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第1-2课时 同步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第1-2课时 同步导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4 09: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第1课时
一句话目标 熟读课文,了解常识,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译文。
一、课前一赛 预习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独自完成下面练习。
1.本文作者苏轼,字________,号________,眉山人,______代文学家。与其父________、其弟________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________期间。
2.给下列加点字正确注音。
欣然起行( ) 遂至承天寺( ) 藻荇交横( )
3.请正确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天乐者,遂至承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独立自主学习 再读全文,掌握重点字词意思。
4.解释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解衣欲睡(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 )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 邻桌互读、质疑解惑、分享交流、训练表达。
8.欣赏下面这个句子的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9.说说下面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相与步于中庭( )
四、巩固提升学习 再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译文。
10.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12.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
13.比一比,看谁能当堂背诵这篇美文。
第十一课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第1课时 参考答案
1-8.略
9. 说说下面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10.A
11.略
12题答案: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第2课时
一句话点目标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一赛 温故知新,巩固重点词语及句子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2.翻译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二、独立自主学习 通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4.你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探究,交流合作,教师指点,完成练习
6.言为心声,文中作者对月光的描写非常精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从作者这句描写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格魅力?
四、巩固提升学习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主旨。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下如积水空明——月色酒满庭院,如水一殷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本文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月光的皎洁。月光洒在庭院中,院子如一方清池般空明澄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交错的水草。
D.本文有写景有抒情,写景、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闲人”为点睛之笔。文中没有叙事。
10.“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1.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衔接中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14.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十一课 短文两篇
《记承天寺夜游》 第2课时 参考答案
1-2.略
3、“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 你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这些“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趣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5.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6.光明磊落、胸无尘俗,不计个人得失等。
7.A
8.D
9.D
10.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
11、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衔接中考
参考答案:
12.①门 ?②精巧
13、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
14、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