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
主讲:
教案:
PPT:
学习提要
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的主要作品发表在20世纪,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一、生平和创作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 苏联作家,20世纪苏联文学的奠基人。
高尔基的原名是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伏尔加河流域的下诺夫哥罗德城。1892年他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使用了“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个笔名。
“高尔基”意即“痛苦的、悲惨的、不幸的”。
高尔基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等,饱览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不平。16岁时,他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那里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888年和1891年,高尔基两次徒步漫游俄罗斯。加深了对俄罗斯社会的认识,构成了他的平民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感情基础。漫游期间,他曾参加过进步工人与革命者的秘密小组,并于1889年被沙皇当局逮捕。此后他一直被监视,多次入狱。1905年,高尔基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结识了列宁,他的政治信念经历了从民主主义向布尔什维克的转变。
读书彻底改变了高尔基的生活。逐渐地,他接触了更多知识分子。在他们的鼓励下,他走上了创作之路。新奇的故事,来自生活最底层的场景,对现实的抗议与批判,着力表现最底层人群——从乞丐到窃贼到吉普赛人身上的没有被生活压倒的自尊和力量、个性和勇气,使得高尔基的书,发行量可以媲美老托尔斯泰;他本人,则成为一个时代的偶像。他的剧作《在底层》、《小市民》,上演后轰动一时——不仅在俄国大受欢迎,在柏林一地也上演了200余场!高尔基跃升为那个时代最为出名的作家。知识改变命运,阅读创造奇迹。成名后的高尔基并没有松懈,一部部优秀作品诞生在他的笔下。他毫无愧色地走进那个时代世界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行列。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与世长辞。包括当时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内,80多万人参加了他的出殡仪式。殊荣之胜,举世无二。
二、创作
前期创作(1892-1907)
中期创作(1908-1917)
晚期创作(1918-1936)
1、前期创作(1892-1907)
创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俄罗斯人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日益高涨。作为来自受压迫最深的底层的作家,高尔基倾向于革命。但他此时尚未形成明确的政治信仰,他是作为生活真理的寻求者走进俄国文坛的。表现时代的惨烈和人民的渴望,是他前期作品的基本主题。人民的现实处境和追求解脱的努力,是他创作的主旋律。
高尔基前期作品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有特写、寓言、故事、诗歌、小说等短篇作品,也有剧本和长篇小说。在风格上则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风格并存,这反映了他探索新的艺术方法的尝试。
前期主要作品
19世纪末:《马卡尔·楚德拉》、童话诗《少女与死神》(1892)、《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
《切尔卡什》、《游街》(1895)、《福马·高尔捷耶夫》(1899)
20世纪初:散文诗《海燕》、剧本《小市民》(1901)、《在底层》(1902)、《仇敌》等,还有游记《在美国》、《我的访问记》、长篇小说《母亲》(1906)。
《鹰之歌》 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鹰和蛇。雄鹰热爱辽阔的天空,渴望战斗的生活。他在战斗中负伤坠地,生命垂危,但却视死如归。他走到悬崖边展翅飞翔,终于在澎湃的海浪中壮烈牺牲。这是为追求光明而牺牲的战士的象征性形象。蛇和鹰相反,他安于现状,苟且偷生,对狭谷里“又暖和,又潮湿”的生活感到心满意足。他认为:“不论飞也好,爬也好,结局只有一个,大家都要躺在地里,大家都要变做尘土”。这正是市侩保守、苟安和蔑视理想的丑恶嘴脸。
《伊则吉尔老婆子》 由两个民间传说和一个生活故事组成。小说塑造了腊拉、伊则吉尔和丹柯三个形象。从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的对照中,否定了腊拉的个人主义,歌颂了丹柯为集体献身的精神。丹柯为了把同胞引向光明,他掏出红心,勇敢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通过伊则吉尔碌碌无为的一生,作者指出了个人主义的危害性。
《切尔卡什》
短篇小说《切尔卡什》(1895)在资本主义残酷的榨取与奴役的背景上,通过流浪汉切尔卡什和农民加夫里拉的冲突,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把人抛向底层,使之过着不正常的生活,而且还用私有观念腐蚀人的灵魂,使人成为“贪心鬼”,干出谋财害命的勾当。
作者描写了流浪汉切尔卡什自由不羁、蔑视金钱的特点。但是,高尔基并没有把它们作为作品的正面主人公。他在《谈手艺》一文中指出:“批评家指责我,硬说我把‘流浪汉浪漫化了’——未必这样吧。我不曾把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因为“流浪汉”的自由、理想和反抗性都是无政府主义性质的。
2、中期创作(1908-1917)
这一时期,高尔基的创作仍然关注俄国当代社会和人民的命运,评价各种社会思潮。他观察俄国社会的历史主义立场没有改变,但对现实的审美把握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从以社会批判为主转向以心理分析、精神揭示为主,特别重视对俄罗斯民族心理的分析。
主要作品:《忏悔》(1908)、《奥古罗夫镇》(1910)、《马特维·科热米亚金的一生》(1911)、特写《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漫游散记》(1912-1916)、《童年》、《在人间》、讲演稿《俄国文学史》(1908-1909),还有许多剧本和政论文。
3、晚期创作(1918-1936)
1918年,苏维埃政权建立,高尔基在新政权下从事大量的文化组织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探索都变得极其复杂。20世纪以来世界的动荡和世界文学思潮的迅速更替和变化,促使高尔基重新思考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此时他主张更全面的认识生活,更多样的表现生活,强调把握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一时期他的主要创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第三部《我的大学》,回忆录《列宁》(1924-1930),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925-1936)还有一组剧本及特写、政论等。
《我的大学》叙述了一个十六岁的主人公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从下诺夫哥罗德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地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
《我的大学》描写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阿廖沙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阿廖沙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阿廖沙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高尔基对艺术理论、美学思想上的重大问题的见解
1、关于艺术的本质,他认为劳动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
2、关于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他主张艺术形象必须既忠实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3、高尔基认为文学描写的对象是人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提出了文学即“人学”命题。
4、他主张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做一番分析和研究工作。
5、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他认为这种理论既要求用鲜明的色彩来描写英雄的现代生活,肯定和歌颂发展着的新现实;又要丝毫不讲情面地揭露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他还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应该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种现实,特别提倡描写“第三种现实”。
海燕
写作背景
十九世纪末叶,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工人中传播,工人运动此起彼伏,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高尔基亲自参加了反对沙皇的火热的革命斗争。他目睹反动军警殴打、屠杀学生的罪行,于是满腔义愤地写下了“幻想曲”《春天的旋律》。这篇小说是高尔基根据自己与沙皇政权斗争的亲身经历,结合当时俄国革命斗争形势写成的。由于革命观点鲜明,沙皇书报审查机关不准出版。只有结尾部分才得以发表,这就是《海燕》。它反映了当时革命群众在革命先驱者的激励下,对沙皇专政及其黑暗制度越来越愤激的斗争情绪,预言了沙皇黑暗统治的必将崩溃。因此,它一发表,立即成为进行革命宣传斗争的有力武器。
作品介绍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是富有诗意的散文。
本文选自1901年3月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海燕》发表后即成为革命宣传斗争的有利武器。
“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文学体裁。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在高傲地飞翔
在苍茫的大海上……在高傲地飞翔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黑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1]
创作背景
1901年3月高尔基是在喀山教堂附近参加示威的成员。1901年4月号的《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名作《海燕》,这首歌成了走向斗争的战斗口号。散文诗《海燕》(1901)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广阔画面上,成功地塑造了海燕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反映了1905年前夕革命人民和反动势力激烈搏斗的壮丽图景,预示了沙皇统治制度必败,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历史发展趋势,鼓舞人们去迎接革命暴风雨的到来。
《海燕》
在这首诗中,高尔基以鲜明的阶级观点,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赋予自然界各种景物以不同的象征性。例如以暴风雨象征革命,以大海、波浪象征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风云雷电则象征反动势力;以海鸥、企鹅等象征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而海燕则是勇敢无畏的革命者的化身。我们透过阴云密布、雷电交加、波浪翻滚的自然风光的画面,看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波澜壮阔、气势浩大的斗争图象。
《海燕》的影响
《海燕》的发表,当时高尔基在基在劳动群众中所享的盛名之大,使当时政府认为他是社会的危险人物,并且极力想使他与人民隔绝。因此,1901年春,高尔基被控为向索尔莫夫工人印发革命传单的罪名而被捕,后来在警察监督下由家乡被放逐到阿尔查马斯。在尼日尼·诺夫戈里德给高尔基的送行,形成了强大的示威游行。
沙皇政府后来由于高尔基的文学活动和社会活动而多方迫害他。例如,在1902年2月,当高尔基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时,可是根据尼古拉二世的指示,这次选举被宣布无效
这篇散文诗被誉为革命的檄文。它一发表就受到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几年之内,印数达几万册。革命者把它印成传单散发,它对俄国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革命导师列宁十分喜爱这篇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的诗篇。1906年,他在《暴风雨之前》一文中,曾引用诗中企鹅的形象揭露立宪民主党人的丑恶嘴脸,并用“让暴风雨来得猛烈些吧!”这一豪迈的诗句作为文章的结语。
归纳小结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童年》高尔基
童年的短暂有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但孩子们的童贞无暇犹如夜间明月总能在照耀在每个人的心田……
《童年》介绍
《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小阿辽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阿辽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阿辽莎的哲理性的语言。在高尔基的笔下,阿辽莎的生活是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华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和意识的成长。
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着力刻画了阿辽莎、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
人物介绍
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阿廖沙) 善良、叛逆、坚强、勇敢、独立在埋葬父亲时,为两只被埋的青蛙的命运担忧;为伙伴拿钱买酒;爱和街上的小孩子打架,总是遍体鳞伤;捉弄不喜欢的老师;在花园里建一所草房,然后晚上在那里过夜;在外祖父不想养活他和外祖母时,他就捡破烂,为外祖母分忧;帮母亲照顾小弟弟;他看到外祖父殴打外祖母时,剪了外祖父最喜欢的圣像图;
长卡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外祖父 残暴、自私、无情、吝啬、他经常打孩子,又一次竟然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对外祖母稍不如意也会大打出手;为了他的利益,把做了多年帮工的瞎眼格里戈里赶出家门;他没钱了,就不愿再养活任何人;甚至把外祖母的衣服都卖掉;他遍访一切老相识包括以前手工业行会的同时和富商,向他们哭穷要钱,利用人家对他的尊敬,把收集来的钱借人生利息。但外祖父很聪明,从一个孤儿当上了行会会长。
阿库里娜·伊凡诺夫娜外祖母 心地善良、宽厚仁慈、乐观、聪明能干、她是一个非常虔诚的教徒,她捡来弃婴“小茨冈”;她很爱孩子,经常为他们讲童话故事;在生活极其困难时,也尽量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对待阿廖沙更是百般疼爱;在火灾中她镇定自若地指挥救火,充满智慧;整天忙忙碌碌,把她的关爱给了每个人。
瓦尔瓦拉(瓦丽娅)母亲 倔强、内向、脾气暴躁、有时她一整天不说话,坐着发呆;后来嫁给继父后,生活的艰难,磨掉了她的美丽,她变得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阿廖沙。
“好事情”房客 他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寡言少语;喜欢在家里“熔铅”、“烧铜”、做手工、做实验;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他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对阿廖沙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
写作特色
基调严肃、低沉。以童年之心再现市民庸俗生活的庸俗、苦难,小说具有异常强烈的感染力,能使任何一个经过苦难的仁慈心灵唏嘘不止。不算长的篇幅内,出场人物众多,却大都个性鲜明。
《童年》中高尔基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贪图钱财的舅舅、冷漠无情的母亲、善良慈祥的外婆、快乐能干的茨冈、勤劳能干的老匠人格里戈里、快活可爱的保姆叶夫根尼亚。这些人物的塑造中,外婆、外公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外婆的形象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是伟大母亲的象征,也是俄国苦难生活的象征。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她慈爱、善良、刚强,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书中高尔基通过她的外貌描写、语言、行动以及引用大量民间歌谣、童话、故事等各种形式对其形象进行全方面刻画,值得学习。
写作特点
一、多视角的描写方法 《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作品主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
二、语言艺术 《童年》的语言十分生动活泼,场面描写栩栩如生。例如对外祖父家打架时场面的描写: 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伸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 “叫你们全给我要饭去!” 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样儿了,说: “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物耳根子清静,分吧!” “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天动地。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却把一具乱七八糟的打架场面写得很有层次,把每一个人的动作、表情、心情都鲜明地描写出来,读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独特的选材 《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它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大量运用真实的材料。另一方面,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他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他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
中心思想
《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代表作:《母亲》
一、《母亲》产生的时代背景
《母亲》早在1902年就开始构思,1906年写成,1922年最后定稿。这部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产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俄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二十世纪初,俄国蓬勃发展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小说提供了现实基础。作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预演的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的爆发,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震撼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世界帝国主义体系,从而使俄国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高尔基的《母亲》正是二十世纪初俄国高涨的革命运动的艺术总结。
1905年列宁的纲领性著作《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的发表,列宁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为《母亲》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而反动年代政治思想战线上阶级斗争的需要,促使高尔基这部光辉作品的创作。
1905年革命失败后,俄国革命进入低潮,反革命势力向革命大举进攻,并企图从思想上彻底瓦解革命队伍。革命的“同路人”和孟什维克惊慌失措,纷纷变节退却。而布尔什维克坚信革命高潮一定会到来,并主张在革命低潮中积极储备力量以迎接新的战斗。
思想上艺术上日益成熟的高尔基十分清楚布尔什维克党所面临的任务。他的《母亲》正是适应革命的需要而创作的。他在致友人的信中曾谈到写作《母亲》的目的是为了“支持那些低落下去的反抗精神,来反对生活中黑暗的、敌对的势力。”为此,他在国外赶写了这部作品,实践了列宁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为革命作家树立了一个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光辉榜样。
二、《母亲》的主题和情节结构
《母亲》的素材,来源于俄国1902年索尔莫夫城举行的工人游行示威事件。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就是以这次示威的领导者之一,工人扎洛莫夫和他的母亲为原型的。高尔基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这些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写成了一部以工人阶级革命斗争为主题的小说。
《母亲》的情节结构都是服从于表现主题思想的。高尔基把无产阶级和代表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冲突,作为小说情节的基础。小说共分上下两部。第一部通过以巴威尔为中心的社会民主工党小组的活动,表现了工人阶级的觉醒过程。作家描写了老一代工人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巴威尔为寻求真理而学习马克思主义、革命小组的学习和宣传活动以及领导工人自发的罢工斗争、组织“五一”游行示威等,作者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理才能把工人阶级引上革命的道路,使他们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
小说第二部通过尼洛夫娜和雷宾等人的革命活动,着重描写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广泛发展和继续深入,揭示出广大群众的觉醒。作者生动地描写出革命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阔,参加斗争的群众越来越多。从城市到农村,从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到市民都行动起来,从各方面显示出工人运动日趋高涨,艺术地再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的图景。整部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巴威尔在法庭上的斗争,尼洛夫娜在车站被捕是小说的结局。但作者在描写革命遭到镇压时也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高尔基表明,革命虽暂时失败了,而人民已经觉醒,革命的高潮和胜利必将到来。
《母亲》的艺术特色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
《母亲》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母亲》表现的形象
小说通过青年工人巴维尔和母亲尼洛夫娜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成长为自觉的革命战士的过程,塑造出丰满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从一个方面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的历史进程。塑造了世界
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母亲》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无产阶级觉悟的英雄形象。
1.巴威尔·符拉索夫的形象:
巴威尔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典型,它概括了俄国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成长的过程,体现了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
巴威尔是一个普通工人,从小为资本家当牛做马。在小说开始的章节里,巴维尔象他死去的父亲那样,有时喝得酩酊大醉,没有正确的生活目的和方向。但这种生活很快就结束了。
巴威尔是一个刚毅、有意志力的、谦逊和坚忍不拔的人。蓬勃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地影响鼓舞教育着他,在他面前展现了另一条道路——共产党人的斗争生活的道路。他接触了社会民主工党,读马克思的著作,他说:“我要学习,然后再教旁人,我们工人非学习不可,我们必须知道,必须懂得,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样痛苦!”革命的理论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唤醒了他的阶级意识,使他自觉地参加了革命组织。这样,他便从一般的工人成长为当地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巴威尔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是在革命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他和工人小组一起成长和发展起来。他之能成为当地工人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由于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在斗争中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用革命的道理及时教育群众。他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使革命获胜。
因此,他领导的工人小组在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下与沙皇专制制度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这一斗争随着群众对革命理论的掌握,范围日益扩大,斗争更为激烈。在“沼地戈比”事件中,他领导工人进行经济斗争,但因工人尚未全部觉悟,致使斗争没有成功,这正是给巴威尔上了革命的第一课,他曾痛心地认为他还没有在自己身上培养起足够的革命者的品质,使群众能跟着他走。巴威尔因此被捕。
在实际的革命斗争中,他政治上不断成熟。在组织“五一”示威游行时,巴威尔和他的战友们表现出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巴威尔高举红旗,走在群众队伍最前头,高呼口号,奋勇前进。巴威尔他们虽然被捕,但是群众的革命浪潮已经进入了更高阶段。这时巴威尔和群众的关系已溶而为一,他所宣传的革命思想已被群众所接受,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最后,在法庭上的斗争中,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和党的领导者了。他有着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明确的斗争方向,在受审的演说中表达了这种思想:“我们是社会主义者,……打倒私有财产制度!一切生产工具和权力归于人民!”
他说:“私有财产制度使人们互相倾轧,互相攻击,为着各自的利益造成不可调和的仇恨。为着隐蔽和掩饰这种仇恨而撒谎,用谎言、邪恶,使人堕落。我们认为:将人类只看到使自己发财致富的工具的社会是反人道的,这种制度是和我们敌对的,我们对于它的道德、虚伪和伪善决不妥协……。”
他把沙皇的法庭变成为革命的讲坛,他的演说体现了马列主义的思想力量,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无穷的智慧,是对劳动人民的伟大号召,是对敌人的最后裁判。
关于巴威尔,作家本人说:“巴威尔·符拉索夫——这个人物也不是罕有的。正是这些小伙子缔造了布尔什维克党。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在监狱中、在流放中、在国内战争中保全了性命,现在领导着党……”,所以,这个形象是富有典型意义的。
高尔基在描写巴威尔成长的同时,还揭示了他所体现的无产阶级的优秀特征和鲜明的个性。巴威尔具有为革命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鲜明的党性,敢于斗争,无所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对统治阶级的强烈仇恨以及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等。这一切,又与他刚毅、严肃的个性结合在一起。
三、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母亲》是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
它是高尔基遵循列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出来的经典之作。它取材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题材,在情节安排上,以革命运动发展的进程为基础,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再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成长的典型环境,表现了革命斗争教育人、锻炼人的巨大力量。列宁称之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2.第一次使无产阶级英雄走进文学殿堂
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眼光和政治嗅觉,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摄取了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创造了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不朽典型,为自己奠定了任何流派的艺术家无法取代的“无产阶级艺术权威”的经典地位。
3.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善于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性格,表现特殊年代的独特社会主题。
比如把人物性格放在革命斗争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突出革命实践活动改造人、锻炼人的作用;通过言行描写和心理刻画表现人物思想情感;通过亲情、友谊和爱情突出人物性格等等,为无产阶级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母亲》于1906年在美国杂志上逐章发表,立即震动了许多国家。1907—1908年间很快就在世界各国用英、法、德、意、瑞典、西班牙等国文字出版。资产阶级反动作家叫嚷这是“高尔基的毁灭”,沙皇政府禁止《母亲》在俄国出版,并给高尔基加上“煽惑读者”、“教唆谋叛”之罪名加以能辑。然而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读者却热烈欢迎这部作品。
《母亲》于1937年译成中文。中国的反动派象沙皇政府一样害怕这部作品,而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样热爱它。不少革命革命青年受到它的启示踏上了革命的征途。鲁迅先生十分珍视这部作品,他说:“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一出版,革命者就说是一部‘最合适的书’。而且不但在那时,还在现在。我想,尤其是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母亲》木刻画序)
总结
《母亲》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罢工,农民和工人在斗争中结成同盟。 在世界文学中,《母亲》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谢谢观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
*
*
《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作品描写了阿尔塔莫诺夫一家祖孙三代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兴衰史,第一代伊利亚是创业者,处在俄国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他原是一个贵族的家奴,一八六一年废除农奴制后,拿到了一笔赏金,创办了纺织厂。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开创者贪婪的本性和与之俱来的干劲。以彼得、阿列克谢为代表的第二代人处在俄国工业高潮时期,他们或是守业者,或是自由资产者,对财富的追逐变本加厉,但已经失去先辈创业时的精神和对事业的感情,开始花天酒地,追求生活享受,热衷于攫取政治上的权力,对工人表现出恐惧和施行残酷手段。到了第三代,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每况愈下,开始瓦解,他们的精神道德也随之堕落下去。作品以十月革命前近半个世纪为背景,深刻而形象地揭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兴起、繁荣和衰亡的过程,刻画了不同时期资产阶级人物的典型形象。揭示了俄国资产阶级的兴衰。
高尔基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