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交 流 话 题
同学:
你思考过人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吗?
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What I Have Lived For
Russell
学 习 目 标
1、 阅读散文,领会课文的内涵和道理。
2、 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学习文章的写法。
3、理解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4、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思考生命的意义。
作 者 简 介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1872年-1970年)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思想家”。
作 者 简 介
罗素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长大。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曾两度在该校任教。
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罗素组织了斯德哥尔摩战争罪犯审判法庭,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政策。
自 读 课 文 理 解 内 容
1、 品味课文标题作用
标题提示了课文阐述的话题。
2、 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概述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
同情。
速 读 课 文 理 清 结 构
课文的结构方式: 总 — 分 — 总
各段之间的结构关系:
第 1 段是全文总起,概述支配作者一生的主要动力。
第 2、3、4 段是对三种人生追求分述。
第 5 段是总结自己的一生,与开头相呼应。
品 读 批 注 探 究 问 题
1、(齐读第1段)批注:这三种情感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明确: 本句大致是说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
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的艰难。
“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这是运用比喻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形象可感 。
2、理解内容,回答问题
⑴(读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寻求爱情?
⑵(读第3段)作者希望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
⑶(读第4段)人类遭受的哪些苦难引发作者的同情?
思考:三种人生追求的行文顺序能否调换?
明确:
不能,这三种追求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深化到了博爱的境界。
3、(齐读第5段)课文前边讲生活中的苦难,结尾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
① 罗素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
② 罗素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③ 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
④ 虽然罗素最终没有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
课 文 主 旨
这篇散文,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渴望与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文章体现了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洋溢着博爱精神。
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
议论性散文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让读者获得思想的启迪。
写 作 特 点
1、 直抒胸臆 感彩强烈
2、文章层次分明 逻辑严密
3、篇幅短小 意蕴深刻
思 考 与 表 达
想一想,写一写,谈一谈:
“我为什么而活着?”
提示:1、可以模仿课文,运用长句、
或者修辞手法,直抒胸臆。
2、语段的字数70~100字
课 堂 小 结
爱国 奉献 初心 信念
让我们平凡的人生更精彩!
作 业
1、请把你的学习思考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练笔。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
2、摘抄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2则。
3、参照课文,课后尝试阅读《我为什么活着》的英文原文。
谢 谢 欣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