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导入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年代。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作品介绍
《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合著的,记录了孟子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朗读课文
1、师朗读,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并划分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个读,分组读。
节奏划分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yǎn
ɡuàn
翻译课文
反复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 诚 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就会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难道
孟子曰:“是 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
父 命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女家 ,必敬必 戒,无违 夫子!’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冠:行冠礼。
怎么,哪里。
教导、教诲。
告诫。
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谨慎。
这里指丈夫。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动词,去、往、到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
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 淫 ,贫贱不能 移 ,威武不能 屈 ,此之谓大丈夫。"
准则,标准。
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顺从
实现
思考探究
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文章先用景春的观点(张仪、公孙衍是大丈夫)树立靶子,接着以妾妇之道进行类比直接批驳,最后提出真正的大丈夫要能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思考探究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资料链接
纵横家: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的技巧。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公孙衍等。
连横与合纵:战国时,秦最强大,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秦在西,六国地连南北,南北为纵,故六国联合谓之合纵。
连横与合纵相反,是张仪所倡导的政治主张,即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目的是打破六国合纵政策,利诱六国分别与秦国亲善,然后再各个击破,最终统一天下。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思考探究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思考探究
2、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无论得失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3)(精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思考探究
3、文章所论述的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
(1)“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
(2)接下来分“得志”“不得志”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
(3)“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之最后。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拓展延伸
你认为哪些人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有在美国学成后,不为美国许以的高官厚禄所动,冲破层层阻碍,终于回国的钱学森;
有身患重病,生活艰难仍毅然拒绝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
有在被元兵俘虏后,面对元兵的威逼利诱高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何谓大丈夫?
景春: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如:公孙衍,张仪
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妾妇之道
文章以景春的话开篇,论述了大丈夫应具有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高尚的人的尊称,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一个理想的正义目标去奋斗。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