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三课“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一句话目标 了解新闻特写与消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体会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特色;赏析本文动静穿插、清新优美等特色。
ー、课前一赛 熟读课文、了解常识、感知内容、识记生词。
1.下列加点字音有误的一项( )
A.前沿(yán) 酷似(sì) 敛声(liǎn)
B.慷慨(kǎi) 屏息(bǐng) 潇洒( xiāo sǎ)
C.凌空(líng) 轻盈(yíng) 沸腾( fèi téng)
D.悄然(qiāo) 旋风(xuàn) 翘首(qiáo)
2.下列各项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酷似 敦煌 壁画 屏息敛声 B.轻舒 慷慨 绷直 震耳欲聋
C.漂浮 刹那 瞬间 潇洒自如 D.轻盈 沸腾 由衷 眼花缭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顶是( )。
A.通过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的隐患。
B.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C.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D.商品的过度包装,快递的繁复包裹,一次性餐具的泛滥等,不仅增加了垃圾分类的负荷,更是浪费了大量资源,亟待改变。
4.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雾霾,是当今各大與论场不可避免的热点,而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新手段为雾霾问题的解决带来一道曙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舍本而逐末,那么雾霾的治理效果将大打折扣。
①现在,“科技治霾”已经成为共识,希望科技可以治理雾霾,还我们一个蓝天
②与此同时,各个省市环保部门也在加快推进“科技治”的进程
③但环境污染的主体在人,根治雾霾关键在于约束人的行为,科技只能为治理雾霾提供依据和手段
④很久以来,科技部就已经开始探索“科技治霾”的路径
5.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6.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二、独立自主学习 再读全文,分祈结构、感知特点。
流程一:整体阅读 感知内容
7.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8.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流程二:自我探究 感悟写法
9.阅读全文,找一找新闻特写与前面学习的消息有何区别?结合课文后材料《什么是新闻特写》,认真思考概括新闻特写的含义和写法要求。
流程三:研读课文 体味特色
10.这是一篇常优秀的新闻特写,更是一篇美文,文章运用了很多手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尝”。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 邻桌互读、质疑解感、分享交流、训练表达。
11.合作探究:对学+交流明确上面流程一、二、三的内容
12.展示引导:读悟十展示
展示一:整体阅读 感知内容
展示二:自我探究 感悟写法
展示三:研读课文 品味特色
四、巩固提升学习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任务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13.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了花”为标题,有何作用?
14.从记叙顺序角度看,上掉第①②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说明理由。
15.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
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第三课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参考答案
1.D
2.A
3.D
4.④②①③
5-6.略
7.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8.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10.动静穿插。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典。以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丰富的比喻。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这些比喻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侧面烘托。结尾中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以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从侧面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13.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4.前两段运用倒叙手法;交待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有悬念效果。
15.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6.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17.B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