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07 19:1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认识物体的形状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科学一年级
教材版本
教科2017版
一、课程标准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3课,学生在第2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本课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21cnjy.com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三、学情调查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教学目标确定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科学探究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五、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六、教学准备
【器材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黑色塑料袋(内装一个乒乓球、木块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七、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科学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物体比较明显的特征有:颜色、轻重等。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科学世界去探究物质更多的特征。出示黑色塑料袋。不打开袋子,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球形、球体)、木块(正方形、正方体)和橡皮(长方形、长方体)。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板书课题,老师领读)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再次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将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袋子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不同形状的物体(乒乓球、木块、螺母、橡皮),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2·1·c·n·j·y(课件演示:“平铺一层”)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1.演示平铺的方法。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2.探究问题1(动手做一做):把大小相似的乒乓球和木块分别平铺到大小相同的纸盒里,看看这两个物体哪个平铺的多?(每个物体至少平铺三次并记录在一号实验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这两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来源:21·世纪·教育·网】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去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不同。3.探究问题2:平铺螺母和橡皮这两种物体你会有几种平铺方法?(小组观察物体形状并讨论回答)
哪一种方法平铺出来的物体数量最多?(先根据平铺方法猜一猜,再实践操作发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推测进行两种物体的平铺,实践产生结果并记录于二号实验单。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先观察再实践有更深层次的探究问题的意义,使他们会更具有探究事实结果的精神。最终结论:同一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同一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导致摆放物体的数量也不同。4.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1.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www-2-1-cnjy-com(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设计意图: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物体摆的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要。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是首先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候,排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相同。)www.21-cn-jy.com
八、拓展、延伸
展示生活中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摆放与堆积,从而认识不同物体的更多不同形状。
九、板书
认识物体的形状探究1: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探究2: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