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3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3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9 22:48: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诺贝尔(nuò)??????
颁发(bān)???
逝世(shì)????????
?
卓有成效(zhuó)??????????
B.?渗透(cān)????????
授奖(shòu)??
巨款(kuǎn)????????
即日(jí)
C.?瑞典(ruì)????????
挪威(nuó)???
疗法(liáo)????????
仪式(yí)??????????
D.?遗嘱(zhǔ)????????
拨款(bō)????
贡献(gòng)????????
荷兰(hé)
2.下列各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频有建树。??????????
B.?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栽的各国议会联盟。
C.?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颚收入。?????????
?D.?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
3.下列对划线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颁发: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
?B.?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C.?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
D.?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建树:建立的功绩。)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B.?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C.?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D.?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
②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
③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
④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
⑤而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顸重要的“住”,能够有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①④③②⑤⑥
B.⑥①④⑤②③
C.①④⑤②③⑥
D.⑥①④③②⑤
6.综合性学习。(13分)
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此,某校八年级(1)班拟开展一次“走近屠呦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请你参加并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中,刘敏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A]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国内立刻展开新一波“诺奖效应”。这位80多岁老太太的相关信息立即占据国内各大新闻网站头条。[B]屠家在浙江宁波的旧宅昔日门庭冷落,如今人气迅速飙升,不少游客专门前来拍照留念。[C]据悉,屠呦呦是获得首位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中国公民,而且没有任何海外求学经历,甚至不会英语。对于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只用“国外尊重中国的原创发明”一语带过,并叮嘱亲戚“不要宣传”。
①[A]处画线句词语搭配不当,可将“________”改为“______”。(2分)
②[B]处画线句语意重复,可将“_______”一词删去。(2分)
③[C]处画线句语序不当,可以调整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分析下面漫画标题《差距》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以校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屠呦呦,你会怎样设计问题?(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6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
①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
②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
③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
④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B.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t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C.《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表达了作者对获奖者的羡慕之情。
D.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2分)?
?
3.概括第②段的内容和作用。(2分)
4.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17分)
[权威发布]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年份
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阅读
平板电脑阅读
2016年
55.3%
66.1%
7.8%
10.6%
2017年
59.7%
71.0%
14.3%
12.8%
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年份
纸质媒介
数字化媒介
图书
报纸
期刊
互联网
手机
平板电脑
电子阅读器
2016年
20.2
13.2
6.6
57.2
74.2
13.9
5.5
2017年
20.4
12.0
6.9
60.7
80.4
12.6
8.1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
,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广州调查]
《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
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
[各抒己见]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
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新京报》记者李大超: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惰.弱化了思维能力。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提升。
B.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调查显示:手机阅读占比最大,电子阅读器阅读占比提升幅度最大。
C.2017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但其总时长远远低于人均手机阅读时长。
D.2017年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人群占比越小,年龄越小的人群占比越大。
2.下列关于2017年广州市民阅读特点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广州市民的综合阅读率要高于同年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
B.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
C.广州未成年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和日均数字阅读时长相当。
D.部分广州市民在数字阅读相当普遍的今天仍偏好纸质阅读。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
B.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深度、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
C.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
D.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的深和浅应由作品内容界定。
4.(★★☆)《新京报》记者李大超关于阅读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预测?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2分)
A.?诺贝尔(nuò)??????
颁发(bān)???
逝世(shì)????????
?
卓有成效(zhuó)??????????
B.?渗透(cān)????????
授奖(shòu)??
巨款(kuǎn)????????
即日(jí)
C.?瑞典(ruì)????????
挪威(nuó)???
疗法(liáo)????????
仪式(yí)??????????
D.?遗嘱(zhǔ)????????
拨款(bō)????
贡献(gòng)????????
荷兰(hé)
2.下列各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2分)
A.?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频有建树。??????????
B.?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栽的各国议会联盟。
C.?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颚收入。?????????
?D.?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
3.下列对划线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2分)
A.?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颁发: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
?B.?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C.?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
D.?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建树:建立的功绩。)
解析:颁发,在这里是授予的意思。不是“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
???)(2分)
A.?君子要讲和谐,但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B.?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C.?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拿破仑所说的“东方睡狮”睁开双眼,开启民族复兴的序篇,最终完成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转折。??????????
D.?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解析:将“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后的逗号改为冒号即可。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①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
②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
③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
④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
⑤而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顸重要的“住”,能够有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A.①④③②⑤⑥B.⑥①④⑤②③
C.①④⑤②③⑥D.⑥①④③②⑤
解析:仔细阅读句子,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围绕“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进行阐述的,故第一句应为⑥句。再遵循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由科学到火药和指南针,故①句紧跟其后。最后根据前后对应的关系,可以判断①句中的“火药和指南针”分别对应④③和②⑤。故答案为D项。
6.综合性学习。(13分)
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此,某校八年级(1)班拟开展一次“走近屠呦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请你参加并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中,刘敏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A]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国内立刻展开新一波“诺奖效应”。这位80多岁老太太的相关信息立即占据国内各大新闻网站头条。[B]屠家在浙江宁波的旧宅昔日门庭冷落,如今人气迅速飙升,不少游客专门前来拍照留念。[C]据悉,屠呦呦是获得首位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中国公民,而且没有任何海外求学经历,甚至不会英语。对于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只用“国外尊重中国的原创发明”一语带过,并叮嘱亲戚“不要宣传”。
①[A]处画线句词语搭配不当,可将“________”改为“______”。(2分)
②[B]处画线句语意重复,可将“_______”一词删去。(2分)
③[C]处画线句语序不当,可以调整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分析下面漫画标题《差距》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以校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屠呦呦,你会怎样设计问题?(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展开掀起②迅速③据悉,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中国公民(或“据悉,屠呦呦是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首位中国公民”)
(2)①40年前屠呦呦经过努力,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却默默无闻;40年后屠呦呦凭这一成果获诺贝尔奖受到世人的高度赞扬,然而屠老对待诺奖有一颗平常心。②舆情的热度和老人的冷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解析:答题时,可以抓住漫画内容和文字提示,结合材料中的“门庭冷落”“叮嘱亲戚‘不要宣传”’等,通过40年前后的对比,把握屠呦呦的科研精神和为人态度,由此理解标题的含义。
(3)(示例)屠奶奶,您好!我是××中学的×××,首先祝贺您获得诺贝尔奖!请问您获奖之后的心情如何?此次获奖对您以后的工作将有怎样的影响?请您给我们讲讲在寻找青蒿素的过程中的一些趣事。
解析:首先需要自我介绍,然后紧扣获奖的话题设置问题。注意称呼要恰当,语言要得体。
二、阅读理解(26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
①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
②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
③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
④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B.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t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C.《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表达了作者对获奖者的羡慕之情。
D.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解析:《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表达了作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崇高的敬意。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2分)?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3.概括第②段的内容和作用。(2分)
详细报道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使所报道的新闻更加准确翔实。
4.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3分)?
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17分)
[权威发布]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年份
网络在线阅读
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阅读
平板电脑阅读
2016年
55.3%
66.1%
7.8%
10.6%
2017年
59.7%
71.0%
14.3%
12.8%
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年份
纸质媒介
数字化媒介
图书
报纸
期刊
互联网
手机
平板电脑
电子阅读器
2016年
20.2
13.2
6.6
57.2
74.2
13.9
5.5
2017年
20.4
12.0
6.9
60.7
80.4
12.6
8.1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
,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广州调查]
《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
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
[各抒己见]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字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
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新京报》记者李大超:阅读有深浅之分,有消费型阅读和学习型阅读的差异,有实用型阅读和涵养型阅读的区分。我们有批评浅阅读、消费型阅读和实用型阅读的倾向。有人甚至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拒斥浅阅读,批评浅阅读纵容了思想的懒惰.弱化了思维能力。实际上,任何对于国民阅读整齐划一的要求都没有考虑到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而阅读取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则难以逆转。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在上年基础上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提升。
B.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调查显示:手机阅读占比最大,电子阅读器阅读占比提升幅度最大。
C.2017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但其总时长远远低于人均手机阅读时长。
D.2017年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人群占比越小,年龄越小的人群占比越大。
2.下列关于2017年广州市民阅读特点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广州市民的综合阅读率要高于同年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
B.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同年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
C.广州未成年人日均纸质阅读时长和日均数字阅读时长相当。
D.部分广州市民在数字阅读相当普遍的今天仍偏好纸质阅读。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力对碎片化阅读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也是合理的,人们大可不必对数字阅读忧心忡忡。
B.徐升国认为数字阅读的内容受到载体的限制,因此深度、长篇阅读很难进行,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替代纸质书阅读。
C.严锋认为数字阅读在质和量上都得到了提升,数字阅读使读者和书的关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限制,是一种创新。
D.郭英剑认为数字化阅读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阅读的深和浅应由作品内容界定。
4.(★★☆)《新京报》记者李大超关于阅读表达了哪些观点?请分点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对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发展趋势有怎样的预测?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017年成年国民各类纸质媒介的人均每天阅读时长都有所提升”错。由第二个表格“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可知,2017年“报纸”的阅读时长与2016年相比有所下降。
2.D
A项错误,文中并没有说明2017年度的“全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B项错误,由『广州调查]可知,2017年度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
而非“同年”;C项错误,由[广州调查]“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可知,并非“相当”。
3.D由原文[各抒己见]第四段“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可知原观点并没有肯定“数字化阅读不会导致阅读的肤浅化”。
4.答案(示例)①阅读有深浅之分,而我们有批评浅阅读的倾向,甚至会上升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②我们在进行阅读要求的划分时,忽略了阅读者本身的差异,随着阅读的普遍化,阅读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且逐渐走向两极化。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要明确这个人物的整体观点,他对数字阅读持有的态度。然后,回到原文[各抒己见]第五段,对其观点进行概括。
5.答案(示例1)我认为纸质阅读目前并不会被数字化阅读完全替代。首先,纸质阅读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现在学校教材、合同、公文等都不能脱离纸质阅读。其次,部分人对纸质阅读的偏爱也将稳定纸质阅读人数在人群中的占比,纸质书更便于做笔记和保存,很多书籍也具有宝贵的收藏价值,这些都是数字化阅读所不具备的特点。
(示例2)我认为纸质阅读会逐渐被数字化阅读替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如Kindle等电子阅读器,以及各类阅读APP,数字化阅读变得越来越普遍,各个年龄层接触数字化阅读的人也在逐渐增多,数字化阅读的时间也在随之增加。而且数字化阅读的信息容量也在逐渐增大,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阅读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解答时观点要明确,阐述要合理。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并结合实际找到合适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难点: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梳理新闻“六要素”,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等角度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
2.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学生分析标题、导语、主体部分的新闻要素,体会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作者简介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现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诺贝尔生平及诺贝尔奖的相关资料。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3.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完成旁批。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4.按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初步梳理课文内容。
三、预习检测
(一)字词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颁发(

仲裁(

遗嘱(

巨额(

渗透(

bān
zhòng
zhǔ
é
shèn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机构
拔款
B.逝世
受奖
C.建树
联盟
D.挪威
基金会
3.填上合适的词语。

颁发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
):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遗嘱
):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身后事应如何处理
(二)内容摸测
4.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1
)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
第二部分:(2-4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5.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4)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3)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课中导读】
一、内容探究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首届诺贝尔奖于1901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发。
2.找出这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主体: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背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结语:无
3.再读课文,请你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1901年12月10日
何地:瑞典斯德哥尔摩
何事: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何人: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何故: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如何: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4.划分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目标导学二:熟读课文,探究新闻内容
自主阅读,学习旁批。
同学们,穿越时光隧道,让我们走回100多年前,驾驶时光之车来到斯德哥尔摩,去看看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景,看看我们从中会有哪些收获呢?
结合课文旁边的批注,学一学这种旁批方法,把你的感悟和思考写在书的旁边,也给课文作一作批注。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
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中一一列举了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认真阅读获奖者资料,填写表格,从中感悟到科学家们的什么精神?(PPT)
展示获奖者资料:
①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X射线,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X射线的发现给现代物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在光电效应研究、晶体结构分析、金相组织检验、材料无损探伤、人体疾病的透视与治疗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用途。
②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化学动力学往往是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渗透压定律主要用于测定高分子(蛋白质等)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德国的贝林“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891年用白喉抗毒素血清治疗白喉患儿成功,使白喉病死亡率大为降低,因此贝林被誉为“儿童的救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制的破伤风免疫血清应用于战伤,他又被誉为“战士的救星”。
④法国普吕多姆的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更长于分析,无论是灵感诗还是哲理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1901年,瑞典学院为了“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兴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⑤瑞士的银行家、慈善家迪南成立国际红十字会。在国际性或非国际性的武装冲突和内乱中,以中立者的身份,开展保护和救助战争和冲突受害者的人道主义活动。还通过推广和加强人道法与普遍人道原则,尽力防止苦难发生。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
⑥经济学家帕西,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多年来,议联以各种方式在维护和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权和妇女儿童权利、加强代议制机构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近年来,议联大会作为各国议会和议员交流的重要讲坛,就重大的国际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以决议等形式表达议联的声音,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明确:无私奉献的精神
科学献身的精神
造福人类的精神
5.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6.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和新闻的标题无关,你认为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第三自然段补充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第四自然段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
7.作者为什么要补叙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8.这则消息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关注,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这是诺贝尔奖首届颁发,其次诺贝尔奖是由诺贝尔个人留下资金奖励的,再次诺贝尔奖在世界上有最高的权威性和信服力。所以这个新闻非常有重大的意义,得到人们的关注。
9.谈谈你读完这篇新闻报道后的体会。
读了这则消息,我感受到诺贝尔广阔无私的胸怀。
读了这则消息,我感受到诺贝尔及获奖者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读了这则消息,我感受到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
……
二、写法探究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
1.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段中能体现出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明确:“首次、每年、最大”这些词语体现出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2.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交流点拨】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
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交流点拨】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交流点拨】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4)“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
【交流点拨】“从即日起”说明了颁发诺贝尔奖从今天开始了;还说明今天的颁奖是首次。用词准确,表达简明。“根据”一词准确地说明实施及颁发诺贝尔奖的依据,从源头上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5)“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把这句话中的“过去的一年里”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行,因为“过去的一年里”限制了奖励作出贡献的时间,如果去掉的话,就变成了任何时间段。这个句子表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目标导学四:探究结构及写作特色
1.探究: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按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本文主要目的既然是报道诺贝尔奖首次颁发,那么获奖者信息自然是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导语简介颁发地点、时间后,获奖者信息应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
说完谁获奖,按照读者关注的,自然是再写颁奖机构、何时何地颁奖,这些内容不太重要,但是又不可舍去,所以放在主体次要部分。
最后再交代新闻背景。这则新闻俨然按照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排列,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范文。
2.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为了能更好地突出中心,同时也为了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翔实程度,所以要一一详举;而其他方面,如颁奖的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等不是新闻的报道重点,只需简单交代清楚即可。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本则新闻的中心。?
3.写作特色。
(1)报道及时,语言准确。
如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得及时、真实、准确。又如“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颁奖机构、资金来源报道得清楚明白。再如第二段中,阐述每一位获奖者的成就时所用的“发现”“卓有成就”“颇有建树”“建立”等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2)材料翔实,行文缜密。
如第二段对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都进行了翔实的报道,在新闻的结尾又补充交代了诺贝尔奖金的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不但体现了报道的翔实,而且是对诺贝尔奖评定、管理、颁发严肃公平的有力证据,行文十分缜密。
三、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和贡献吗?
明确:①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②2015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获奖理由: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课后导练】
1.为下列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2月10日电(记者和苗)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12月10日是瑞典化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依照惯例,主办方用从诺贝尔去世的地方——意大利圣雷莫运来的鲜花装饰颁奖台。获奖者陆续上台就座。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卡尔一亨里克·赫尔丁首先致辞说,科学是时代的语言,可在国家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因此,研究的重要性不仅限于新知识的产生,更是可以起到(科学)普及的作用,为全人类互动提供共同基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1)这部分内容介绍了____________,是消息的______部分。
(2)“巨额”指____________,和下文中____________相照应。
(3)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018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先抓住新闻的导语部分——“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然后再结合新闻事实,根据字数的要求进行压缩,最后按照“什么事+怎么样”的格式进行表述。
2.(1)诺贝尔奖金的来源背景
(2)数量很大的(钱财)巨款
(3)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让读者更加信服。
解析:(1)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内容,再进行概括。这一部分属于消息的背景部分。
(2)作答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答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及主旨来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1.了解诺贝尔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评价。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品析语言。
3.感触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自信心。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补叙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提起诺贝尔,大家一定会想到以诺贝尔命名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篇新闻。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
二、自学检测
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2.读准字音。
挪威(nuó
)  
遗嘱(yí) 
渗透(shèn)   卓有成就(zhuó)   
仲裁(zhòng)
拨款(bō)
逝世(shì)
颁发(bān)
3.理解词语。?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三、内容探究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首届诺贝尔奖于1901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发。
2.找出这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主体: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背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结语:无
3.再读课文,请你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1901年12月10日
何地:瑞典斯德哥尔摩
何事: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何人: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何故: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如何: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4.划分课文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目标导学二:熟读课文,探究新闻内容
自主阅读,学习旁批。
同学们,穿越时光隧道,让我们走回100多年前,驾驶时光之车来到斯德哥尔摩,去看看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景,看看我们从中会有哪些收获呢?
结合课文旁边的批注,学一学这种旁批方法,把你的感悟和思考写在书的旁边,也给课文作一作批注。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
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中一一列举了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认真阅读获奖者资料,填写表格,从中感悟到科学家们的什么精神?(PPT)
展示获奖者资料:
①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X射线,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X射线的发现给现代物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在光电效应研究、晶体结构分析、金相组织检验、材料无损探伤、人体疾病的透视与治疗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用途。
②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化学动力学往往是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渗透压定律主要用于测定高分子(蛋白质等)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德国的贝林“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891年用白喉抗毒素血清治疗白喉患儿成功,使白喉病死亡率大为降低,因此贝林被誉为“儿童的救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制的破伤风免疫血清应用于战伤,他又被誉为“战士的救星”。
④法国普吕多姆的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更长于分析,无论是灵感诗还是哲理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1901年,瑞典学院为了“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兴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⑤瑞士的银行家、慈善家迪南成立国际红十字会。在国际性或非国际性的武装冲突和内乱中,以中立者的身份,开展保护和救助战争和冲突受害者的人道主义活动。还通过推广和加强人道法与普遍人道原则,尽力防止苦难发生。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
⑥经济学家帕西,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多年来,议联以各种方式在维护和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权和妇女儿童权利、加强代议制机构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近年来,议联大会作为各国议会和议员交流的重要讲坛,就重大的国际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以决议等形式表达议联的声音,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明确:无私奉献的精神
科学献身的精神
造福人类的精神
5.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6.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和新闻的标题无关,你认为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第三自然段补充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第四自然段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
7.作者为什么要补叙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8.这则消息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关注,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首先这是诺贝尔奖首届颁发,其次诺贝尔奖是由诺贝尔个人留下资金奖励的,再次诺贝尔奖在世界上有最高的权威性和信服力。所以这个新闻非常有重大的意义,得到人们的关注。
9.谈谈你读完这篇新闻报道后的体会。
读了这则消息,我感受到诺贝尔广阔无私的胸怀。
读了这则消息,我感受到诺贝尔及获奖者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读了这则消息,我感受到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
……
四、写法探究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
1.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段中能体现出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明确:“首次、每年、最大”这些词语体现出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2.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交流点拨】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
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交流点拨】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交流点拨】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4)“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
【交流点拨】“从即日起”说明了颁发诺贝尔奖从今天开始了;还说明今天的颁奖是首次。用词准确,表达简明。“根据”一词准确地说明实施及颁发诺贝尔奖的依据,从源头上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5)“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把这句话中的“过去的一年里”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行,因为“过去的一年里”限制了奖励作出贡献的时间,如果去掉的话,就变成了任何时间段。这个句子表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目标导学四:探究结构及写作特色
1.探究: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按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本文主要目的既然是报道诺贝尔奖首次颁发,那么获奖者信息自然是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导语简介颁发地点、时间后,获奖者信息应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
说完谁获奖,按照读者关注的,自然是再写颁奖机构、何时何地颁奖,这些内容不太重要,但是又不可舍去,所以放在主体次要部分。
最后再交代新闻背景。这则新闻俨然按照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排列,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范文。
2.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为了能更好地突出中心,同时也为了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翔实程度,所以要一一详举;而其他方面,如颁奖的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等不是新闻的报道重点,只需简单交代清楚即可。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本则新闻的中心。?
3.写作特色。
(1)报道及时,语言准确。
如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得及时、真实、准确。又如“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颁奖机构、资金来源报道得清楚明白。再如第二段中,阐述每一位获奖者的成就时所用的“发现”“卓有成就”“颇有建树”“建立”等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2)材料翔实,行文缜密。
如第二段对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都进行了翔实的报道,在新闻的结尾又补充交代了诺贝尔奖金的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不但体现了报道的翔实,而且是对诺贝尔奖评定、管理、颁发严肃公平的有力证据,行文十分缜密。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和贡献吗?
明确:①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②2015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获奖理由: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六、本课小结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奖的相关信息以及诺贝尔奖的有关知识,表达了作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为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的高度赞美。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颁奖地点,还补充交代了新闻背景,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还特别说明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
导语:交代时间、人物及报道的主要事实
首届诺贝
主体:详列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简明
尔奖颁发
结语: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及地点
及时
(标题)
背景:介绍奖金来源,交代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准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证书
诺贝尔
同学们,提起诺贝尔,大家一定会想到以诺贝尔命名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篇新闻。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
1.了解诺贝尔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评价。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品析语言。
3.感触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
的精神,激发自信心。
学习目标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1、文学常识:
挪威(
) 遗嘱(
) 
渗透
(
) 
卓有成就(
)   
仲裁
(
)
拨款(
)
逝世
(
)
颁发(
)
2、读准字音
nuó

shèn
zhuó
zhòng

shì
bān
遗嘱:
颁发:
建树:
卓有成就:
3、理解词语?
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点我朗读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首届诺贝尔奖于1901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发。
目标导学一:
2、找出这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主体: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背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结语:无
3、请你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1901年12月10日
何地:瑞典斯德哥尔摩
何事: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何人: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何故: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如何: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4.划分课文层次结构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
目标导学二:熟读课文,探究新闻内容
自主阅读,学习旁批。
同学们,穿越时光隧道,让我们走回100多年前,驾驶时光之车来到斯德哥尔摩,去看看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景,看看我们从中会有哪些收获呢?
结合课文旁边的批注,学一学这种旁批方法,把你的感悟和思考写在书的旁边,也给课文作一作批注。
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
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语段中一一列举了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威廉·康拉德·伦琴
物理学家
德国
发现了X射线
(医疗影像技术)
范托夫
化学家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
化学家
贝林
德国
发现了抗毒素血清和破伤风免疫血清
,被誉为“儿童的救星”、
“战士的救星”。
普吕多姆
法国
作家
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
银行家
慈善家
迪南
瑞士
成立国际红十字会
(人道主义活动)
经济学
帕西
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法国
作家
国籍
称号
发明(贡献)
4.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5.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和新闻的标题无关,你认为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第三自然段补充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第四自然段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
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6.
作者为什么要补叙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首先这是诺贝尔奖首届颁发,其次诺贝尔奖是由诺贝尔个人留下资金奖励的,再次诺贝尔奖在世界上有最高的权威性和信服力。所以这个新闻非常有重大的意义,得到人们的关注。
读了这则消息,我感受到诺贝尔广阔无私的胸怀。
读了这则消息,我感受到诺贝尔及获奖者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读了这则消息,我感受到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
……
1.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段中能体现出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首次、每年、最大”这些词语体现出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目标导学三:
2.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
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德国的伦琴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德国的贝林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法国的普吕多姆
(4)“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
“从即日起”说明了颁发诺贝尔奖从今天开始了;还说明今天的颁奖是首次。用词准确,表达简明。
“根据”一词准确地说明实施及颁发诺贝尔奖的依据,从源头上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经济学家帕西
不行,因为“过去的一年里”限制了奖励作出贡献的时间,如果去掉的话,就变成了任何时间段。这个句子表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瑞士的银行家、慈善家迪南
目标导学四:探究结构及写作特色
1.探究: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做简要分析。
本文主要目的既然是报道诺贝尔奖首次颁发,那么获奖者信息自然是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导语简介颁发地点、时间后,获奖者信息应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
说完谁获奖,按照读者关注的,自然是再写颁奖机构、何时何地颁奖,这些内容不太重要,但是又不可舍去,所以放在主体次要部分。
最后再交代新闻背景。这则新闻俨然按照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排列,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范文。
“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按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2.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
这样安排?
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为了能更好地突出中心,同时也为了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翔实程度,所以要一一详举;而其他方面,如颁奖的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等不是新闻的报道重点,只需简单交代清楚即可。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本则新闻的中心。?
(1)报道及时,语言准确。
如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得及时、真实、准确。又如“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颁奖机构、资金来源报道得清楚明白。再如第二段中,阐述每一位获奖者的成就时所用的“发现”“卓有成就”“颇有建树”“建立”等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2)材料翔实,行文缜密。
如第二段对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都进行了翔实的报道,在新闻的结尾又补充交代了诺贝尔奖金的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不但体现了报道的翔实,而且是对诺贝尔奖评定、管理、颁发严肃公平的有力证据,行文十分缜密。
3.写作特色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②2015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获奖理由: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奖的相关信息以及诺贝尔奖的有关知识,表达了作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为人类进步所做出的贡献的高度赞美。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颁奖地点,还补充交代了新闻背景,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还特别说明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课小结
导语:交代时间、人物及报道的主要事实
首届诺贝
主体:详列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简明
尔奖颁发
结语: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及地点
及时
(标题)
背景:介绍奖金来源,交代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准确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难点: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学法指导:
1.用梳理新闻“六要素”的方法,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等角度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
2.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分析标题、导语、主体部分的新闻要素,体会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作者简介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现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诺贝尔生平及诺贝尔奖的相关资料。
2.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3.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完成旁批。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4.按新闻的“六要素”“五结构”初步梳理课文内容。
三、预习检测
(一)字词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颁发(

仲裁(

遗嘱(

巨额(

渗透(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机构
拔款
B.逝世
受奖
C.建树
联盟
D.挪威
基金会
3.填上合适的词语。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身后事应如何处理
(二)内容摸测
4.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
第二部分:(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5.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4)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课中导读】
一、内容探究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
2.找出这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文中标记)
3.再读课文,请你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___________________
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事:__________________
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故: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分课文层次结构。(文中标记)
●目标导学二:熟读课文,探究新闻内容
结合课文旁边的批注,学一学这种旁批方法,把你的感悟和思考写在书的旁边,也给课文作一作批注。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明确:
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4.认真阅读获奖者资料,填写表格,从中感悟到科学家们的什么精神?(PPT)
阅读获奖者资料:
①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了X射线,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X射线的发现给现代物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在光电效应研究、晶体结构分析、金相组织检验、材料无损探伤、人体疾病的透视与治疗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用途。
②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化学动力学往往是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渗透压定律主要用于测定高分子(蛋白质等)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德国的贝林“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891年用白喉抗毒素血清治疗白喉患儿成功,使白喉病死亡率大为降低,因此贝林被誉为“儿童的救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制的破伤风免疫血清应用于战伤,他又被誉为“战士的救星”。
④法国普吕多姆的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更长于分析,无论是灵感诗还是哲理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1901年,瑞典学院为了“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兴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⑤瑞士的银行家、慈善家迪南成立国际红十字会。在国际性或非国际性的武装冲突和内乱中,以中立者的身份,开展保护和救助战争和冲突受害者的人道主义活动。还通过推广和加强人道法与普遍人道原则,尽力防止苦难发生。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
⑥经济学家帕西,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多年来,议联以各种方式在维护和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权和妇女儿童权利、加强代议制机构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近年来,议联大会作为各国议会和议员交流的重要讲坛,就重大的国际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以决议等形式表达议联的声音,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明确:
5.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6.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和新闻的标题无关,你认为可以删去吗?
明确:
7.作者为什么要补叙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
8.这则消息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关注,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9.谈谈你读完这篇新闻报道后的体会。
二、写法探究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
1.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段中能体现出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明确:
2.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横线字的含义。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交流点拨】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交流点拨】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交流点拨】
(4)“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
【交流点拨】
(5)“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把这句话中的“过去的一年里”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交流点拨】
●目标导学四:探究结构及写作特色
1.探究: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
2.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
3.写作特色。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得及时、真实、准确。又如“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颁奖机构、资金来源报道得清楚明白。再如第二段中,阐述每一位获奖者的成就时所用的“发现”“卓有成就”“颇有建树”“建立”等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第二段对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都进行了翔实的报道,在新闻的结尾又补充交代了诺贝尔奖金的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不但体现了报道的翔实,而且是对诺贝尔奖评定、管理、颁发严肃公平的有力证据,行文十分缜密。
三、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和贡献吗?
明确:
【课后导练】
1.为下列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2月10日电(记者和苗)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12月10日是瑞典化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依照惯例,主办方用从诺贝尔去世的地方——意大利圣雷莫运来的鲜花装饰颁奖台。获奖者陆续上台就座。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卡尔一亨里克·赫尔丁首先致辞说,科学是时代的语言,可在国家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因此,研究的重要性不仅限于新知识的产生,更是可以起到(科学)普及的作用,为全人类互动提供共同基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1)这部分内容介绍了____________,是消息的______部分。
(2)“巨额”指____________,和下文中____________相照应。
(3)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