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05 20:3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11
短文二篇
学习目标
1.借助诵读,感受两篇短文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复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答谢中书书
题目解读
走近作者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山水小品是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
可议论抒情,随性抒写自己感兴趣的所见所闻,是一种
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美文诵读
疏通文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字词小结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颓废
总写——
分写——
总写——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解读
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抒情、议论
以感慨收束
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课文结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
的审美感受——愉悦。
“共谈”者:优高雅情趣的人。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
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
仰视
平远
高远
静景
动景
听觉
视觉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俯瞰
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林和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呈现出绚烂辉煌的气象,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通过描写朝夕变化,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选择有代表
性的景物加
以组合,从
多角度描写,
使读者对山川
景物产生完整、
统一的印象。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对山川的赞美。
既有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
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
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新课导入
让你印象深刻的苏轼的诗词句子有哪些?背诵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从这句诗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了解一下有点“闲”的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承天寺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
只是
共同,一起
睡觉
于是
大概是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细节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写出了庭院中月光的空灵清澈,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写出了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疑难探究
1.领悟“闲”之意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2.领悟“闲”之情
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夜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思想感情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的坦荡、旷达面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小品文有如下特征:
一曰真。人真、情真、语真。要求为文不做作、矫饰,不隐藏情感,至情至性,纯真流露,所谓“性灵”。
二曰趣。情趣、理趣、谐趣、韵趣。新鲜多姿,幽默诙谐,情趣盎然。
三曰闲。格调悠闲轻松,最宜闲暇时消遣。
四曰畅。语言通俗流畅,语语家常,雅俗共赏。
五曰小。篇幅短小,但小中寓大。
拓展延伸
焦山
张岱
仲叔守瓜州,余借住于园,无事辄登金山寺。风月清爽,二鼓,犹上妙高台,长江之险,遂同沟浍。一日,放舟焦山,山更纡谲可喜。江曲涡山下,水望澄明,渊无潜甲。海猪、海马,投饭起食,驯扰若豢鱼。看水晶殿,寻瘗鹤铭,山无人杂,静若太古。回首瓜州烟火城中,真如隔世。饭饱睡足,新浴而出,走拜焦处士祠。见其轩冕黼黻,夫人列坐,陪臣四,女官四,羽葆云罕,俨然王者。盖土人奉为土谷,以王礼祀之。是犹以杜十姨配伍髭须,千古不能正其非也。处士有灵,不知走向何所?
结合小品文的特点,和本课学到的赏析小品文的方法,
赏析张岱的小品文《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