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小学科学粤教粤科2001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光的传播》第三课时。前两课时学习了光的产生及其传播等知识,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小孔成像的条件和原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光沿直线传播。“探究小孔成像影响因素”实验是本节课的核心学习活动。本实验是一个典型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对比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虽然学生可能认知程度还达不到,但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习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小孔成像原理。
(2)知道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大小、形状等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小孔成像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求证的科学实践过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小孔成像影响因素实验。
难点
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小孔成像原理。
教具准备:
教师实验器材:蜡烛、带小孔的黑纸筒、火柴等。
学生实验器材:卡纸、蜡烛、火柴、牙签、小孔成像演示器、剪刀、烧杯、
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
利用一个封闭纸筒把蜡烛的火焰投射在白纸上,让学生猜想里面有什么东西?
学生:.......
揭示课题:里面只有一个小孔,小孔也能成像吗?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孔成像。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出课题,为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进行新课
播放小孔成像实验操作视频
活动1: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孔进行实验
向学生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发放未带孔的卡纸及相关器材;
学生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一,教师巡视指导;
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1设计意图:首先学生做的孔可能有大小、形状不同,实验结果可能不同,进而引入小孔成像实验需要的条件有可能与孔的大小、形状有关,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该实验所需的条件,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为活动2的开展进行铺垫。)
活动2:探究孔的大小和形状对小孔成像的影响
(1)向学生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2)发放实验器材;
(3)学生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二,教师巡视指导;
(4)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5)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2设计意图:经历小组内合作探究、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小孔成像的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到知识。)
活动3:引导学生答疑解惑
①为什么大孔不成像?
学生:.......
播放视频:大孔不成像解释视频
②为什么小孔成的像是倒像,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
(2)发放连线图片
播放视频:小孔成像的原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建立比较接近的科学概念,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作图、表达、交流,师生分析评价,得出结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国古代科学家墨子也注意到了小孔成像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也懂得一些,同学们可真不简单。其实小孔成像还蕴涵着很多奥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视频)
活动4:播放墨子实验“小孔成像”现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科学是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素养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使小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板书设计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条件:孔小、与孔的形状无关
小孔成像的原理:光沿直线传播
教学反思
本节课实验创新有三点:
第一是教师自制教具通过演示实验设疑引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出课题。
第二是实验器材小孔板是塑料做的,孔是已做好的,学生直接验证即完成本实验,但是缺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我的做法是把小孔板的材质换成卡纸,并且是没做孔的卡纸。改进后通过学生先动手做小孔,学生做的孔可能会有大小、形状不同,实验结果可能出现不同现象,进而引入小孔成像实验需要的条件有可能与孔的大小等因素有关,让学生在实践中猜想该实验所需的条件。
第三是教材中没有提供孔的大小和形状对小孔成像影响的探究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所以我设计了实验探究活动2,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课堂实践证明可以顺利完成本部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