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知道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来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探究空气等物质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来研究未知事物。
人文素养目标: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难点]:
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空气是看不见的。
[教学准备]:
1.小组合作:透明保鲜袋、吸管、橡皮筋、绳、透明烧杯、水、木块、夹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记录表、实验器材一套、黑板上画好格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导入(5分钟)
1.教师:老师这里有个袋子,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
好,先请同学来摸一摸。你摸到是什么感觉?
(将学生描述的特征贴在黑板上)
教师提问:除了摸,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还用到过哪些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我们用过的研究方法可以利用感官观察,也可以借助工具进行对比观察等。(出示图片和文字:看、闻、摸、比较)
我们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可以知道物体的哪些特征?(汇总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并贴出)
[设计意图:通过有情趣的游戏体验,在总结回顾前面学到过的研究方法中,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讨,学习新知(10分钟)
1.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袋子,出示一个装有空气的袋子,里面有什么?
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对比两个袋子,一个有空气的一个没有空气的)
你们真聪明,这个饱满的袋子里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空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袋空气”。(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个袋子,虽然什么都看不见,但是两个袋子的姿态不一样,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2.我们周围有空气吗?你认为空气有什么特征呢?
3.教师提问:“你准备用哪个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一摸是否粗糙;用手捏一捏软硬;用天平去称一称轻重。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4.教师:但是我们周围的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要想好好观察、认识它,有什么好方法?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意识到研究空气的方法并为后面开展研究实践打下基础。]
5.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空气“逮”住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袋子,你想到好办法了吗?指导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小组合作,其中一个同学打开袋子,在空中用力兜一下再收紧,用手扎紧袋口。(出示相关图片)
6.空气被我们“逮”到了,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摸一摸、看颜色、用鼻子闻等,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图,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我们用现有的物体对学生以前了解的知识进行探查,引发学生进行继续思考,老师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本课研究的兴趣。]
三、小组合作,碰撞激发。(13分钟)
1.刚才同学们都说了好多研究方法,那大家想想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我们看看水有哪些特征?
我们在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设计意图:有指向性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回顾之前学习研究过的知识中来逐步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教师出示一袋水和一块木块,提问:“我们刚才观察了一袋空气,如果把它和这里的水、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会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呢?”
2.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后回答,如:“可以从颜色、是否透明、轻重、气味、是否流动等多个角度观察空气与水和木块的异同。”“如果分别把水和空气倒人杯中,可以比较它们的流动性。”“用耳朵听空气流动的声音。”等等,教师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播放视频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三种物体对比研究的方法。]
3.学生分组开展研究活动:比较空气与水、空气与木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引导学生重点说说新的发现,如水在流动时是从上向下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却无法被观察到。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描述,让学生先回顾补充本单元掌握的研究方法和物体的特征,再通过对物体的对比观察,学会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四、对比观察,总结记录。(预设5分钟)
1.观察研究一断时间后,教师提醒学生各项注意点,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研究完成实验记录表,分别写出各物体的特征。
2.现在你知道空气有什么特征了吗?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记录的内容,引导他们描述空气的特征,并说出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特征的。
3.用词汇描述出空气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很轻、流动等。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提醒引导,让学生在对比观察研究体会到空气的特征并进行描述。]
五、拓展实验,巩固新知(5分钟)
刚才你看到空气流动了吗?能不能证明?
(出示一根吸管连接着两个透明袋子,中间用夹子夹住,一个袋子里装满空气,一个袋子里没有空气。)
为什么一个是饱满的,一个不是?(证明空气是透明无色的)
请拿开夹子,轻轻地用手压饱满的袋子,观察有什么发现?你看见流动过去了吗?(再试一次)
拿下一个袋子,对着脸吹,有什么感觉?闻到味道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巩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空气的特征,特别是空气是否流动的,因为空气是不可见的,所以对于空气的流动是有疑问的,通过本实验,不仅能巩固本课研究的内容,更体现出了空气是可流动的。在课中,我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总结“空气有什么特征?”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能描述空气的特征,还要求学生说出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到这特征的,从而对本节课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六、回顾总结,环保教育(2分钟)
1、教师回顾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
“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师生合作对物体的特征还没有贴上记录表上的特征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在课的最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描述,如:像木块一类的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像水一类的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像空气一类的物体还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
2、观看聆听科学阅读的资料,说说空气和水的颜色变了,我们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在研究本单元物体特征的同时,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当这些特征发生变化时,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污染了这些物体后,所以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空气资源等。]
[板书设计]:
认识一袋子空气
无
色
无
味
较
轻
无形状
透
明
不可见
可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