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由于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物本无意,实乃诗人主观情绪的浸染(亦可提“移情”)。你还读过哪些这样的句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为什么?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表现为“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较难了。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包含三层含义: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迁移: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王安石曾用过“入”“过”“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结果“绿”?成全诗诗眼,说说“绿”字怎么好??
形容词用如动词,和煦春风吹拂下,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诗人就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
人生启示:
第一步: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
第二步:要苦思冥想,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第三步:在上下求索中顿悟,犹如在人海中突然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豁然开朗,在艺术上或学术上做出独有的贡献。
?
《人间词话》十则
王 国 维
《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傅雷家书》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幼年接爱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文章主张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境界是作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画面.
“境界”
课文所选的十则都是围绕什么而写,你能
就此把本文结构划分一下吗?
整体把握
第一则
总纲
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第二至六则
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七至十则
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第二则
(创作方法)
“造境”
“写境”
(虚构之境)
(写实之境)
并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
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提炼、改造。
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更贴近现实。
判断下面两首诗,哪首诗的境界是“造境”?
哪首诗是“写境”?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境
造境
情在景上,寓景于情。?
情在景下,寓情于景。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一己之主观情感观物之境界
一己之情融于万物之理观物之境界
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
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
第三、四则
以我观物
宏壮
优美
欧阳修《蝶恋花》
? “花不语”“乱红”,雨横风狂,落花飘零,哀伤——因独立黄昏,惜春伤春的我(古代女子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泪眼问花,花儿也飞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都报以冷漠。反映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女子无人同情的怅然若失之态,所以移情到景上。)面对着雨横风狂、落花飘零的“外物”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
“孤馆”“闭”,春寒袭人,杜鹃啼血,夕阳西下,无限凄婉——因了饱受羁旅漂泊的我(贬谪之后,逢春寒,感孤独,听杜鹃悲鸣,见夕阳西下。凄厉的气氛,“可堪”二字刻画诗人自我形象。移谪居之恨到凄厉之景上。)一切外物都渗透着孤独、寂寞、无限凄婉之意。这些是“有我之境”。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你如何理解“无我”之说?这里明明有个悠然的诗人吗?
王国维所谓的“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无我”,而是指诗中景物不带作者任何的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
元好问《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诗人以寒波白鸟的悠闲反衬人事之仓猝。“寒波”二句寄托了诗人的向往之情,他希望自己也化作寒波、白鸟,融入那画面中去。这意境中也有诗人自我的个性。因为自己思归的心急切,就特别灵敏地感到“寒波澹澹”、“白鸟悠悠”了。元好问又何尝是真的“无我”呢?只是“我”没有直露而已。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根本区别
“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
“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 )
属“无我之境”的是: (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AD
BC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①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②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闹”字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
研读第七则
长林叶落,西风乍起的清秋时节,登楼远眺,云淡天高,一条路通向遥远的天际。此情此景,一种孤独寂寞油然而生,似乎也唤起了一种追求和探索的期望。
比喻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这是第一阶段。?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描绘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苦。情有独钟,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枯槁憔悴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比喻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这是第二阶段。?
描绘了灯如海,花如潮的元宵节,情人约会的情景。经过百千次苦苦追求,在那灯火冷落之处,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禁大喜,极度幸福、欢欣。比喻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这是第三阶段。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此则中谈的是创业之路、治学之路。他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他强调的是一种献身精神,这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险阻的艰辛之路,也可使人体验到最高的精神愉悦,话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
研读第八、九则
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
“大家”之作
沁人心脾——情深而动人
写景豁人耳目——景物特征分明,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辞脱口而出——言语的自然真切
研读第十则
王国维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
(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的统一)
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有我之境:显我,外露,物的人化
无我之境:隐我,内蕴,人的物化
第一境界:志存高远 悬思 知
第二境界:孜孜以求 苦索 行
第三境界:豁然开朗 顿悟 得
诗
词
境
界
人生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