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新课导入
16
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
字词积累
臼齿
兴味
洗涤
牛犊
繁殖
蔓延
jiù
xìnɡ
dí
dú
zhí
màn
初读感知
对于“生命”,作者在文中有鲜明的情感态度,请自由
朗读课文,并圈点出这些关键词。
可怜
感谢
感动
赞美
1.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细读品味
过去了时间永不再回来。
2.对于时间易逝、生命短暂,文人先哲众说纷纭,你还
知道哪些相关名言诗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3.自主学习2—5段,在相应段落勾画出作者“感动”“感谢”“赞美”情感变化的依据,并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感动: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感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
赞美: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4.自由朗读这些语句,你们有什么发现?
这些语句是所在段落的中心语句,富有哲理,饱含感情。
1942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但是勇敢的中国人民不会因为他们的暴行而灭绝,反而会凝聚成更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生命如此不易又如此坚韧,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及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写作背景
生命流动着
永远不朽
感谢生命的奇迹
它分开来是暂时的
合起来却是永久的
让我们赞美生命
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
这就是奇迹。
永久的生命
颂扬生命
写法探究
作者对生命进行了热情的歌颂与赞扬,为什么要在开篇提到
时间易逝,生而可怜呢?这属于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生命易逝,人们无奈、可怜,感
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
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
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
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
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打动人心。
语言赏析
范例:
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
这句话言简意赅,富有睿智的道理,饱含作者惋惜的感情。
文章语言或精炼隽永,或形象可感,请你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
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用“凋谢的花朵"比喻生命的消亡,“色彩”芬芳”比喻思想、
精神,生动形象的说明生命虽然消亡了,但是生命里留下了许
多可贵的精神、思想,这些精神、思想将跟随着生命永远流传
下去。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
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
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将"生命”和”衬衣”相对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过去了的
生命永远不会再返回的道理。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
个个
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
远存在。
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
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富有深刻的哲理。
文章语言睿智又形象,请你选一处比喻句,进行仿写,表达你对生命的见解。
课堂练笔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遏制
飓风
濒临
俯瞰
深渊
嘲讽
è
jù
bīn
kàn
yuān
fěng
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①对爱情的渴望;
②对知识的追求;
③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1.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细读感悟
2.你认为爱情的真谛是什么?用世上广为流传的美好爱情故事加以佐证。
示例:梁祝跨越世俗的爱情,牛郎织女的人神之恋,泰坦尼克号的生死之恋,周恩来邓颖超的志同道合之恋……
作者寻求爱情,实际上就是在寻求美好的仙境,寻求仙境中的美——对爱情的渴望,实质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探寻。
3.如何理解“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句话?
3.作者追求知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这些知识分哪几个类?结果如何?
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二是可以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人类、自然和社会。
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知识链接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4.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知识链接
5.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顺序能否颠倒?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
真正动力,社会责任程度更深。
不能颠倒。
6.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
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和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