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阅读训练
一.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问题。(共10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根据选文,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去仙台学医。(2分)
答:
2.?文中对藤野先生衣着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德和性格?(2分)
答:
3.?“我”看到藤野先生为“我”添改的讲义后,感到“吃惊”“不安”“感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答: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藤野先生与“我”关于解剖学的三次谈话的内容。(3分)
答:
二.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面问题。(共10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2分)
答:
2.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2分)
答: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
4.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与评论。(4分)
答:
?三.
阅读《藤野先生》节选,回答问题(20分)
????????????????????????甲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
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
乙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景。但片由
中国人夹在里面: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得也一样是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
这种欢呼,是看每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的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怕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丙
??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远的纪念。不行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了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寻找,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是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十月十二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
(1)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答:
?(2)于是点上一支烟,在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答:
2.精读语段甲,谈谈此段运用大量笔墨描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何在?(2分)
答:
3.阅读语段甲和语段乙,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华留学生怎么样的感情和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2分)
?
答:
?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4.语段甲中“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
答:
5.语段乙中,画横线的两个语句中的“他们”各指代什么人?(2分)
(1)“万岁!
”他们都拍手欢呼起来。
答:
(2)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
?答:
6.语段乙中写“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7.“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
?????;“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
8.阅读语段丙,请总结出“我”“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哪些?(3分)
?
答:
一.答案:
1.?因为东京的环境不能满足鲁迅先生渴望学到本领来报效祖国的愿望,东京不学无术、浑浑噩噩的清朝留学生也让他厌恶之极。(2分)
2.?生活简朴,不拘小节。(2分)
3.?“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极其认真、仔细地为“我”这个中国学生订正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心费力;“感激”是因为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严格要求。(3分)
4.?第一次谈话,纠正“我”解剖图中的错误;第二次谈话,对“我”肯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第三次谈话,询问“我”中国女人缠足的情况。(3分)
二.答案:
1.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
2.前一个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3.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4.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评价: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和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三.
答案:
1.(1)精通时事:反语,这里的时事不是国家大事,而是一些无聊的事,“精通时事”即熟悉无聊之事。
(2)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2.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出对他们的厌恶,既是作者去仙台的直接原因也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的原因。同时有暗示了作者与他们不同,是一个寻求救国良策的爱国青年。
3.(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
(2)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4.过渡,承上启下,引出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遇。
5.(1)日本爱国青年
(2)闲看枪毙犯人的围观的中国人
6.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7.“那时”:看电影时;“那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讲堂里;学医救国;弃医从文
8.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或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