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学必求良师益友
——藤野先生
鲁迅一生著述颇丰,但他只写过自己的三个老师: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和章太炎先生。
鲁
迅
藤野先生
导入新课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学必求良师益友。关于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重温一下,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极方正、质朴、博学、严格,有点迂腐的儒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那么藤野先生呢?让我们进入课文,去认识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
1.理解、积累“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3.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重点难点】
1.揣摩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学习抓住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2.理解藤野先生严谨治学、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和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性散文集,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
。1927年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弃医从文,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背景链接
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曾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知识链接
现代散文
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征包括: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诗意浓郁、语言优美。
文体知识
掌握字词
绯红(
fēi
hóng
):鲜红
标致(
biāo
zhì
)
落第(
luò
dì
)
诘责(jié
zé)
不逊(bú
xuù)
托辞(tuō
cí)
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以稀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1.迅速默读课文,梳理叙事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初读感知
2.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想想课文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
——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
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
求实精神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详)
(详)
(略)
(略)
初读感知
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
——
耳闻亲见
——
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藤野严九郎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初读感知
以上关于藤野先生的几件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给我们写人物类作文提供了哪些借鉴呢?
试着讨论,归纳。
1、运用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运用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
3、叙事有详略之分
4、上下文注意过渡
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照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照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污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精读品味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精读品味
学生集体诵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改用“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精读品味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精读品味
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l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达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期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拓展探究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按照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拓展探究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拓展探究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作者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出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的祖国富强,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拓展探究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体会本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意义?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但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拓展探究
两条线索
四个典型事例
一次思想的转变
两种真挚的感情
藤野先生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小结
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