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第二十二课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第2课时
一句话点目标 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一、课前一赛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往之女家
A.辍耕之整上(《陈涉世家》) B.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2.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指代“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此”指代“高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与孔子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二、文本精读 深层探究
(一)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级展示。
3.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オ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4.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二)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5.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已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示例:富贵不能淫一一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三)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6.“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7.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8.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三、合作探究+展示引导学习 选读相关句子,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重点探究】
9.文章采用了怎样的思路来论证论点?
10.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论点?
【难点探究】
11.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四、探究主旨 拓展迁移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归纳艺术特色
1.语言含蓄,讽刺深刻尖锐。
盂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名言。
六、巩固提升学习
活动一:知识积累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指三十岁; 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活动二:12.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活动三:【衔接中考】
(2019年广西桂林市中考题)
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完成1~4题。
①景春曰:“公孙行、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3.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孙行、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确实,的确)
B.往送之门,戒之日。(告诫)
C.居天下之广居(居所)
D.与民由之。(遵从,遵照)
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运用排比、比喻,用“广居”比喻“仁,“正位”比喻“礼”,“大道”比喻“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秦君子之风,表达了对“仁”“礼”“义”的信仰与追求。
B.“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孔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追求与情怀是一致的。
C.公孙行、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
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16.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贵不能淫》 第2课时
参考答案
一.1.A 2.C
二.3.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能概括其精髓的有三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5.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6.略
7.孟子举生活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8.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9.首先文章以景春的反问开头,引出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议论;接着列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然后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运用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最后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事例阐述 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 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11.“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2.评论一个人是不是大丈夫,不是看他的性别,也不是看他的地位、财富、声望、影响,而是看他的思想、道德、意志。真正的大丈夫必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坚定的意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努力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百折不挠,绝不退缩,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罢休。
13.C
14.(1)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的战火就熄灭了。
(2) 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志向改变,权势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15.B
16.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3分)
【解析】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