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梦回繁华
课题
梦回繁华
课时安排
1 课时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 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 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 品味文章的语言, 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自行梳理说明顺序, 并由此概括出写作思路。
2. 引导学生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入手, 学习说明方法的运用技巧。
3.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和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珍视、 热爱《 清明上河图》的感情,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按空间说明顺序描述画面的方法。
难点
体会本文重点突出、 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启发式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00 多年间, 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 是后世帝王和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 它曾辗转飘零, 几经战火, 历尽劫难; 它曾五次进入宫廷, 四次被盗出宫, 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吗? ( 学生回答: 《 清明上河图》) 对, 这幅画究竟画了哪些内容呢? 为什么千百年来, 它的魅力长久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 清明上河图》的文章———《 梦回繁华》。
以一个故事
引 出 文 题,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基础梳理
作者介绍
1. 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毛宁的资料。
2. 老师用 PPT 展示毛宁的简介。
毛宁,1975 年生, 作家、文学评论家,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代表论著有《 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虡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简 要 了 解
毛 宁 及 其
作品。
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 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 有改动。《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不但艺术水平高超, 而且在它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既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 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 我们真切而详细地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介 绍 写 作
背 景,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课文内容。
字词归纳
PPT 展示, 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字词。
翰林(hàn)擅长(shàn)岔道(chà) 簇拥(cù) 行旅(lǚ)
2
基础梳理
摄取(shè) 坊(fāng) 篙(gāo) 冗(rǒng)汴梁(Biàn)题跋(bá) 绢本(juàn) 田畴(chóu) 桅杆(wéi) 沉檀(tán)舳舻相接(zhúlú) 摩肩接踵(zhǒng)
①赶脚: 赶着驴或骡子供人雇用。
②遒劲: 雄健有力。
③舳舻相接: 船只首尾衔接。 舳, 船尾。 舻, 船头。
④春寒料峭: 虽已春季, 但天气还比较寒冷。
⑤长途跋涉: 远距离翻山涉水。 形容旅途的艰辛。
⑥自成一家: 在某种学问上或技艺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 能自成体系。
⑦一应俱全: 应有的都有了, 形容一切具备。 一应, 一切。
⑧内忧外患: 多指国家内部的不安定和外来的侵略。
⑨摩肩接踵: 肩挨肩, 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 很拥挤。 踵, 脚后跟。
⑩络绎不绝: (人、 车等) 往来不断, 前后相接。
引 导 学 生
认 识、 理 解
课 文 中 的
生字、生词。
整体感知
1. 教师配乐朗诵课文, 学生认真听读, 为生字注音。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如下问题: (PPT 展示)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明确)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2)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 清明上河图》的?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明确)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① 介绍《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作画时间; ② 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 ③介绍《 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3) 从全文来看,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作者是采用逻辑顺序(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 来进行说明的。
(4) 文章以“梦回繁华”为题有什么好处?
“繁华”指《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的繁华景象。 “梦回繁华”的字面意思是在梦里回到了当时的繁华中。 这一标题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想象,极富韵味。
引 导 学 生
通 过 阅 读,
整 体 把 握
文 章 的 主
要内容。
文本探究
( 一) 深层探究
学生默读第3~5 段描写《 清明上河图》的部分, 思考如下问题(PPT 展示)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选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
1. 《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图景?
《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汴京工商业和交通的繁华景象, 反映了北宋时期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现实写照。
2.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 清明上河图》的?
作者是按照“开卷处—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介绍的。
3. 文章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①打比方: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 由慢板、 柔板, 逐渐进入快板、 紧板, 转而进入尾声, 留下无尽的回味。 (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把“长卷”比作“乐章” ,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 清明上河图》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的画面特点。 )
②列数字: 张择端画的《 清明上河图》, 绢本, 设色, 纵24.8 厘米, 横528.7 厘米。(这句话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清明上河图》的尺寸, 使读者有一个清晰具体的印象。 )
4. 《 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技法有什么特点?
①内容丰富。 《 清明上河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 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 画中大街小巷, 店铺林立, 酒店、 茶馆、 点心铺等百肆杂陈, 还有城楼、 河港、 桥梁、 货船, 官府宅第等, 大到广阔的原野、 浩瀚的河流、 高耸的城郭, 小到舟车上的钉铆、 摊贩上的小商品、 市招上的文字, 都和谐地组成了统一的整体。
②结构严谨, 繁而不乱, 长而不冗, 段落分明。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 作者做到了主体突出, 首尾呼应, 全卷浑然一体。 画中每个人物、 景象、 细节, 都安排得合情合理。 疏密、 繁简、 动静、 聚散等画面关系, 处理得恰到好处, 达到繁而不杂, 多而不乱的境界。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以及控制能
力。 从内容看, 此画属于风俗画, 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 二) 品味语言
本文注重遣词造句, 大量运用四字短语, 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与画作的传统艺术、 色调相呼应, 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 如“疏林薄雾, 农舍田畴, 春寒料峭,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请你找出此类句子, 仔细品味。(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勾画相关语句, 小组内分享交流, 小组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①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 沉檀香料、 香烛纸马。 另有医药门诊、 大车修理、看相算命、 修面整容, 应有尽有。
②街上行人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士农工商, 男女老少, 各行各业, 无所不备。
③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 其桥无柱, 以巨木虚架而成, 结构精美, 宛如飞虹。
具体分析
重 要 语 段,
了 解 《 清 明
上 河 图》 的
特 点, 体 会
文 章 的 说
明特色。
2. 结合具体
语 句, 品 味
文 章 科 学
又 富 有 文
学 色 彩 的
语言特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 识记本文重点字词。
2. 以“我最喜爱的一幅画”为话题, 运用空间说明顺序描述画面,300 字左右。
在《 梦回繁华》的教学设计中, 我摒弃了旧传统“串讲”的教学模式, 设计“创设情景导入—配乐式阅读—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分享式品读”五大环节。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以学生的自感、 自悟、 自学为基础, 大力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拓展延伸】
风俗画
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 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如辽阳、 望都等地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中便描绘了古代宴客以及杂耍的场景。 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 始于魏晋而兴于宋。 特别是北宋后期以及南宋, 风俗画发展到鼎盛时期。 宋代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当数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杰作, 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艺术等的重要依据。 风俗画发展到两宋时才呈繁荣局面,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特殊的历史背景、 宽松的政治氛围、 繁荣的经济文化。 风俗画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下层的生活面貌, 因而其不仅具有艺术价值, 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