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之《记承天诗夜游》课件(共35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之《记承天诗夜游》课件(共35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1 22:16:37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诗
情境导入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情境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作家作品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1037-1101)
作家作品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诗夜游
朗读训练
读准字音








suì
qǐn

zǎo
xìng
héng
bǎi

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朗读训练
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大概是


疏通文意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解衣:脱衣。
欲:打算。
月色:月光。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就是“于中庭步”。“于”,介词,在。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疏通文意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疏通文意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疏通文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见月光照进门里,就高兴地起来走出去。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便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睡,于是一起在院中散步。院中月光如水一般明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疏通文意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什么?
4、如何理解“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和“怀明亦未寝”中的“亦”。
文本解读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文本解读
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文本解读
夜游的原因是:
写景的一句是:
抒发感慨的是: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叙
夜不能寐
约友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议论
感叹人生
百感交集
月光如水
竹影摇曳
文本解读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_____,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本解读
4、如何理解“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和“怀明亦未寝”中的“亦”。
“念”字,隐含知音难得之感概,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由欢欣转入思考,感情因之显得跌宕起伏。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寡欢之情。
文本解读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你有何感受?
3、作者是如何描绘庭院月景的?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
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你有何感受?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的感觉
合作探究
3、作者是如何描绘庭院月景的?
以新颖的比喻描写庭院的月景。“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合作探究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
欣然
—无与为乐—遂—亦—相与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欣喜-失落-激动-兴奋-闲适-达观)
合作探究
5、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个问句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概,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感情尽在其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的自宽自慰。虽遭贬谪却能欣赏到自然美景,这是那些追名逐利之人无法感受到的,透出一种旷达、乐观的情怀。意虽平淡,却含蓄深沉,回味无穷。
合作探究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写作背景
细读《记承天诗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的景致时感概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是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美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合作探究

文中“闲”的情感之表现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豁达、乐观思想
合作探究
全文可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友夜游
——庭中月色(侧面衬托)
——月下感叹
豁达、乐观
课堂小结
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怎样的美感。
篇目
句式
节奏
用词
美感
《答谢中书书》
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最后以长句收束
节奏感强,富有韵律。
用词凝练、富丽,言简意赅
诵读节奏朗朗上口,韵律整齐;意境秀美,色彩绚烂,充满生机。
《记承天诗夜游》
以散句为主
节奏舒缓,抑扬顿挫
字约义丰,简练传神
诵读节奏抑扬顿挫,张弛有致;意境幽美,清理淡雅。
课堂小结
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副词,快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
(名词,欲望)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跟)
考点聚焦
2、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名词作动词,辉映)
(2)相遇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3)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3、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
合作探究
(3)念无与为乐者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思念,想念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考点聚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3、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紧扣游记的体式,整体感知课文,初探苏的心境。
(1)
导入课文。
直接进入课文,请同学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夜游”的“游”字)同学们能否说说什么是游记?(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
(2)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学习课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见月光照进门里,就高兴地起来走出去。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便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睡,于是一起在院中散步。院中月光如水一般明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初步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这篇游记文常短,全文只有80多个字,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读不懂的字词圈出来请思考表格中的空该怎么填写。
多媒体展示:
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地点
(黄州承天寺)
内容
(庭院赏月)
(3)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不能独立解决的字词。可能出现的或需要教师提醒的有“户“无与乐”“盖”“但”等。然后请一个同学用现代汉语完整地描述一下全文的内容,不做翻译。
(4)完成表格。
(5)朗读课文,初探苏公心境。
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你能尝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可能出现的答案:
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②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④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可以感受到。
2.知人论世,了解夜游的背景。
(1)教师引领:同学们刚才读出了苏轼愉悦、宁静的情怀,沉醉于美景中的欢畅,但
是有的同学也感受到了一丝孤独与清冷。孤独是一种很折磨人的情绪,在这篇课文中苏轼
究竟有没有流露出孤独的情绪?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捕捉到的?
(2)感受苏轼的孤独。
依照表格的内容,暗示学生从表格中寻找信息。
①从夜游的原因看:有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②从夜游的地点看:承天寺,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③从夜游的同伴看:“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④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一丝清冷之意。
教师引领: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有谁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多媒体展示背景知识。教师明确两点:
①苏轼是一个得罪了皇帝和权臣的罪臣。
②苏轼在黄州无权也无事。
3.通过对关键语句的鉴赏来体会苏轼超越孤独的旷达情怀。
(1)教师启发: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苏轼的心境是怎样的?你从哪个词或哪个句子中可以感受到?
学生可能的答案:心境平静、悠闲、恬淡;词语欣然、闲人;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等。
(2)赏析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问题一:那天晚上苏轼在承天寺的庭院里看到了哪些景物?(月光,竹柏的影子)学生可能会加上“积水”和“藻荇”,这时就顺便讲“如”和“盖”的意思。
问题二:那天晚上的月光有什么特点?(空明)“空明”的意思是什么?(空灵明净)
问题三: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空明的?
①把月光比为水,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美。
②还用竹柏的影子来衬托。这里可以追问:为什么作者写的是竹柏的影子而不是竹柏?
教师启发:通过这句优美的描写,相信这空灵美丽、澄澈透明的月光照进了苏轼的眼睛。但是它有没有照进苏轼的内心呢?
(2)
探究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环节一:请学生站起来美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环节二:探究“闲人”的含义。(空闲?闲置?悠闲?闲情逸致?)
环节三:改句。改成“夜夜有月,处处有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改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夜夜有月,处处有松柏,只是哪里能找得到像我俩这样即使人生不如意却还能从容地享受美景的人”,反问句更能表达苏轼在不如意的环境中自得其乐、不胜快哉的达观自适。)
环节四:教师讲东坡食汤饼的故事——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汤饼的,兄弟二人一起买了来吃,汤饼粗劣得难以下咽。苏辙放
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光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的风格罢了。”现在老师借用秦观的话说就是只管赏美景,莫管他人生如意不如意罢了。
4.创造对话,体验苏公心境。
教师启发: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
教师示范:明月啊,你高挂苍穹,不知起于何年,又将终于何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你阅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却仍不改你澄澈的光华、淡雅的韵致。我愿像你一样,平和达观地生存,既然做不成重臣名相,那何妨做一个忘情天地大美中的“闲人”呢?
5.诵读全文(当堂背出),布置课外阅读。
(1)阅读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
(2)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6.课堂小结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7.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