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散文二篇 教案(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6*散文二篇 教案(含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2 19:2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赏析,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赏析,学习从生活经历谈起,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的写法。
2.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课时安排:
2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资料助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展示: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一、新课导入
生命,是人类永远也解不开的迷。时间过得很快,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生命怎样才能永久呢?这节课,我们就到《永久的生命》中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
1.了解作家作品。2.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1.本文对生命永久这一问题进行总结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2.请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
【明确】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谈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高唱生命的赞歌。
(三)重点研读
任务一:本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交流展示】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接着作者说“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作者的感情由悲观变为乐观,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作者主要想告诉我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者,蔓延着,随处宣誓他的快乐和威势。”、“我们要赞美生命”统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任务二: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也称哲理散文),表达了“生命永久”这一观点。而文章开头一段却说“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似乎与文章观点相互矛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不矛盾。时光一去不返是指个人生命有限,这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务三:品味语言,按要求回答问题。
1.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用“地面上的小草”象征什么?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象征生命身身的伟大;象征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分开来”指生命的个体。“合起来”指整个人类的生命长河。从“个体”和“整体”两个方面阐述对生命“永久”的理解,使论述全面,有说服力。
3.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这样写,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表露出作者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相信你对“生命”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请以“生命是……”开头,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先动笔写一写,再动口说一说。教师引导全班评价。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让我们珍爱生命,让生命绽放美丽的色彩。
(四)课堂板书
永久的生命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谈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高唱生命的赞歌。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活着》
一、导入新课
我们怎么做才能增加生命的宽度?我们为什么要活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哲理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跟罗素交流。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
1.了解作家作品。2.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罗素为什么而活着?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爱情??知识??同情心
结构:总--分--总。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重点研读
重点研读2——4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思考研讨问题:
1.
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明确】爱情:相信大家都渴望自己将来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关于爱情罗素曾这样说过。
罗素一生经历过三次爱情。?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明确】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
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明确】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4.“爱情”“知识”?“?同情心”?三者能否交换顺序?
【明确】?爱情,自然朴素的精神追求;知识,提高素质的精神追求;同情心,道德层面的精神追求。
5.文章最后罗素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怎样的总结?
【明确】他觉得自己一生为爱情、知识、同情心而活着是值得的,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是正象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人,请举例加以印证。
【明确】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因斯坦曾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愉悦的事件之一。”作者用他充满哲理的睿思引领我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算拥有意义的人生。
(六)板书设计
爱情?????
我为什么而活着
知识?????爱和悲悯(道德??重要)
??????????
同情心???
????????
三、布置作业
以《生命的感悟》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400字。
四、推荐阅读篇目
冰心《谈生命》;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勃兰兑斯《人生》
五、教学反思
教读本课,我有如下心得与反思:
1.
这两篇哲理散文讲述人生感悟,给人获得思想的启迪。由于学生的生活感悟有限,要想深入体悟散文的哲理,可以把品味诗意的语言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感悟情怀。这方面,本课还应该再加强。
2.本课为自读课文,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我认为在感受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的同时,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