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26 15:2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设计者




十五

课题
咬文嚼字


课型
讲授课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2、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学情分析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这一节应用性非常强,其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认识错别字类型,归纳常见的错别字,了解避免写错别字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书写,使用汉字的意识。这绝非小事,因而不能等闲视之。六班是理科重点班,学情较好,然在语言文字这一块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要帮助学生直接对接高考,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一、导语设计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明朝时有一位京官姓钱名宰,这天上早朝时可能迟到了,挨了批评,心想,在皇帝眼皮底下为官真累,回家后发牢骚写了一首诗,诗曰:四鼓钟声起穿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本是在家发发牢骚,没想到这事传到皇上的耳朵里,皇上不高兴了,于是,第二天上早朝时,在处理完公务后,皇上特意说起了这件事,皇上说:“钱爱卿,听说你昨天写了一首诗,诗写的不错,但如果改动一个字这诗就更好了。”钱宰一听吓得浑身发抖,心想这皇上太厉害了,在我家里都安插了耳目,于是连忙说:“请皇上赐教。”皇上说:“将‘嫌’字改成‘忧’字就更好了。同学们说一说,“嫌”改为“忧”,有何变化。明确:“嫌”字明显有发牢骚之嫌,我起这么早来上早朝,皇上你还嫌我来迟了,换
成“忧“字境界全变,起这么早上早朝都担忧来晚了,简直是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公仆了。可见,一字之易,境界全变,所用词语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要字斟句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专门谈论这一问题的文章——《咬文嚼字》
分组讨论举手发言
引导讲析适当评价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3分
二、解题
1、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咬文嚼字释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B.形容卖弄才学。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题目的含义: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重点内容识记
新知讲解
掌握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中的意识。
5分
三、文本探究
(一)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成果。(二)学生小组上台展示(一人为代表,其他人补充)探究论题一
:郭沫若改字(第1、2段)你是没骨气的文人!(单纯的叙述语,不带感情的判断)你这没骨气的文人!(坚决的判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1)
郭沫若是怎么看待“你是”,和“你这”这两个句式的区别的?
(2)既然郭沫若觉得“你这”的句式表示坚决的判断,所以他又对另外一个句子也做了改动,我们看看,这个句子改动如何?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这”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和“有”
性质完全不同。(3)由此,给我们的启示什么?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例子吗?教师小结补充:句式不同,意味不同,感情不同
探究论题二:王若虚改字(第3、4段)(原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改后)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1)朱先生怎么看待王若虚的改动?(改得似乎简洁些,却远不如原文)改动的句子失去了什么意味?(失去了: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2)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文字好不好,其实不在于简洁,而在于意味)教师总结补充: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探究论题三(第5段)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1)后人多赞美韩愈的“敲”用得好,作者对此怎么下结论的?(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2)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样的意境?(“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敲”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敲”的空气没有“推”上的那么冷寂。)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你能列举诗歌中炼字的例子吗?(看来,朱先生认为,“推”和“敲”一字之差,没有高下之分,却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所以,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教师总结补充: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探究论题四(第6段)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品茶,赏月)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4)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5)由此,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教师总结补充:联想与否,意蕴不同(三)小结四个例子。(例证法)(1)四个例子,四个角度;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繁简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意境不同;联想与否,意蕴不同。板书:(2)朱先生不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他还给了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大家读第7、8自然段,找出他的观点。(叫学生说)明确:语言要创新(推陈出新),不能走“套板反应”(正反对比)。就是韩愈的那句话“惟陈言之务去”(引用)(3)看了朱先生对四则材料的咬文嚼字,你觉得,文学的语言要怎么样?(叫学生说)师: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师小结: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福楼拜(法国)
分组讨论上台展示再读课文举手回答分组讨论总结回答分析总结,四个例子
引导提示补充讲授适当评价总结讲解归纳讲解
掌握文章主旨讲授适当评价了解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深入主题
35分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2分
板书设计:郭沫若改台词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王若虚改《史记》繁简不同,意味不同贾岛“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教学反思:
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