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消息二则》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第1课时 同步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课《消息二则》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第1课时 同步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3 13:0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2课时
一句话点目标 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一、课前一赛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泄气( ) 要塞( ) 签订( ) 督战( )歼灭( ) 锐不可当( )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己:已经。
歼灭:消灭(敌人)。
3.背景介绍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目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二、独立自主学习 读新闻,探究写法
流程一、整体感知 读懂新闻
4.“新华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是新闻的什么?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5.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6.速读主体部分,思考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分几个层次,并完成下表。
时间 渡江大军 地点 兵力 渡江人数
20日夜—21日夜



21日下午5时—22日22时



21日下午5时— 22日22时



7.通读全文,口头复述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流程二:通读课文 探究写法
8.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9.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我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引导
10.合作探究;对学+交流 明确上面流程
12.展示引导:读悟+展示
展示一整体感知 读懂新闻
展示二: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四、巩固提升学习
活动一:积累名句
毛泽东最为流传的八句话。
①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一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③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一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④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⑤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一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⑥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⑦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③最自信的一句话一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活动二:阅读报纸或网上新闻,和同桌交流阅读新闻的方法和收获,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总结一下新闻写作的技巧。
活动三:结合身边最新发生的一件事,模仿课文的写法,尝试写一则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第2课时 参考答案
1.xiè sài qiān dū jiān dāng
2-4.略
5.第1、2两句是导语部分,其余部分是主体部分。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6.
时间 渡江大军 地点 兵力 渡江人数
20日夜——21日夜 中路军 安庆——芜湖 30万 30万
21日下午5时——22日22时 西路军 九江——安庆 35万 三分之二
21日下午5时 ——22日22时 东路军 南京——江阴 35万 大部
7.When(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Where(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Who(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What(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Why(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How(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8.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中路军写得较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9.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其中插入简要议论,精辟地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说服力。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