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给动物分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6.给动物分类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02 15:5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2017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6.给动物分类
课题名称
6.给动物分类
学段
小学
学科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册别
下册
单元
第二单元
课时
一课时
设计者
所属单位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借助动物的多样性,训练学生的分类能力,让学生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分类对学生掌握事物的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面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分类教学可再次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学生将在观察的基础上确定标准进行分类。同时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会再次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持续学习和研究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
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3.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4.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2.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4.
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标准和结果。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升华个人情感——保护动物。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包括解决方法及策略)
项目
内容
解决方法及策略
教学重点
确定动物的分类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结合动物的图片,利用视频鼓励学生尝试说出多种分类标准。
教学难点
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给各小组提供不同的动物卡片,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不同的分类标准。
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准备
1.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2.动画视频、动物图片放入白板的资源库中,需要时拖入到课件中。3.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下载一些有关动物的图片及视频。5.将小组分类要求录音并插入到课件中。6.教师制作10张动物卡片。7.教师为各小组准备动物卡片及活动实验单。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媒体使用
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师生问好。播放视频——《狮子王》选段,提问:动画片中出现了多少种动物?它们分别是什么?提问:这些动物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引出课题:给动物分类。
1.
师生问好。一共有14种动物,并说出看到了哪些动物。3.
动物长得不一样,并说出哪里不一样。
通过观看视频,激起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为下面给动物分类做好铺垫。
利用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视频中出现的的动物拖动到屏幕中,便于学生观察动物的异同点。
2.给动物分类
提问:什么是分
类?小结:分类是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放到一起,是观察、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介绍10位动物。4.出示最后一个动物:田螺。提问:田螺很孤单,它想邀请其他动物去它家。谁愿意去呢?将田螺和金鱼划分到一起,其它的动物划分到一起,引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提问:你们还想给这些动物怎么分类呢?教师板书:教师以“有脚、无脚”为例,给动物分类。教师将有脚的动物拖到一起,将无脚的动物拖到一起,发现动物密密麻麻,不好观察和记录。提问:如何更方便地记录呢?学生以其它的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10.教师板书出学生的汇报结果。
学生思考,说出自己对“分类”这个词的理解。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金鱼愿意去它家,因为金鱼也生活在水中。学生说出自己想给动物分类的标准。。学生找出哪些动物有脚,哪些动物无脚。学生说出给动物编号:狗标上①号,蝴蝶标上②号,公鸡标上③号,蚯蚓标上④号,蚂蚁标上⑤号,金鱼标上⑥号,蜗牛标上⑦号,老虎标上⑧号,喜鹊标上⑨号,田螺卡片上标上⑩号。学生讨论,以其它的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并进行汇报。学生汇报。
针对“分类”这个词,听听学生的理解,明确科学概念: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一种分类标准,让学生初步感知如何给动物分类,调动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之上,学生有了自己的分类标准,此刻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分类标准,教师归纳、板书。教师用白板“拖动”功能来做示范,让学生更加明确分类的意义。学生发现把动物直接拖到圆圈中,既不美观又浪费时间。此刻学生想到更简单的记录方法——给动物编号。在教师示范完一种分类标准之后,学生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以超市中常见的分类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类。白板呈现10位动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教师示范如何按照“有脚”和“无脚”给动物分类。用白板的克隆功能将动物图片拖动到指定区域给动物分类进行分类。利用白板书写功能,将学生的汇报呈现出来,让汇报结果一目了然。
3.拓展练习?
教师给八个小组准备不同的动物卡片,并出示分类要求。给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给动物分类。小组分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引导如何汇报分类结果。
1.在小组长带领之下,打开卡片袋,拿出动物卡片,按照顺序摆好。认真观察动物卡片,确定分类标准并给动物分类。2.学生根据提供的卡片,观察、讨论、分类,想出尽可能多的分类标准。3.完成活动记录单。4.展示汇报分类结果。
在给课本中提供的动物进行分类之后,学生对分类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了激发孩子对生活中动物的研究兴趣,设置此环节。不仅认识了动物的多样性,而且深切感受到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用白板的超链接功能,分别将八个小组的动物卡片出示在课件中,以便在学生汇报时其他同学清楚地了解该组的动物及分类结果是否准确。
4.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好多动物即将消失在地球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自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我们要保护动物,爱惜生命,珍惜我们的朋友——动物。
小结完之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保护动物,爱惜生命,珍惜我们的朋友——动物。
课件插入图片(关于动物受到破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图:
教科2017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6.给动物分类教学反思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第六小学
刘亚苹
本课是教科2017课标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也是本册书的最后一课。本课借助动物的多样性,训练学生的分类能力,让学生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分类对学生掌握事物的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整节课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且充分运用电子白板的功能辅助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很高,活动效果非常明显。
一、教学收获(包括媒体资源运用的策略方法及效果)
1.精心创设教学活动情景,充分挖掘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使用效果显著。
①新课导入环节,利用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探索科学的乐趣。
②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教师示范如何按照“有脚”和“无脚”给动物分类。用白板的克隆功能将动物图片拖动到指定区域给动物进行分类。利用白板书写功能,将学生的汇报呈现出来,让汇报结果一目了然。
③拓展环节,用白板的超链接功能,分别将八个小组的动物卡片出示在课件中,以便在学生汇报时其他同学清楚地了解该组的动物及分类结果是否准确。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无论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是主体的地位不能动摇,在课堂上,我始终起主导作用,是引导者。科学课不仅能够使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且培养孩子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因此培养孩子科学的观察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节课让学生运用观察、计较、分类、思考的能力去研究动物,对学生来说很感兴趣。我设置了多种活动形式,准备了多种素材让学生自主去研究,去讨论,重在培养孩子科学的思维能力。
3.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①教师精心选取一段轻松愉悦的视频片段,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帮助学生更快融入课堂氛围。
②采取师生问答、学生自由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多种形式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③拓展环节,教师准备了多种动物素材供学生分类,学生的兴趣极高,能将课堂中的分类标准渗透到生活中去。
4.合理地整合教材。教材中的“蛞蝓”和“蛤蜊”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并且这两种动物并不常见,所以我将这两种动物替换为“蚯蚓”和“田螺”这两种常见的动物,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不足(包括今后努力方向及措施)
1.面向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方面做的还不够,应该放手让孩子多观察、多比较、多实践。有个别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多关注这些同学。
2.拓展环节,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的不够充分,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放手让同学们有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
3.教师在学生操作信息技术上要再放手些,多给展现自我的机会。
4.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式要再丰富些。(例如:表扬由语言扩充到肢体语言、竖大拇指或赞许的眼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继续学习,经常反思,不断改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充实、快乐的科学课堂。
有脚
无脚
有壳
无壳
有角
无角
有毛
无毛
会飞
不会飞
有尾巴
无尾巴
有翅膀
无翅膀
有触角
无触角
学生自由说出很多种分类标准,教师以其中一种作为示范。示范中遇到不熟悉的动物如何快速简单地记录下来,引出给动物编号的方法。学生讨论自己的分类标准并汇报、分享。
《狮子王》选段,激起学生对动物的研究兴趣。通过问答形式,引出课题:给动物分类。
小组活动:教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不同的动物卡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给动物分类,并汇报。
课堂小结,情感升华,呼吁人类保护动物,爱惜生命,珍惜我们的朋友——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