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蝉教案(表格式,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20蝉教案(表格式,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5 12:5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蝉
课题

课时安排
1 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蝉的特点, 把握蝉的习性。
2. 学习本文的写法, 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围绕两个小标题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感受作者对研究对象
和科研工作的感情。
2.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细细体会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昆虫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培养学生筛选、 概括、 整理的能力。
2. 体会本文生动、 准确的说明语言。
难点
揣摩字词、 句子, 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准备
蝉的相关视频、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速读法、 启发式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 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 是一首诗,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PPT 展示)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学生自读, 指名猜。 (蝉)
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 (虞世南)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古诗)
世界上有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一起去了解蝉吧。
以一首诗引
出 文 题, 激
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基础梳理
作者介绍
1. 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资料。
2. 老师用 PPT 展示法布尔的简介。
法布尔(1823—1915) , 法国昆虫学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 法布尔是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昆虫学家, 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 在自然环境下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 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 著成
了《 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法布尔的《 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 语调轻松诙谐, 充满盎然的情趣。 法布尔的代表作品有《 昆虫记》《 自然科学编年史》等。
简 要 了 解
法 布 尔 及
其作品。
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 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6 年版) 。 王大文译。 有删改。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 村前小溪流水, 村外山野树林, 环境十分优美。 法布尔虽然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 但他依靠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地观察研究, 写出了《 昆虫记》。 《 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蝉的生活习性, 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 从幼虫到成虫的成长过程。 课文节选自第二、 四部分。
介 绍 写 作
背 景,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课文内容。
字词归纳
PPT 展示, 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字词。
恶劣(liè)倒悬(xuán) 折皱(zhòu) 纤维(xiān)防御(yù) 跳蚤(zao) 黏土(nián)寻觅(mì)
欢愉(yú) 挖掘(jué) 拯救(zhěng) 窠(kē)
隧道(suì) 抵御(yù) 臃肿(yōng) 罅隙(xià)
喧嚣(xiāo) 无动于衷(zhōng)
①习性: 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
②暴晒: 在强烈的阳光下久晒。
③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④腾跃: 奔腾跳跃。
⑤喧嚣: 声音杂乱, 不清静。 嚣, 吵闹、 喧哗。
⑥一无所知: 什么都不知道。
⑦不怀好意: 没安好心。
⑧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 一点儿也不动心。 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引 导 学 生
认 识、 理 解
课 文 中 的
生字、生词。
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 画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并借助工具书予以解决。
2. 本文分为“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两部分,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 思考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学生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
蝉的地穴———介绍蝉的地穴和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蝉的卵———介绍蝉产卵的经过、 蝉卵遇到的危险、 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概括蝉的一生。
3. 这两个部分分别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各写了什么? ( 学生速读课文, 并给这两个部分分层, 概括层意。 教师点名学生回答并指导明确)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 , 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 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 段) : 表明作者有研究蝉的良好环境, 并介绍蝉出现的季节和作者生活环境中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第2~7 段) : 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详细介绍了蝉建造地穴的过程。
第三层次(第8~11 段) : 细腻地描写了蝉离开地穴后的蜕皮过程。
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与第一部分一样, 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2、13 段) : 介绍了蝉产卵的地方、 方式和数量。
第二层次(第14~17 段) : 介绍了蝉卵所遇到的危险及蝉对这一危险的反应。
第三层次(第18~24 段) : 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第四层次(第25、26 段) :概括蝉的一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引 导 学 生
通 过 速 读
课 文 筛 选
主 要 信 息,
给 文 章 划
分 段 落 层
次、 概 括 大
意, 整 体 把
握 文 章 内
容, 明 了 作
者 的 行 文
思路。
文本探究
( 一) 内容探究
PPT 出示如下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选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 总结。
1. 作者不按蝉的生长过程先写蝉的卵, 而是从蝉的幼虫建筑地穴写起,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①幼虫建筑地穴比成虫产卵要生动、 丰富、 有趣得多, 以此开头, 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进而使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 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②使行文新颖活泼, 不落俗套; ③这样写可以突出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2. 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是法布尔长年科学观察与研究的结晶。 从中可以看出, 首先, 他对世界充满好奇, 并勇于探索; 其次, 他注重观察和实验, 通过细致地追踪和研究蝉的生活习性, 来理解蝉的生命特征和成长规律; 最后, 他尊重世间万物, 对任何生命, 哪怕是小小的昆虫, 都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研究, 用散文记录下他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 详细叙说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种族繁衍所进行的斗争。 从这些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之道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 二) 品读语言
作者赋予蝉以人的心性和精神, 使文章读起来生动活泼、 饱含情感。 哪些词句写得精彩又生动? 请运用批注法, 圈点、 评析。 ( 学生自主阅读, 圈点勾画、 评析, 小组内分享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分享并点评、 指导)
【示例】接着, 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在空中腾跃, 翻转, 使头部倒悬, 折皱的翼向外伸直, 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 尽力翻上来, 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几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予蝉以人的动作, 使用一连串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 把蝉艰难地从壳中脱出的过程具体、生动、 准确地写了出来。 )
以 合 作 探
究 的 方 式,
探 讨 作 者
谋 篇 布 局
的 用 心, 体
会 文 中 折
射 出 的 作
者 的 科 学
精神。
品 味 文 章
的 语 言, 体
会 本 文 科
学 性、 人 文
性 相 结 合
的特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仿照法布尔拟人化的手法写一个小动物,200 字左右。
《蝉》是一篇科普文, 因为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亲近大自然的直观生活体验, 所以讲起来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设备, 播放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使课文内容形象化,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想象。 学生仔细观看后, 再结合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赏析, 得以对文本的描述理解得更清晰、 更准确,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拓展延伸】
有关“蝉”的诗文名句
*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骆宾王《 在狱咏蝉》
*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 蝉》
*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王籍《 入若耶溪》
*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袁枚《 所见》
*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李商隐《 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