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一单元
第二课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
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本课学习资源,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学习活动(一)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
阅读课堂上老师出示的本课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阅读取向,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2)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利用本课学习资源,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化常识,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3)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写作背景
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后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他的这项发明也获得专利。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逝世后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这就是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
文体知识
路透社,英国最大的通讯社,西方四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法新社)之一。总社设在伦敦。路透社提供各种新闻和金融数据,并以迅速、准确享誉国际。
默读一遍课文,查阅工具资料,掌握本文生字词的音形义,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4)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颁(
)发
仲(
)裁
读读写写
bān
zhòng
嘱
遗zhǔ(
)
记记背背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听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考助读题,绘制本文结构思路导图。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5)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标题,看看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合作交流】标题清晰简洁地交代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了首次颁发,暗示了本则消息叙述的角度和下文需要详写的内容。
2.朗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合作交流】文章开头一段是导语。(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本段有两句话组成,第一句交代了人物、时间和事情的结果。第二句交代了事情的缘由(诺贝尔的遗嘱)。
3.研读课文,找出消息的主体部分,简要说说主体部分的内容有哪些?
【合作交流】主体部分是文章的二、三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一一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消息事实准确而翔实。第三自然段叙述了颁奖机构、拨款来源、授奖的时间和地点,交代了诺贝尔奖的基本情况,让人们明白诺贝尔奖颁发机构的组成。
4.研读课文,找出消息的背景部分,简要说说背景部分的内容有哪些?
【合作交流】文章的第四段是背景部分,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这在委婉告诉人们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也正如诺贝尔遗嘱中所说: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精读课文重点语句,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勾画批注)。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6)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1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答案】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4.
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5.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标题
通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深入探究本文表达难点和表现手法。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7)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特别说明诺贝尔奖的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何用意?
【合作交流】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能够有效保证诺贝尔奖评奖的公正性,能有效防范“谁有钱谁就有权,谁有权谁就有理”的现象发生公正性是权威性的基础,诺贝尔奖(特别是它的科技类奖项和文学奖)一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权威性,与这一制度保障关系密切。就当时而言,诺贝尔奖只是首次颁发,特别需要强调其权威性,但如果明确写出,需要大量文字(比如介绍评奖者的专业水准和道德操守),并非消息所能承担,因此,作者巧妙地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既客观,又简洁。
反思本课学习,归纳中心意思。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8)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中心意思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的相关信息以及诺贝尔奖的有关知识,表达出了作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对人类贡献的高度赞美。
标题
反思本课学习,评析写作特点。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9)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1.总分的文章结构。
报道中的导语部分,总体概括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然后下文重点介绍了首届获奖者的一些资料及诺贝尔奖的机构等一系列知识。这样处理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2.消息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
如,“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句中“从即日起”说明了颁发诺贝尔奖从今天开始了;还说明今天的颁奖是首次。用词准确,表达简明。“根据”一词准确地说明实施及颁发诺贝尔奖的依据,从源头上回答了人们的疑问。
反思本课学习,总结写作技法,参加实践活动,读写迁移,拓展演练。
学习活动(10)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语文实践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下列材料都是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后引发的相关言论,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廖是一名刚踏入社会的“90后”大学生,在营销策划公司工作,拼文案、写策划成为她的家常便饭。“写文案的时候,想写得高大上一点,但是常常找不到理想的词,最后只好用通俗的语言代替,却削弱了我要的那种表达效果。”她说。据调查,此现象较为普遍。
(2014年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键盘打字取代了手写,拼音输入法让字形模糊化,不需记忆字形就能打字交流,导致手生。目前高校‘失写症’现象很严重,大学生们用电子笔记、拷贝课件、手机拍照等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手写笔记,考试时的潦草字迹和连篇错字,常令老师们叫苦不迭。”
(摘自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统尚讲话)
[材料三]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期举办的网络活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吸引了6亿人次参与。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一个契机,能够鼓励国人更多地阅读一些古代典范书籍。他建议从《古文观止》读起,阅读一些在汉语发展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作家作品,以丰富语言知识储备和积累。
(1)依据材料,说说当下民众在汉字运用及书写上的现状。
(2)依据材料,说说出现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请探究主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
【解析】(1)此题考查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一小廖的个人案例中可看出当下民众“词汇贫乏”的现状,从材料二“失写症”“连篇错字”等可概括出“书写能力低”的现状。(2)从材料二大学生们以其他方式代替手写可概括出“电子产品的冲击”的原因,从材料三研究员的话中可总结出他希望人们能够大量阅读经典,倒推原因正是“阅读积累不够”。(3)从材料三“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的提示中,不难看出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让国人重视汉字书写,重视传统文化。
【答案】
(1)“词汇贫乏”或“词不达意”;“书写能力低”或“提笔忘字”。(2)“缺乏经典阅读”或“阅读积累不够”;“电子产品的冲击”或“动手写字的机会少”。(3)唤醒和激发民众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如答成“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对汉字传承的担忧”“对汉字关注的情感”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等亦可)
阅读技法:材料探究
材料探究题是近年来中考的常见题型。
所谓“探究”,一是要求学生通过对几则材料的阅读、比较、分析、研究,从而有所发现,然后写出自己的发现;二是要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找到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关系。
这关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材料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类是材料间的共性或个性。
解答材料探究题一般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归纳材料。
归纳材料就是把所给的几则材料中的每一则都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概括,得出几句比较简练的具有概括性的语句,即在简洁的句子中概括出尽可能多的要点。
主要目的是使所给的材料变得简洁,要点变得清晰并能凸显出来。
第二步:整合材料。
所谓整合材料就是把上面所归纳的材料要点进行重新概括、归纳,发现规律,进而形成新的观点,得出科学的结论。材料一中由“常常找不到理想的词”,较容易答出缺乏阅读。材料二中由“键盘”“电子笔记”“拷贝”等方式也能答出“电子产品冲击”。
第三步:写出结论。
在上面“归纳材料”与“整合材料”的基础上,把所得出的结论写出来即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