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说课稿
全 荣
一、 说教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单元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抒情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文言文阅读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本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古人云:“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友。”可见,学习本文对于我们体会散文真谛和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因此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是学习重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多读、互动、探究、总结。具体是指反复诵读课文,强化文言字音、字义、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训练,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互动,课堂探究,讨论感悟,最后是课堂总结,背诵课文,布置作业。
学法是: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教具准备:录音机、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指导学生预习并熟练朗读课文,采用讨论法、点拨法,主要由学生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注重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1、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孝行故事(成语、俗语、典故)引入:“24孝故事”“百行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2、 解题
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
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通过两个问题(为何“陈”?“陈”什么?)的设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5、三读课文,探究文本
作者如何“陈”? 他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请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6、四读课文,赏析语言
好的构思,还要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才有活力。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进行赏析,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还有那些语句最能流露作者感情的,请找出来体会一下。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筛选、概括、整合的能力。
7、五读课文,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缜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8、课堂总结,发掘人文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吐肺腑,于朴实中见真情!语言形式,委婉含蓄,骈散并用,表情达意,十分到位。思路清晰,陈述条理,语言得体,内涵丰富,唯多读方能体会。学了该文受到何教育?李密的“孝道”会感染你吗?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行孝道?这个环节一连提出几个问题,目的是发掘文本的人文性。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9、布置作业
(1)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和第三题
(2) 熟读并背诵课文
10、板书设计
为何陈——除臣洗马;辞不就职。
陈什么——夙遭闵凶;更相于为命;不能废远;愿始终养。
如何陈——委婉曲折、以情动人。
四、说反思:成功与不足
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如何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朗读中思考探究,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俨然成为课堂的主人。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个人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么或许我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我再稍加点拨,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教师,如果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稍差,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所以以学生为主体,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陈情表》的详案,效果将更好,整个教学过程将更完整而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