一个基调,如美丽、欢乐、忙碌等,注意描写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2)审题关键
1.首先审清题目的重点——“写景”,而且规定了观察点——窗,透过窗看到的外面的世界,捕捉写作角度及内容。
2.明确写作提示中的要点,观察的角度可以是窗户“画框”内的风景;可以是窗外的近景,还可以是远观;可以是眼前的景色,还可以是由眼前而联想到的景色;写作对象可以是物景,还可以是人景;可以是单纯地抒发对景色的喜爱,还可以是通过景物抒发对时代的赞美……
3.文章性质可以是单纯的状物,也可以是借物抒情,还可以是托物言志;可以选择小的角度抒发自己对一景一物的喜爱,还可以是大而广之讴歌祖国的日益变化……
(3)挖掘立意绝招
1.逐层分析、锁定立意。看到题目、提示后,在第一反应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推进,挖掘出更深层的立意。
2.变换角度。“窗外”的景致,可以从事物的角度写,可以从自然界的角度写,还可以从别人的角度写,从社会的角度写……
(4)素材
1.
素材1
每日的夜晚,向着窗外望去,心中所期望的星星依然不见几颗,而包裹着星星的天空,亦不是纯粹的黑色。天空的边角,尽是城市散出的黄的,白的灯光,将天空染成混浊不堪的深紫色。只看那天空,亦不好看。
现在的天空,白天不蓝,仿佛就被蒙上了一层肮脏的纱。当到了黑夜,又不是纯粹的黑,依然昏暗。仿佛是一个粗心的染匠染失败了的布。唉,何时才能回到原来的天空呢?
2.
素材2
茫茫长空,一片蔚蓝。只有一片白云——仿佛是在轻轻飘浮,又似乎是在袅袅融散。微风敛迹,天气暖洋洋的……空气就像刚刚挤出、还冒着丝丝热气的牛奶一样新鲜!
云雀在悠扬地歌唱,大脖子鸽子在咕咕叫唤,燕子在静悄悄地飞来掠去,马儿在喷着响鼻,不停地嚼着草,狗儿一声不吠地站在那里,温顺地轻摇着尾巴。
空气中弥漫着烟火味和青草味,其中还夹杂着一丝焦油味,一丝皮革味。大麻地里的大麻枝繁叶茂,郁郁青青,散发出一阵阵香烘烘、醉陶陶的气味。
——屠格涅夫《乡村》
3.
素材3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年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起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年陡台阶,眼前会出现一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其调。
——宗璞《秋韵》
(5)例文
窗外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的爷爷家,还记得那扇小窗,我常常好奇地透过它,感受屋外的美丽风光——洁净的小院,院中央那棵樱花树,还有爷爷的身影……(倒叙开头,回忆乡下窗外的景致,既照应了文题,又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窗外,夏日,背影。(用“窗外……”这一句式结构全篇,使文章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盛夏时节,推开窗户,迎面扑来阵阵的热浪。爷爷蹲在樱花树旁,不知在摆弄什么。“爷爷,您在干什么呀?”我一脸笑意地望着爷爷的背影。“在给樱花树杀虫哩!”他头也不回地应道。(特殊的景致:樱花树旁,“我”与爷爷也是一道风景。)
风儿吹起我的刘海儿,还吹得满树翠绿的樱花树叶簌簌作响。
窗外,金秋,小憩。
秋日来临,夕阳慵倦,把余晖的暖意洒向地面,映得那樱花树也好似披上了纱衣。正值秋收,玉米地里一片金黄。(写秋日的景色,突出了“金黄”,与季节特征吻合。)
正午时分,爷爷回家休息。虽已是秋季,太阳依旧很是火热。“呼呼……”窗外传来阵阵时重时轻的鼾声,我从窗内向外张望,只见爷爷轻靠樱花树已进入梦乡,我扑哧一乐,那樱花树好像也在捂面而笑。(既点题,又写出了浓浓的生活情味,令人忍俊不禁。)
窗外,隆冬,失意。
寒冬已归。天空下着雪。灰白色的天空冰冻着我的内心。我望着窗外那光秃挺拔的樱花树,不禁落泪。因为我即将离开这个装载着我美好回忆的地方。这时,我瞥见窗外的樱花树,它好似也在为我悲伤哭泣。(由“窗外”之景触发情感,樱花树好似也在为“我”悲伤哭泣。)
窗外,初春,依恋。(写“初春”,突出“依恋”,暗示离别。)
要离开这里,离开爷爷,离开樱花树了。春日已至。我即将踏上回城的路途。窗外的阳光穿进来,抚摸着我的脸颊,温温的,有爷爷的手的温度。我眯起双眼,忍住眼泪,不让它流下来。心中的不舍交织、萦绕。风儿忽起,吹起了我的裙摆,淡淡的花香拂过,我惊讶地发现樱花开满了枝头,像是留念,像是告别。(调动感官写景抒情,既有视觉,又有嗅觉,写樱花盛开,离别中有欣喜。)
窗外,樱花,我的依恋。回望,过去,我的童年。(点明回忆,自然收束全文。)
【名师点评】
1.构思别致,思路清晰。文章巧妙地用“窗外……”这一句式贯串全文,按照夏、秋、冬、春的顺序一一写来,思路清晰,构思别致,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2.语言优美,画面感强。文章借助几个典型片段,用优美而极富情感的语言叙写了“我”温馨、愉快的童年生活。细细读来,那童年的生活仿佛是一幅幅灵动有致的画,令人回味无穷。
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以《我爱
季》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1)提示:
1.
要抓住所选季节的特点,尤其是鲜明的景色特点进行描写。比如春天百花盛开,夏天暴雨倾盆,秋天枫叶似火,冬天雪花纷飞等。
2.
除了写某一季节独有的景致,还可以写某个景物在某一季节的特点。
3.
要把“我”对所选季节的喜爱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例文
我爱春季
你在白云间,用手托起蓝天,洒下一片光芒。(使用第二人称,感情强烈。)花儿笑了,比赛似的纷纷挺直腰杆。连翘花朝天举着金黄的小喇叭,翠绿的叶子欢快地舞动起来,明亮的歌从它口中流淌出来。伴着微风,你在一块块土地上播下希望,小雨点带着风铃打马而过,帮你滋润万物。一次又一次凋零后会是生机焕发,你在白云上写下至理:让阳光终日灿烂!(运用拟人手法,富有感情。)
你在青山里,用臂膀挽起重重山脉,河水打着旋儿从你怀里静静流过。你让青松长出诗一般的嫩叶,尖尖的宝塔盛满了春雨的赠礼,引得文人骚客们大发诗兴,咏出千古佳句。你永远那么温和、恬静、淡远、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你在高山上刻下了真理:让青山显其俊秀!(写青山里的春季,赋予春季以温和、恬静、淡远的特点。)
你在大海上,拥着满天星斗,大海广袤的疆域,如同蓝色的宝石镶嵌在地壳上,在你的双臂下,冰层销声匿迹。你让海以宽阔的胸怀容纳千江万水,奔腾着,生生不息。林则徐见此奇境,不禁高声朗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在海中留下了真理:让大海更加辽阔!(写大海上的春天,并化用历史人物的名言,深化文章主题。)
你在我们心里,撑起心灵的绿荫,洒下一世阴凉。秋天南飞的大雁带走了希望,你让我们等待天明,等待希望。你静静地让花开,让树发芽,让一切一切逐渐生机勃发。你的宽容、你的智慧吹遍了我整个心田。
其实,你一直在我灵魂深处,我信奉你,我追随你,你伴我成长。因为你在,一切不会枯萎,一切不会逝去,一切不会恶劣。(由实体空间转入内在心灵,过渡自然,为下文直抒胸臆埋下伏笔。)
你在白云间俯视,你在青山里呼唤,你在大海中荡漾,你在我的心田永驻……请记住,一个人的心灵永远需要你啊,我爱你——春季!(总结全文,表达自己对春季的热爱。)
【名师点评】
1.这篇文章借助不同空间展现了春季多姿多彩的特色,构思独特,结构清晰。
2.文章语言优美,作者熟练地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春天进行描写和赞美,使整篇文章极富韵味。
3.尤为可贵的是文章能从大自然转入作者心灵,赋予了春季深层意义,从而表达出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强烈感情。
创意篇
?
【金榜题名】(范文升格)
窗外
我总认为,去外边游玩,是欣赏风景的最好方法,可以亲身去体验甚至触摸那些看到的景物,这样才能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但是有一天,我发现在屋子里面同样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
这天,我趴在窗台上看书,不经意间,发现了窗外的那块地,曾是宽阔却没有生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长出了茂密的植物,郁郁葱葱的。
其中,最为显眼的,是一棵很大的白玉兰树,它的枝干有一个碗口那么大,挺直而修长的枝干,看上去像一位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女。它的叶子和我们的手掌一般大小,嫩绿嫩绿的,这种绿无论是在春天还是夏天都那么惹人喜爱,看着它,就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看,一根树枝伸向我的窗前,仿佛在向我招手致意。
树下,有一个花坛,虽然叫花坛,但并无花朵。那里生长着许多绿色植物,有直接栽在花坛里的,也有种在花盆里放在花坛上的,但这些植物却一点也不失生机,它们伴着风儿摇摇晃晃,翩翩起舞。
我的目光被一只狗所吸引了。它有着土黄色的绒毛,两只眼睛不停地溜达着,巡视前方,它有可能在为自己觅食吧。看啊,它来到了植物们的身边,它们静静地对视着,好像在互诉心声。狗仿佛愁眉苦脸地对草说:“今天真不走运,一根骨头都没捡到,还遭人家的训斥。”草安慰道:“哎,我劝你还是早点回到主人身边吧,那样就不会愁吃喝了。”它们就这样聊着,把自己的快乐、悲伤都与彼此分享。
人们也不会闲着,一些人拿着羽毛球拍,进行着一场激烈的羽毛球对决;孩子们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地在小区里追逐,他们不用担心会有车子突然驶来,更不用担心有坏人忽然出现;老人们搬来凳桌椅,坐在玉兰树下,互相谈笑,寻起年轻时的记忆……
我渐渐地发觉,透过窗户看到的风景竟然也是如此的美丽,大概是因为手不能触到,便更用心地用眼睛观察吧。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从楼上,传来了叫喊:“丁丁,回来吃饭啦!”“东东,快回家,奶奶来做客啦!”这时候,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得分手了,临走前,还会不止一遍地相互提醒:“明天再来玩,一定要来呀,一定要!”有的还要对方拉钩算数。老人们听见叫喊声,也从谈笑中回过神来,笑嘻嘻地互相告别。
俗话说:“世界上美的东西很多,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说得太对了!这窗外的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
【点评】作者描写窗外的景物时,将视野扩大至窗外的所有景物。重点描写了白玉兰树、白玉兰树下的花坛,一只小狗以及树旁人们的活动等。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近景远景相结合、动景静景相结合的写法,使景物描写更加丰富、生动;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比喻,将白玉兰树的枝干比作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女,形象地突出了白玉兰树干的挺直、修长。
?
【牛刀小试】(课堂训练)
填充扩展,写一个景物描写片段。
的露珠映着初升的朝阳,停在
的叶子上。
早晨,晶莹的露珠映着初升的朝阳,停在翠绿的叶子上,像一颗颗璀璨的小珍珠在叶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又像许多顽皮的孩子在叶间眨巴着大眼睛。露珠的身体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那不知疲倦的眼睛。
?
【他山之石】(积累运用)泰山不让细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结语: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以及美丽的校园,只要对我们的自然心怀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多角度进行描写方法,那么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美景就会呈现在你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