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7-03 19:5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创设情境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阅读“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部分内容,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
3、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
4、看下面几幅图,想一想它们属不属于反射?它们有什么区别?
5、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反射弧
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神经细胞
互动一
神经元
细胞体


树 突
轴 突
髓 鞘
反射弧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轴突
轴突末梢
突起
髓鞘
树突
细胞体
长的树突和轴突被称为神经纤维,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裹结缔组织膜即为神经。
反射弧
2

5

4

3

1

(感觉神经末梢组成)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
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是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的部位。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感受器
反射弧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导兴奋至神经中枢)
(信息的分析和综合
并产生新的兴奋)
(传导兴奋至效应器)
(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下列关于感受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感受刺激的结构
B、是产生感觉的结构
C、是转换能量形式的结构
D、参与感觉和反射的形成过程
所有的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
一个活动要叫做反射活动需要什么条件
反射
适宜的刺激
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感觉是不是反射
所有的感觉都不属于反射活动,如味觉,
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只需要到达神经中枢
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产生
1、将传入神经切断,反射是否还能正常进行?是否有感觉?肌肉是否收缩?
2、将传出神经切断,反射是否还能正常进行?是否有感觉?肌肉是否收缩?
反射弧中任何结构或功能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3、兴奋是以什么方式来传导的呢?
阅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部分内容,分析讨论: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如何证明?
实验结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
+
+
-
互动二
2、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呢?
兴奋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电位差,有了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
,而与
膜外电流方向!
相同
相反
适宜刺激
Na+
动作电位:
内正外负
兴奋产生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在兴奋点与相邻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膜内从兴奋部位传向相邻部位,膜外相反
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刺激
传导方向
向方导传


电位变化
电位差
电荷移动
局部电流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膜外:未兴奋部位传向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速度快
及时巩固
3、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电流计表针如何偏转?
①刺激m点;
②刺激n点,注na=nb
先向左偏,再向右偏
不偏转
4、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至少需要几个?
5、在整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什么结构传递的?
不能
2个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完成的
阅读“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部分内容,分析讨论:
互动三
1、什么是突触?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前提是什么?神经递质以什么方式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作用是什么?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吗?突触之间完成的信号是如何转换的?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为什么?
5、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传递的区别。
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
轴突
线粒体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提供能量)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
高尔基体有关
轴突
——
树突
轴突
——
细胞体
突触的类型:
突触: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接触,共同形成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
前一个神经元
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
膜之间的间隙
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
或细胞体膜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A神经元
轴突兴奋
神经
递质
突触小体(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
B神经元
兴奋或抑制
传递过程: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速度慢(延搁)
神经递质起作用后被酶分解或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神经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区别
电信号
(神经冲动)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双向
单向
较快
较慢
神经纤维
突触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传导方式
传导方向
传导速度
结构基础
1、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C
及时巩固
①刺激b点(ab=bd)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电流表指针又怎样偏转?
②刺激c点
电流表:先向左偏、再向右偏
电流表:向右偏一次
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它可以被胆碱脂酶分解,而有机磷农药能够抑制该酶的活性。当人体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时,会发生的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突触后膜具有特异性识别神经递质的物质,该物质的物质基础是:
A、糖蛋白
B、胆固醇
C、磷脂
D、多糖
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A、电信号到电信号
B、电信号到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到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到电信号
下图表示某神经元联系的一种形式,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刺激a处,会导致b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变化
B、刺激b处,不会引起a和c处电位变化
C、刺激c处,a和b处都会发生兴奋
D、刺激a处,b、c同时发生兴奋或抑制
这些神经中枢是各自孤立地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的吗?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节。
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调节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

大脑皮层
互动四
位于人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是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
神奇的精灵
大脑皮层功能区
人脑的高级功能
互动五
运动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1、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言语区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能看、能写、能听、不会讲话)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能看、能写、能说、听不懂讲话)
W区:书写语言中枢
(能看、能听、能说、不会写)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能听、能写、能说、看不懂文字)
(Write)
(Speak)
(Hear)
(View)
思考与讨论:
推测:如果某人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讲话,可能是哪个区出现问题?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能看、能写、能说、听不懂讲话)
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受到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外界信息输入
(通过视、听、触觉等)
短期记忆
不重复
②、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短期记忆: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如何理解“重复是记忆之母”?
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应该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呢?
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