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7-30 22:3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读“神品之文”
2. 品“月色之美”
3. 悟“闲人之情”
学习目标


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1.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事 。
如《桃花源记》
2.说:
是一议论性的古代文体 ,大多就一事 一 物或一种 现象抒发作者感慨。如《爱莲说》。
3.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陋室铭》。
4.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又叫“尺牍”或叫“信札”,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如《答谢中书书》。
了解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资料: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於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准
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
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想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读懂
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
想到
游乐
……的人
共同,一起
散步
院子里
于是,就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连词“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
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
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
地方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比一比,谁的文言积累更扎实?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⑤ 怀民亦未寝
⑥积水空明:
⑦ 盖竹柏影也: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的样子)
(思考、想到)
(门)
(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原来是)
(于是、就)
(只)(罢了)
(睡)
(要求:不但会解释,而且能联系旧知。)
比一比,谁的文言翻译更准确?
读通
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
这样的闲人罢了。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六要素分别是什么?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
步于中庭
漫步赏月
发出感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整体感知
叙 ( )之事
写 ( )之景
抒 ( )之情
夜游
月色
闲人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思问题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品“月色之美”
合作探究
1.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如水一样清明澄澈及月夜环境的清幽,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
品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水——月色
藻、荇——(竹柏影)
皎洁空灵清澈透明
疏影摇曳清丽淡雅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恬静敞亮的豁达胸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悟“闲人之情”
背景:元丰二年,苏轼被诬在诗文中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他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无薪俸,于是他在城外东坡租50亩荒地开荒种地,种黄桑,盖草堂,养活家小。这段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得他有了一个伴随一生的雅号:“东坡居士”。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
具有闲情雅致、热爱生活、热爱美,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释放。
那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呢?
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闲”字的情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获人生哲理 谈人生感悟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你将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拓展延伸
●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下整理听课笔记;
①归纳重点词语; ②理解重点语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