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消息二则》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5 19:16: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消息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把握二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难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领悟“任务一
新闻阅读”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背景知识。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2.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3.新闻结构。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二、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明确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给“读读写写”注音解词。
2.二读课文,圈点勾画,完成批注。写下自己疑难的问题。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泄气(xiè)  荻(dí)港  芜(wú)湖
B.要塞(sài)
督(dū)战
锐不可当(dàng)
C.业已(yǐ)
溃(kuì)退
摧枯拉朽(xiù)
2.填上合适的词语。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填空
新闻也叫    ,它的六要素是:    、    、    、    、    、    ;五部分包括:    、    、    、    、    。
4.找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发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导读】
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结构梳理
1.模仿播音员朗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勾画批注)
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
3.“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二、品味语言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明确: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
明确:
三、写作特点
1.“倒金字塔”结构。
有一个凸显事件的______,又有一个铿锵有力的______,叫“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
在这篇消息中,什么时间,多少人,结果如何是人们最关心的、分量最重的,应放在_____中表达,其他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在后面再一一列出。
2.短小精悍、一气呵成。
本文所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战役声势浩大,值得报道、称颂的事迹很多,但作者只用了不到_____字,就对这次战役作了简洁又不失完整的报道,其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点,令人叹为观止。
3.四字词语的运用,简洁有力。
四字词语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和力度。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长驱直入、英勇向前的进攻豪气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四、牛刀小试
1.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明确:
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明确:
3.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
5月22日电(记者张景勇
边巴次仁)
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地球之颠,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顶连测;GPS测量设备、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在峰顶开始工作……22日11时08分,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迎来决战时刻:我国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测量顺利展开。
明确: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勾画批注)
2.模仿播音员朗读消息,回答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
二、课文研讨三阶挑战
●挑战一-----解惑: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闻四个层次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移动。你以为如何呢?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吗?
明确:
小结:要读出新闻______的结构。
●挑战二----证明:以遇敌较为顽强的东路军为例,证明这篇新闻的语言非常讲究。
如: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同日同时”在时间表述上非常准确,写出了东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战役,两军相合,气势宏伟。
1.这样表达可以吗?
原文: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改文: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占领江阴要塞,切断长江......
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
总结:要读出新闻缜密的______。
2.比较阅读下面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明确:
3.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我军:
敌军:
4.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
5.比较阅读下面两句感彩的不同。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明确:
总结:要读出新闻的鲜明_______。
6.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
明确:
●挑战三----寻宝: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把它找出来。
“我”是谁?(讨论“我”的表现力)
小结:“这一篇”新闻的魅力是结构______、用词______、色彩______。
●挑战四---比较:这两则消息报道了同一件事,两则消息有什么异同?(请从核心内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课后导练】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新闻的电头是什么?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这则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什么?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句子中的“不到”“突破”“现正”能否换成“共”“越过”“已经”?
4.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不料
剩下
顽固
消灭
B、不料
余部
顽强
歼灭
C、不想
剩下
顽强
打败
D、不巧
余部
顽固
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消息二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把握二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难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领悟“任务一
新闻阅读”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背景知识。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2.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3.新闻结构。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二、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明确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给“读读写写”注音解词。
2.二读课文,圈点勾画,完成批注。写下自己疑难的问题。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
A.泄气(xiè)  荻(dí)港  芜(wú)湖
B.要塞(sài)
督(dū)战
锐不可当(dàng)
C.业已(yǐ)
溃(kuì)退
摧枯拉朽(xiù)
2.填上合适的词语。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答案:摧枯拉朽,溃退,风平浪静
3.填空
新闻也叫    ,它的六要素是:    、    、    、    、    、    ;五部分包括:    、    、    、    、    。
答案:消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经过 结果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4.找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5.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发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课中导读】
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结构梳理
1.模仿播音员朗读课文,找出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消息五结构)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夜开始……鲁港诸城进击中。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朱总司令的命令。
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点明了人物、事件、地点以及事件的结局,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3.“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属于消息的电头。标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标明发稿的时间和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时效,借以传达信息。
二、品味语言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明确: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示估计,不确定,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
明确: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三、写作特点
1.“倒金字塔”结构。
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又有一个铿锵有力的结尾,叫“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
在这篇消息中,什么时间,多少人,结果如何是人们最关心的、分量最重的,应放在导语中表达,其他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在后面再一一列出。
2.短小精悍、一气呵成。
本文所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战役声势浩大,值得报道、称颂的事迹很多,但作者只用了不到二百字,就对这次战役作了简洁又不失完整的报道,其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点,令人叹为观止。
3.四字词语的运用,简洁有力。
四字词语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和力度。如,“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直取对岸”,把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长驱直入、英勇向前的进攻豪气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四、牛刀小试
1.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3.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新华社珠峰大本营
5月22日电(记者张景勇
边巴次仁)
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地球之颠,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顶连测;GPS测量设备、冰雪深雷达探测仪在峰顶开始工作……22日11时08分,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迎来决战时刻:我国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测量顺利展开。
(我国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模仿播音员朗读消息,回答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三十五万,中路军三十万,可见消息的真实性很重要。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二、课文研讨三阶挑战
●挑战一-----解惑:东路军很烦恼:因为他们被毛主席他老人家安排在了新闻四个层次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移动。你以为如何呢?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吗?
明确: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军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小结:要读出新闻严谨的结构。
●挑战二----证明:以遇敌较为顽强的东路军为例,证明这篇新闻的语言非常讲究。
如: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同日同时”在时间表述上非常准确,写出了东西路军同时发起渡江战役,两军相合,气势宏伟。
1.这样表达可以吗?
原文: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改文:歼灭一切抵抗之敌,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占领江阴要塞,切断长江......
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动词讲究,字字斟酌
总结:要读出新闻缜密的用词。
2.比较阅读下面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明确:“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乙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
3.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4.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感彩恰当。
5.比较阅读下面两句感彩的不同。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明确:①句只是一般地交代了时间。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所以,②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总结:要读出新闻的鲜明色彩。
6.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
明确:这处议论透彻,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消息的思想性。
●挑战三----寻宝:在文本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这个词语在许多时候甚至完全可以不用。但是它的表现力是极其强大的。把它找出来。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我”是谁?
小结:“这一篇”新闻的魅力是结构严谨、用词缜密、色彩鲜明。
●挑战四---比较:这两则消息报道了同一件事,两则消息有什么异同?(请从核心内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考虑)
相同: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人民》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重在详细描写我军渡江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
《我三十万》的核心内容是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况。
三、拓展延伸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课后导练】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这则新闻的电头是什么?它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这则消息点明渡江战斗在“二十日午夜”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什么?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句子中的“不到”“突破”“现正”能否换成“共”“越过”“已经”?
4.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与解析:
1.解析:电头是每则新闻正文前依次标明发报通讯社、地点、时间的文字,如“……电”。
参考答案: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内容: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地点。作用: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2.解析:结合时代背景及敌我双方性质分析。
参考答案:表明我军是为争取和平而战,且准备充分,行动迅速,打击敌人态度坚决。
3.解析:比较词语的表意、程度、范围等的不同,结合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分析。
参考答案:不能换。“不到”,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的意思,而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现正”说明我军毫不懈怠,一刻不停地向敌人进攻,有“正在进行”的意思,而“已经”只表明结果,表意单一。
4.解析:找出修饰敌我双方的词语,然后根据词意、词语感彩回答。
参考答案: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的词语: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的词语: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反映了作者充满无比自豪感和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之情。
(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不料
剩下
顽固
消灭
B、不料
余部
顽强
歼灭
C、不想
剩下
顽强
打败
D、不巧
余部
顽固
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
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
2.B
3.不能。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
4.不能。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