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ι第二章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必修ι第二章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5-31 22:3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必修Ι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在思考两个问题:1.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生物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课本知识。
我备课时,要思考三个问题:1.为什么学?
我们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的最小单位。并且,每一个细胞的功能多种多样,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一个小小的细胞,如何才能保证多种生命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呢?为了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有必要对细胞的结构进行研究和学习。
并且,就高一生物的内容而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全书的基础。因为细胞是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及生命的生理、行为特点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特殊结构基础之上的。所以理解细胞不同于一般非生命结构的特点就是本节最首要的教学重点。
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学什么?
在生物的课程标准中,对本章教学有着这样的要求:1.简述细胞学说及细胞的一般特点。2.描述细胞膜的结构及特性。3.描述各种细胞器的特点及结构。4.简述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5.说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6.说出原核细胞的特点。
其实,学生们在初中时就已经大概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可以大致区分动植物的区别,知道原核生物的相关概念。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大概结构,也能画粗略的简图。但是,毕竟是初中学习的知识,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宏观的层面,而且,已经得到的知识也大多是从教师或书本上从获得的间接经验。可以说,这样的认识还比较粗糙,鉴于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且,新课标的实施,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如过配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实验或类似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吸收知识。
在这个思维的指导下,我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这几个教学目标看似与课本上的几个要求有差异,但实际上只是对书上几个要求的展开。并且,在这6个目标中,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是教学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并通过比较,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是难点。而,关于染色质也染色体的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虽然在本章占的比重不大,但是由于相关概念的掌握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列内容的掌握,所以,也应该配合实例仔细讲解。
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怎么学?
综合以上分析的情况,我确定了本章的教学方法,那就是:讲授法,提问法并用,配合学生活动。
讲授法,是教师上课时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间接的经验。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述,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呆板,并造成“填鸭式”教学的尴尬局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问法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而且,通过提问,教师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而,根据新课标的指示,教学中,应该以探究型学习为中,这就更加少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活动。
下面,我具体讲解下本章的教学过程。
第一节 细胞概述
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先播放一段关于细胞立体微观结构的视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紧接着,就趁着这个势头引入细胞的结构的教学。
教师将施莱登和施旺的照片放在课件上,学生们凭借已经学过的知识,说出这两位科学家的名字。教师便按时间顺序依次说出几个重要的科学家,并列举其相应的观点和成就,最后,成功向学生阐述细胞学说,即: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别的细胞产生的。接下来,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很大,并且,让学生明确生物体的增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而是由于细胞数目的增多。也就是说,细胞还是小小的一个,而又是为什么需要让细胞保持如此小的体积。伴随着这个问题,学生开始分组,进行关于细胞表面积与细胞体积的关系的探究。在经历20分钟左右的探究实验后,学生们得出结论:细胞体积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相对变小。而细胞通过其表面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如果体表面积太小,不利于进行生命活动。故,细胞的体积总是很小。
由于教材的安排,教师须继续讲解关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知识。并且,为了知识的连贯性,教师将课本第5节的内容与本节课串联。让学生明确原核生物因为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叫做原核生物。而,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有以下区别:
1.真核生物有核膜包被,原核生物没有 。
2.真核生物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
3.真核生物是由原核生物进化来的。
第二节 细胞膜和细胞壁
在这节课中,要点是:细胞膜,膜脂和膜蛋白,流动镶嵌模型以及细胞壁。其中,细胞膜的内部结构和结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而,多种化合物如何有序排列、组合构成完整的细胞膜;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则是这节课的重点。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放映一段有关细胞膜流动的动画,然后,配合讲解,让学生明白脂膜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而膜蛋白的存在,则使得细胞膜有了流动性。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细胞膜是不是细胞的最外层?借用已学习的知识,学生会提出植物还有细胞壁。此时,教师就可以强调,除了高等植物外,真菌、细菌在细胞膜外也还有细胞壁存在。并且,细胞壁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第三节 细胞质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因为内容众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该采用2个课时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以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为了形象地讲解此课,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先放一段工厂生产的动画。然后向学生提问:1、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这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生产出来的?2、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3、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思考问题,最后得出在教师的带领下,得出结论: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车间”,这些车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
通过这样的方式,以类比的形式,学生们能更好的了解细胞器。
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1.胞内有哪些细胞器?2.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 3.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吗?
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再次放映电镜下的有关细胞器的幻灯片。
在幻灯片放映结束的时候,教师投影出一份表格,作为对这几张幻灯片的总结。
我们都说,现代教育应该有声有色的,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观看、比较、讨论,能更加深理解有利掌握细胞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及其功能。
第四节 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伞藻的实验,直观且形象地学生说明了细胞核的作用。
紧接着,教师借助图片向学生说明细胞核的结构,并通过比喻让学生理解,核孔,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蛋白质和RNA进出细胞核的孔道。在细胞核,存在着染色质,而,染色体不过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时不同形状的同一物质。
至此,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