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八年级(下) 学科:数学 设计:顾老师
内容:第四章 命题与证明 课型:期末复习 时间:2011年6月9日
知识回顾
1、对某一件事作出 的句子叫做命题; 叫做真命题, 叫做假命题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用的方法是举出一个 .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常用 方法。
2、用_________的方法判断为正确,并且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的______________叫做定理.
3、在证明一个命题时,人们有时_______________,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______矛盾,或者与______________等矛盾,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即所求证的命题正确.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例1 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如果是命题的话,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每单位面积所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2)如果a是实数,那么a2+1〉0;(3)两个无理数的乘积一定是无理数;(4)偶数一定是合数吗?(5)连接AB;(6)不相等的两个角不可能是对顶角
3、下列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不相等的角不可能是对顶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个无理数的乘积一定是无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1)若a(3)在ΔABC中,若AB>AC,则∠C>∠B吗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解方程;(6)1+2≠3.
例1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对顶角相等; (4)同角的余角相等;
(5)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6)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例2 如图,BI,CI分别是△ABC中∠ABC, ∠ACB的平分线.
求证:
例3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AC=BC.AE是BC边上的中线,过C作CF⊥AE于F,过B作BD⊥BC,交CF的延长线于点D.
求证:AE=CD
2.如图,在△ABC中,E、F分别是AB、AC上的点。 ①AD平分∠BAC;②DE⊥AB,DF⊥AC;③AD⊥EF,以此三个中的两个为条件,另一个为结论,可构成三个命题,即:
命题一:①②③;
命题二:①③②;
命题三:②③①。
(1)上述三个命题正确的是 。
(2)请证明你认为正确的命题。
5.在△ABC和△ADC中,下列论断:①AB=AD;②∠BAC=∠DAC;③BC=DC,把其中两个论断作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
7.已知△ABC中,AB=AC,∠BAC=90°,直角∠EPF的顶点P是BC中点,两边PE、PF分别交AB、AC于点E、F,给出以下四个结论:
①AE=CF ②△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③2S四边形AEPF=S△ABC ④EF=AP,
当∠EPF在ABC内绕顶点P旋转时(点E不与A、B重合),上述结论中始终正确的有 个
10、如图,点是等边内一点,.
将绕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连接.
(1)求证:是等边三角形;
(2)当时,试判断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探究:当为多少度时,是等腰三角形?
11、在△ABC中,AC=BC=2,∠C=900,将一块等腰三角形板的直角顶点放在斜边AB的中点P处,将三角板绕点P旋转,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射线AC、CB于D、E两点。图①,②,是旋转三角板得到的图形中的3种情况。
(1)三角板绕点P旋转,观察线段PD和PE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并结合图②加以证明。
(2)三角板绕点P旋转,是否能成为等腰三角形?若能,指出所有情况(即写出△PBE为等腰三角形时CE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13.把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板ABC与EFG(其直角边长都为4)叠放在一起,(如图①)且使三角板EFG的直角顶点G与三角板ABC的斜边中点O重合。现将三角板EFG绕O点顺时针旋转(旋转角α满足0°<α<90°),四边形CHGK是旋转过程中两个三角板的重叠部分(如图②)
(1)在上述旋转过程中,BH与CK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四边形CHGK的面积有何变化?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2)连接HK,在上述旋转过程中,设BH=x, △GKH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在(2)的前提下,是否存在某一位置,使△GKH的面积恰好等于△ABC的面积的?
若存在,求出此时x。
A
E
B
D
C
F
A
B
C
D
O
③
②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