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1 走近作者 2 整体感知
3 精读细研 4 主旨归纳
目
录
CONTENTS
背景资料
晏殊(991—1055)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同叔,谥号元献。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今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整体感知
译文
吟罢一曲新词饮一杯酒,(往事涌上心头,)(眼前)还是和去年一样的天气,亭台也和去年毫无二致。夕阳虽然美好,但终归要西沉下去而不能返回。
花的凋落和时光的流逝,都是令人惋惜而毫无办法的,只有归来的燕子,似乎是去年的旧相识。(真是无可奈何啊,)(我)独自在弥漫着花香的小路上走来走去。
精读细研
请赏析这首词。
首句以听歌、对酒开篇,格调娴雅,欲抑先扬,构思独特。接着品读下去,情绪就不由自主地蒙上了些许淡淡的哀愁。虽然眼前还是与去年一样的时节,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但是“夕阳西下几时回”点破了其中蕴含的深意——时光易逝难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似曾相识燕归来”看似可聊以自慰,实则使词人内心的愁苦更加强烈。词人面对落花归燕,触目伤怀,抑郁难解,孤独寂寞之中,只能独自徘徊在花园的小路上,在记忆中寻找逝去的年华。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主旨归纳
采桑子
1 走近作者 2 整体感知
3 精读细研 4 主旨归纳
目
录
CONTENTS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整体感知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出芳香,隐隐传来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精读细研
作者用轻松淡雅的笔调,描绘了在春色怀抱中的西湖。轻舟短棹,上阕一开头就给人以悠然自在的愉快感觉。在短棹轻纵的过程里,随船所向,作者听到柔和的笙箫隐隐地在春风中吹送。下阕着重描写湖上行舟、波平如镜的景色。西湖是上下空明、水天一色的,用琉璃来比拟它的澄澈,再贴切不过。
请赏析这首词。
精读细研
“不觉船移”四字,更是语妙天下。联系上阕的“笙歌处处随”,可知船是不断前移的,可词人偏偏说“不觉船移”,这就有力地显示了水面的宁静。但船移毕竟不可能绝不触动水波,所以下文就写到“微动涟漪”,由此可见,词人的观察力和艺术构思,可谓细入毫芒。最后,“惊起沙禽掠岸飞”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静,使整幅画面都跳动起来。
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词人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主旨归纳
相见欢
1 走近作者 2 整体感知
3 精读细研 4 主旨归纳
目
录
CONTENTS
走近作者
朱敦儒(1081—1159) 宋代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五年(1135年),赐进士出身。其词语言清畅俚俗,多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放浪;南渡后,也有感怀、愤激之作。有《岩壑老人诗文集》,已佚。今存词集《樵歌》。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精读细研
译文
登上南京城的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长江在夕阳下向东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员们纷纷南逃,什么时候能收复国土?请西风把我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
精读细研
赏析这首词。 ?
这首词上阕写景,着意在借景抒情。开头两句写词人登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第二句“倚清秋”,谓在秋色中倚西楼而眺望,“清秋”二字点出了作者凄凉的心情,暗示了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用落日和逝水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下阕抒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以及他渴望收复中原的心事。
精读细研
本词中的“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是说他们在北宋灭亡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愤懑和斥责。最后一个长句,紧接上文词意而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寄托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主旨归纳
如梦令
1 走近作者 2 整体感知
3 精读细研 4 主旨归纳
目
录
CONTENTS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 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整体感知
译文
经常记起出游溪亭,一玩儿就玩儿到日暮时分的经历,我深深地沉醉在溪亭边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儿到兴尽才荡舟返回,却迷路进入了荷花的深处。奋力地把船划出去,结果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精读细研
“常记”明确点明本词记述的是往事,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词人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本词起笔平淡,却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中。“沉醉”二字透露出了词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委婉地写出了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词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下来的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
赏析这首词。
精读细研
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从而“误入藕花深处”。“误入藕花深处”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词人的忘情心态。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才“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