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达标测试题
一、选择与填空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
驿站yì?
?
?
教
诲huì?
?
?
?
?
瞥见bèi
?
?
?
?不
逊xùn
B.
畸形qí
?
?
?
诘责jié
?
?
?
?
匿名nì?
?
?
?
?杳无消息yǎo
C.
深
恶痛疾wù
?
?
油光可
鉴?jiàn
?
?
?
?烂
漫màn
?
?
?
抑扬顿挫yì
D.
解
剖pāo
?
?
?无
聊liáo
?
?
?
?
芦
荟huì??
?
?
?绯红fēi
2.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___,给我____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
?
?
?
??,不倦的?
?
?
?
?
?。
A.
鼓舞???????感激?????????????希望?????????????教导
B.
感激???????鼓舞?????????????期望?????????????教诲
C.
感谢???????鼓励?????????????教诲?????????????希望
D.
感激???????鼓励?????????????希望?????????????教诲
3.判断下面句子没有运用的修辞手法的是(??)
A.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B.
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C.
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4.选出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
“我的
讲义,你能抄下来吗?”???原来我的
讲义已经从头到未,都用红笔添改过了。
B.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我不太清楚,只能说出个
大概。
C.
且美其
名曰“龙吉兰”。???我感到莫
名其妙。
D.
那时新旧思想
冲突得很厉害。???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
冲突了。
5.“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兴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6.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
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
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7.结合句意解释加下划线的词。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落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瞥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8.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9.“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的情感。“这样”指代____________,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0.“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1.“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12.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二)
①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②“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③“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④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⑤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⑥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⑦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3.选文第①-④段,作者回忆了哪两件事情?请概括。
14.从下面的语句中你读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加下划线词回答。
(1)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2)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15.鲁迅先生写此文是1926年,离开仙台已有20年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的理解。
(三)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6.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17.“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8.“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改成问句为:____________。
19.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20.描写女教师骨灰时,为什么强调“上面没有照片”?
21.这所小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
22.你如何理解“第十一位”这个题目的含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与填空题
1.【答案】C
【解析】A中应为“瞥见piē”;B中应为“畸形jī”;C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
D中应为“解剖pōu”。故选C。
2.【答案】D
【解析】“感激”的意思是因为别人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有好感。“鼓舞”、“鼓励”都有激励的意思,“鼓舞”强调某一具体事物或品德、精神对人的积极影响;“鼓励”指激发、勉励,着重在劝勉人努力。根据语境应填“鼓励”。根据以上的分析,所用词语:感激;鼓励;希望;教诲。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答案】D
【解析】A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B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C项运用了反语的修辞。
D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故选D。
4.【答案】D
【解析】A项中的“讲义”的意思依次是“藤野先生的讲义”和“鲁迅的讲义”;故A不符合题意。B项中的“大概”的意思依次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表示推测”和“大致内容或情况”;故B不符合题意。C项中的“名”的意思依次是“起名字”和“说出”。故C不符合题意。D项中两个“冲突”的意思都是“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的互相干扰”。故D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D
【解析】D.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因为片中枪毙的是中国人,他们竟然在为被枪毙的中国人欢呼。鲁迅拥有爱国之心,所以觉得很刺耳,“刺耳”实指刺心,心灵痛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故D符合题意。ABC原因分析不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C有误,“一迭”的“迭”错误,应该是“叠”。ABD没有错别字。故选C。
7.【答案】(1)只不过
(2)本义漂亮,这里是反语,意思是丑恶。
(3)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人。
(4)本义为科举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5)很快地看一眼。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运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积累,理解其意义。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去分析。如(2)中“标致”本义漂亮,这里是反语,意思是丑恶。
二、阅读
(一)
【答案】8..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9..只不过对东京的失望“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
?
?这一句领起前两段内容,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笔。
10.“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11..“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
12..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或者说这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赏樱花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二)
【答案】13.?“我”告诉藤野先生将不学医;“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14.?(1)“似乎”表现出藤野先生的欲言又止,“竟”写出他想说最终没有说出口。这两个加下划线词突出了藤野先生听到“我”要离开仙台的不舍与悲伤的内心世界。(2)“总”字写出“我”经常想起藤野先生,“最”字表明藤野先生在“我”心里的重要性,这两个字突出“我”对藤野先生充满怀念与感激的内心世界。
15.?作者看到挂在寓居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由此引发出良心发现并增加勇气。这里的“良心发现”是鲁迅从藤野先生身上习得的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平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的品质,还有他给予一个弱国学生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这一切都使作者增加了面对“正人君子”之流的勇气。
(三)
【答案】16.主要讲述了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始终没有教师肯留下,一位代课的女大学生为了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了永远的第十一位。
17.“因为各方面条件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开头写“走”与后文女教师的“留”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女教师精神的可贵。
18.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呢?
19.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背诵女教师第一节课教他们的古诗,以此来挽留女教师。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以及身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使代课教师脚步停住了。她选择了留下,并且一留就是二十年。
20.说明女教师为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一切,而自己却一贫如洗,连一张照片都没有。
21.新生开学第一课,在小山坡上学生们背诵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作为开学典礼,以示对女教师的纪念。
22.“第十一位”浓缩了这个感人故事的精髓,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同时,用数字为题,题目新颖,耐人寻味。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