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6.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6.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7-12 12: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在上节课《观察一瓶水》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提前排队带到实验室门口。
2.要求:同学们轻轻的走进实验室,轻轻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静静的观察今天实验桌上都有什么?
二、新课导入
1.同学们实验桌上共有几杯水?预设:3杯。
2.哦!继续静静观察,你发现水都有那些特征?
预设:水是透明的、无色无味的、会流动等等
3.动物、植物每天都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呢?
过渡:哦!同学们真是个有心人,水的用处说也说不完。
你瞧!特别是妈妈炖肉没水可不行,要让肉和汤的味道更加鲜美,还要往汤里放适量的盐和鸡精,盐和鸡精立刻就看不见了,它们都去哪里了?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引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它们去哪里了》。
板书课题:《它们去哪里了》
实验前 观察发现
1.同学们1号杯、2号杯、3号杯前面分别放了什么物质?
预设:食盐、红糖、小石子
2.仔细观察这三种物质,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生1:我发现食盐是雪白色的,糖是红色的方块,小石子五颜六色。
追问:谁还想说自己的发现?生2;食盐是白色小颗粒……
继续追问: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3.我们再请放大镜继续帮助我们观察,请观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预设: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4.描述并记录现象。
(1)用放大镜观察食盐、红糖、小石子你们又有什么新发现?快来说一说,不然它们会生气的。
预设:生1:食盐颗粒变大了;生2:糖块也变大了;小石子也变大了……
追问:它们都变大了,可是什么没有变?
预设:形状没有变,颜色没有变。
过渡:快把他们形状用最简单方法画下来。(出示课件题卡单)
(2)学生在题卡单上画看到三种不同物质形状。
预设:食盐小颗粒;糖是方块形的;小石子不规则形……
(3)展示评价,谁画得让人一眼就看明白。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四、实验中 观察发现
过渡:你们真了不起!大家都是会观察的好孩子!我们还要继续观察。
1.口述:温馨提示(实验步骤)
※注意不能动水杯,和老师一起做实验,用小勺取一勺盐放在1号水杯中;接着和老师一起再取一块红糖放在2号水杯中;小朋友们心别急再取一勺小石子放入3号水杯中。轻轻的将小勺放回原地。然后静静观察不能说话,不然秘密就藏起来,你什么都看不到了。(在展示台上进行)
同学们,静静观察,细心的孩子会有很多的新发现。(老师语速慢,边走动,边等待)
2.现在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有新发现了,谁先说?
预设:生1:我发现学生盐颗粒慢慢变小了,化了。
生2:红糖的大颗粒也慢慢的变小了,快化完了。
生3:小石子一点都没有变化……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小,跟着老师一起做实验,培养其严谨的科学素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会聆听。
3.同学们在轻轻拿起玻璃棒轻轻的搅拌一分钟,再把玻璃棒轻轻放回原处,仔细再看这三种物质又有什么变化?
预设:生1:我发现学生盐颗粒化了。没有颜色。
生2:红糖的大颗粒也化完了。水是红色的。
生3:小石子还是一点没有变化……
设计意图:和前面的实验形成鲜明的对比,为即将出现的“溶解”概念打下基础。
※请将刚才的新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最简单图画方法来表示。
预设:学生小组记录,教师巡视和指导。
4.展示评价.谁画得让人看的最明白,来我们观察这位同学的作品,你给大家介绍介绍。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可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5.观察交流,达成共识。
同学们如果让你再用手中小勺去捞这三种物质,你先捞哪种物质?
预设:先捞小石子。
追问:为什么?预设:小石子没有变化,盐和糖都化了,捞不上。
追问:再用放大镜找一找,看一看水中的盐和糖都去哪里了?
预设:用放大镜还是找不到,(师: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化到水里了。
过渡:在科学上,像盐、红糖在水中慢慢消失不见的这一现象叫做溶解;而像小石子在杯中一点都没变的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对比盐和红糖与小石子的不同。
6.对比提升
继续观察盐和盐水,你想说什么?
预设:水没有颜色 为什么呢?(师:这种溶液没有颜色。)
观察糖块和红糖水,你又想说什么呢?
预设:糖水有颜色,红糖不见了…… 为什么呢?(师:这种溶液有颜色。)
继续观察盘中的小石子杯中的小石子,你还想说什么?
学生:不溶解……你怎么发现它不溶解?
学生:因为小石子大小、形状、颜色,水的颜色都没变
设计意图:对比,升华。
五、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同学们刚才我们操作、观察、发现并理解了什么是溶解,什么是不溶解,生活中你还发现了那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
2.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首尾呼应,总结提升,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
六、板书设计
6、它们去哪里了
2451735191135颗粒
00颗粒
4364355620395溶解
00溶解
395732041338500
3211195191135食盐
00食盐
3234055922655红糖
00红糖

2451735186055块
00块
4347845217170不溶解
00不溶解
3949065450215003252470200660小石子
00小石子
2115820427355002453640217170块
00块
2115820-400050002044700-11715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