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同步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同步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4 14:37: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一句话目标1.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特征。2.利用写作实践,抓住事物特征,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顺序,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3.养成仔细观察、善于辨别、勤于思考的习惯,锤炼语言,使语言简洁、准确、严密,努力提高写作说明文的水平
第1课时作文指导与写作 第2课时讲练修改升格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这一发现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虽说都是笔,却完全不一样。写作文也是一样,想要写好说明文,就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说明事物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
二、课前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1.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1)生活中,你会接触到很多的事物。选择你感兴趣的一种,以《____________的自白》为题,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500字。
(2)你所在地方的建筑特色是什么?或者,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围绕家乡的建筑特色或者你印象深刻的特色建筑,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3)中国是个美食的国度。北京的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云南的过桥米线、南京的鸭血粉丝……你的家乡十堰,有哪些特色美食?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仔细观察它的制作过程,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推荐。不少于500字。
[写作要求]
(1)说明事物,除了仔细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还要对它的结构、功能等有进一步的了解
(2)说明建筑,除了介绍该建筑的外在特征,还可以说说它的历史背景、建筑的过程、设计师、设计原理等。
(3)介绍美食,美食的制作过程、需要用到的原材料等,都是写作的好素材。
(4)题目自拟,语言要推确、简明、周密,能体现一定的文化底蕴。
2.阅读知识短文,体会要把一个或者一类事物说清楚,首先就必须准确把握它的特征。回顾本单元文章,说出每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什么?
标题 说明对象 主要特征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蝉》 蝉的卵
《梦回繁华》 清明上河图
3.技法归纳: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善于观察和比较。对事物,既要有总体印象(胸中有丘壑,胸有成竹),又要有局部感知(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便于突出事物的特征。
其次,要注意查阅、引用资料。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日用品的结构、功能,建筑物修建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设计师、设计原理等都需要查阅资料(或咨询老师、专家),才能把握写作对象的特征。
最后,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文相对枯燥,用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以吸引读者。可以多举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三、活学活用 实践说练
1.下面三篇短文是以动物为题写的说明文,请大家猜是什么动物?并思考为什么第一稿会猜成别样?
A.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B.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两只耳朵很长,一双眼晴又红又亮,嘴巴是三瓣的。
C.披一身柔软光泽雪白的长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眼睛像一对红色的玻璃珠,见到阳光就微微眯起。耳朵很长,有时直竖,有时抿在颈后,还会微微颤动。前腿短,后腿长,走起来一跳跳的,尾巴短小。
【点拨】很明显,三稿之中C稿最好,写出了小白兔体态、性情上的特点。不但写了静的特点,还写了动的特点。而A稿中“一样”就显示不出兔子的特点。哪能除了“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以外,小白兔和其他哺乳动物都那样呢?B稿改后,小白兔的耳朵、眼睛、嘴的特点就出来了,和其他哺乳动物就有区别了。但是特点还写得不仔细,有些该写的还没写。
2.请修改下面文段,提示:抓住老桥破损的特征,加入修饰词,能让读者读懂说明顺序
原文
修改后
将近黄昏时分,我看到了这座老桥。早有耳闻它的破损,尽管我看到时,它依旧安稳地卧在那里。石栏和护栏石狮还是让我的心狠狠地跳了一下!坑坑法洼,高低不平;其中一部分已经断裂,是后人用水泥补贴的;有的也近乎被淤泥完全堵塞了。
3.做教材训练文题一
小结: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是:
(1)观察。在观察中通过比较找出这一事物与别的事物相互区别的地方。
(2)实践。通过亲自做去了解事物的特征。
(3)查阅有关资料。
总之要把事物的特征写好,一要观察,二要分析,才能说得准确、扼要。
四、【范文引路】
家乡的筒桥
拱桥,是中部高起、桥洞呈弧形的桥,而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就称之为石拱桥。在江南水乡山村,较为常见的是单孔石拱桥,该类石拱桥状若蓝天长虹,人们美其名曰“飞虹”,宋代苏东坡曾有“东海独来看日出,石桥先去踏彩虹”句。
磐安县尚湖镇栗树山村就有一座兴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保存完好的单孔石拱桥,当地百姓称该石拱桥为“筒桥”。
“筒桥”横跨村边溪流,南北走向,长22.2米,宽4.3米,离溪面高8.5米,中孔净跨18米;“筒桥”两边石阶逐级向上,南30阶,北24阶;拱项呈长宽均为3.6米的正方形,并置整条石做桥栏。这座单孔石拱桥全部使用条石砌就,拱图及桥面共用600余块打凿光滑的砾石岩和花岗岩整齐砌筑,看起来十分美观。
据记载,这座筒桥原名为永兴桥,建成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卿年,公元.1843年)的仲冬,如此算来永兴桥至今已有171年。后来永兴桥又重修过一次,时间为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仲冬,也就是说距最近一次重修业已过了81年.这么坚固的桥足以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永兴桥建成后还成为了联结玉山区域和磐安县城安文之间山区交通的必经之路。后来,玉山至安文公路通车,永兴桥又作为桥对面湖口、马南山等村通往树山的交通桥直使用至上世纪末。
现在的永兴桥,已失去了交通的功能,但却成为文物供人们欣赏,在周围土石、树木、溪流的映补下,颇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名师总评】
本文是一篇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说明文,作者从筒桥的外形特点.基本构造、修建历史、功用价值等多个角度,详细地介绍了筒桥的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最突出的亮点有两处:一是说明语言准确生动,作者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筒桥的特点,语言形象、准确、严谨。二是说明有条理,文章先从桥的地理位置入手,条分缕析地介绍与这座桥相关的知识,既写出了它的使用价值,又写出它的欣赏价值,内容完整,主题明确。
五、学法指导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同中求异法 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善于利用事物的形式相同,实质略有区别这特点,准确地发现事物相同之中的不同点,并加以说明。例如,同样是笔,硬笔和软笔是不同的;即使同是硬笔,钢笔和圆珠笔的构造、特点、使用方法也有不同。如果能抓住这些进行说明,事物的特征就能表现得比较清楚了。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中是这样来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一一“(赵州析)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卢沟桥)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ー。”“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同是对桥拱的说明: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同是对桥面的说明:前者是没有陡坡,后者是几乎与河面平行,同样是拱,前者是“像一张弓”,后者则是“半圆形”。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这些同中之异、具有特征性的东西,两座桥的特点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面展示法 对些结构较为复杂的事物,要将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应该从多方面加以阐说,使其不同的特点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明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这个特征比较复杂,也比较抽象,因此作者从苏州园林的布局、假山堆叠的艺术性和池沼与其他景物配合的灵活性、园林中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的巧妙设置及每个角落的布置等四个方面进行逐一展现,使读者通过对各个局部的了解,整体认识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事物的整体特征,有时就是各个局部特征的总和。对事物的微观特点进行的说明,其实也就是对整体特征进行的说明。围绕某一点,多方面地展现事物的特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多面展示,是我们在写作说明文时可以尝试的方法。
表里合一法 通过事物的外在形式表现其内在特征。如通过苏州园林七个方面的外在形式表现其共同点一一美术画要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还需要我们平时付出努カ。一要认真观察。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用眼、耳、口、鼻、体、肤等感觉器官,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看、听、尝、
嗅、触等。二要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关键信息进行筛选,深入分析其异同。三要重视积累,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写作材料,注意间接经验的获得,提高理性认识水平。四要运用一些生动的说明方法,突出特征,避免枯燥。
第二课时
一、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在课前自主学习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篇作文,要抓住特征。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二、合作展示,师生共评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