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咬文嚼字》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咬文嚼字》同步练习、课后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4 19:0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8 课 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 时间: 45 分钟 总分: 30 分)
一、语言文字积累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创作经典不可能 ,绝佳题材与深刻思考的背后, 往往是搜肠刮肚的
则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 最后,还要承担难出佳作或者佳作不为人所识的风
劳苦与探赜索隐的辛酸: 无论是深入到荆棘载途之境, 获得璞金浑玉, 还是沉潜于生活,以时间磨砺精品。 对于前者而言, 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对于后者而言,
险成本。正如传世名著《红楼梦》,乃是曹雪芹以前半生 为墨,( ) ,
凭坚苦卓绝的 换来的鸿篇巨制, 却又只能以抄本流传, 虽名动一时, 亦
毁誉参半。直到程、高二人 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
才渐得享誉世界之地位——而对作者而言,这又只是无从得知的身后事了。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帆风顺 呕心沥血 心志 苦心孤诣
得心应手 冥思苦想 心智 筚路蓝缕
一帆风顺 冥思苦想 心志 筚路蓝缕
得心应手 呕心沥血 心智 苦心孤诣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 ( 包括熟语 ) 的能力。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此处形容创作经典的历程,应选“一帆风顺”。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冥思 苦想:深沉地思索。“冥思苦想”不能作定语,所以选“呕心沥血”。心智:一 指头脑聪明;二指才智,智慧;三指脑力,神志。是人们的心理与智能的表现, 同时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心志:意思是意志、志气。前文“艰苦卓 绝”应该搭配“心志”。 苦心孤诣: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艰苦。根据语 境“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又历经几度沉浮”分析可知,应选“苦心孤诣”。 故选 A 项。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后半生于惨淡经营中执笔
B.惨淡经营中执笔于后半生C.于后半生惨淡经营中执笔D.后半生执笔于惨淡经营中答 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 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根据括号前面的内容“以前半生 为墨”分析,
为陈述句式结构, 根据“以”分析, 排除 A项、D项。B 项,句式和前句不一致。故选 C项。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之苦;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冷清孤寂
对于前者而言,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对于后者而言,则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
对于前者而言,需要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对于前者而言,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之苦;对于后者而言,则要长时间的冷清孤寂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项,不合逻辑,将“要面对长时间的冷清孤寂”和“需要备尝车马颠沛与风霜雪雨”位置颠倒。 C 项,成分残缺,在“需要”后加“备尝”。 D项,成分残缺,在“要”和“长时间”之间 加“面对”。故选 A 项。
二 、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15 分 )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 12 个字。 (6 分)
9690000893831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 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 ① ,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 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
2786666763166濡染的过程, 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 ②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 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
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 ③ 。
答:①

③ 答案 ①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②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③可以转变风气
解析 解答本题, 可根据语段内容及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第一处, 从前面“文化传承的需要”可以知道, 第一空应填“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 第二处,前面说“就个人的修养而言, 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 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后面又说“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 第二空应填“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第三处, 根据前面“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 可以改变气质”, 第三空应填“可以转变风气”。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协
调完整的话。 (4 分)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
山峰,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
友谊, 。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答案 (1) 放远了观望才觉得秀美 (2) 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
解析 该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最后“哲人说‘距离产生美’, 确实如此” 是由前面“海潮”“山峰”“忠告”“友谊”得出的结论, 可见前面四个句子都 应该体现“距离”与“美”之间的关系。 仿写示例是“海潮, 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和“忠告, 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 由此可知, 句式应为“放远了
才觉得 ”,“放远了”后面应该是动词, 而且该动词应该与前面的话题一致, 如“海潮”是“谛听”, 那么“山峰”应是“观望”“遥望”, 而“友谊”应是
“回忆”,“才觉得”是“距离”产生的效果。 考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拟写。
下面是钱钟书《宋诗选注》中对陈师道的评价,请以平实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不超过 30 字。(5 分)
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 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间言语”
也“无一字无来处”, 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 学问没有他那样博杂。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 可惜表达得很勉强, 往往格格不吐, 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而益工”的理论害了他。 假如读《山谷集》 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么读《后山集》就仿 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 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 替他干着急。
答:
答案 陈师道的诗模仿痕迹重, 情感和心思深刻, 因学问不够,表达不畅快。解析 这段文字共分为两层, 第一层谈陈师道模仿杜甫“本钱不雄厚”; 第
二层谈陈师道的情感和心思,用了两个形象具体的比喻——像听异乡人讲方言,
像听口吃的人或病人说话, 不畅快。把这两层中运用的比喻手法转换成不用修辞格的晓畅语言即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 (6 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 ”写到自己刻苦求学并
自得其乐, 所以无视物质生活的贫乏, 以“ ”一句总结自己求学的经历,发人深省。
屈原《离骚》一诗中表现诗人虽遭不幸但决不同流合污、宁可随水流去
也不改变节操的诗句是“ , ”,从诗句中我们看
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绝不动摇的决心。
《赤壁赋》中苏轼化用《楚辞·少司命》 诗句之意, 以抒发其思“美人”
而不得见即美好理想不能实现但依然执着追求的句子是:“ ,
。”
答案 (1)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2330666191573
励志小语: 照亮我的道路, 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 [ 美] 爱因斯坦
一、古典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 (1) 、(2) 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 沿路两旁桃花盛开, 花瓣上挂满露珠, 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
“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然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C.“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
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D.本诗构思精巧,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答案 D
解析 “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不对,诗中一、三联写景。
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答案 ①诗人的心情由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和对朋友即将相见的期盼喜悦,变成到达后却不遇道士的失望和焦虑。
②前两联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的耳闻目睹, 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写出来, 表现出诗人穿行在山间的愉快惬意的心情; 第三联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写野竹、飞泉,形成一种宁静优美而壮观的奇境,表现出 诗人兴奋激动的心情。
③最后一联写诗人访道士未遇的失望, 在等待中, 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 而道士仍然未回。 “愁”字用得传神, 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4 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
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 “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 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 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 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 是广为人知、 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 其基本的原则是: 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 在吟咏之时, 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 然后以“我” 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
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 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 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 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 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 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 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 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 倘有取舍, 即非全人, 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
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
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 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 心理描绘惟妙惟肖, 其人呼之欲出。 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 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 “洞房昨夜
停红烛”喜举进士也, “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 “妆罢低声问夫婿” 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 “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 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 《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所提问题
做了肯定的回答, 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 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诗人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 对更深刻、更透彻地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进行了解;“论世”是
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时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知人论世法”是后来的文论家提出来的,不是孟子。
下列理解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却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
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的观点。
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诗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
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答案 A
解析 没有假设论证。 王国维的话的意思是不能解读的诗歌很少, 而不是人
少。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
和正确把握。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如果不用“知人论世法”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答案 D
解析 逻辑混乱, 正确的逻辑关系是“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 帮助学生构建文学史的框架, 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 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4243333151553
前些日子,一张纽约街头的父子背影照 ( 图 1) 在网上被疯狂转发,图中华人父亲的头发和衬衫均被雨水淋湿, 但他依然将唯一的伞遮在背着书包行走的儿子
头上。随后也有人在网上晒出了另一张英国父亲在雨中牵着女儿, 只为自己打伞的背影照 ( 图 2) ,并表示“小女孩也挺开心的”。两张照片中两位父亲截然不同的做法引发了无数网友和亲子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对于上述两位父亲的做法,你怎么看?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
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 审题:这则材料中两位父亲的做法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和教育方面
的差异。看华人父亲的做法, 我们可以体会到深深的父爱亲情, 父亲用自己无私的爱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 但我们也从中看出父亲的溺爱, 一心为孩子遮风挡雨, 没有教会孩子如何自己躲避风雨。 看英国父亲的做法, 他是要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一味让孩子淋雨也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东西方文化尽管有差异,但是目的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 所以适合孩子的成长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立意:(1) 从华人父亲角度: ①为华人父亲点赞, 将无私的爱贡献给下一代。
②可以质疑父亲做法,对孩子别过于溺爱,也应让孩子经历风雨。③作为父亲, 他可以为儿子遮风挡雨,但路还得儿子自己走。
从英国父亲角度:①认同英国父亲的做法,与孩子平等相处,让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②质疑英国父亲,批评英国父亲的做法对孩子的健康不负责任, 过于自我。
从辩证分析两位父亲行为的角度: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就是好的教育方式。
《第 8 课 咬文嚼字》课后作业
一、基础落实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晕.车(y ùn) 红晕.(y ùn)
轮外圆晕.(y ùn) 晕.头转向(y ūn)
咀嚼.(ju é) 嚼.舌(ji áo)
细嚼.慢咽(ji áo) 咬文嚼.字(ji áo)
没镞.(z ú) 斟酌.(zhu ó)
蕴藉.(j í) 清沁.肺腑(q ìn)
岑.寂(c én) 付梓.(z ǐ)
锱.铢.必较(z ī zh ū) 深恶.痛绝(wù) 答案 C
解析 “藉”读 ji è。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援例
尺读
狼藉
描摹
学富五车
B.纠葛
吟唱
洗练
斩截
临渊羡鱼
C.精髓
轩冕
注销
题材
风清弊绝
D.赔偿
含糊
桅杆
窥探
天造地设
答案 A
解析 读—牍。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在当前困难局面下, 企业要秉持集腋成裘、 的“小家子气”, 坚
决摒弃只看金山不见碎银的“大款气”,用涓涓细流滋养企业渡过难关。
②作为中国女子网球的标志性人物, 她极具个性的言行, 甚至有些 、睚眦必报的处事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失一个世界级体育名人的风度。
③《三国演义》 里的周瑜是个 的人, 他因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
被气死,然而历史上的周瑜并非如此,史书上说他“性度恢廓”“实奇才也”。
A.小肚鸡肠
斤斤计较
锱铢必较
B.锱铢必较
斤斤计较
小肚鸡肠
C.斤斤计较
小肚鸡肠
锱铢必较
D.锱铢必较
小肚鸡肠
斤斤计较
答案 B
解析 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要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 一丝不苟, 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斤斤计较: 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
无关紧要的事情。 前者多用于钱财, 后者指在细小的事物上也要计较, 适用范围广泛。小肚鸡肠:形容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由①句中的“小家子 气”“大款气”等, 可知①句强调企业在当前对很少的钱都应计较, 故①句中应填“锱铢必较”。 由②句中的“睚眦必报的处事风格”可知, ②句强调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故②句中应填“斤斤计较”。 由③句中的“他因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被气死”可知,③句强调周瑜气量小,故③句中应填 “小肚鸡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最近,英文版的《出师表》爆红网络,恢宏的音乐、壮丽的场景,王洛勇老师出色的台词功底和近乎完美的英文发音,作品史诗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B.近日,陆续有用户状告苹果公司欺骗消费者。对此,苹果方面发表声明
称让旧款手机变慢是为了延长使用寿命,这让用户很难接受。
跨界当作家的人有时比专职作家更有那种独特的审视生活的眼光,他们的视角超越了普通人的冷静,具有抵达人心的穿透力。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中国最盛大、最热闹、
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答案 C
解析 A 项,中途易辙,应为“将作品史诗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B 项,表意不明,“这”既可理解为这则声明,还可理解为旧款手机变慢。 D项,成分残缺,可在“中国”前加“是”。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 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 有联 想 的 意 义 。 , ; , 。 , , 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
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①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②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
③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
④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⑤有如轮外圆晕, 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 变化莫

⑥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A.⑥⑤②④③① B.③①⑥⑤②④
C.③⑤⑥①④② D.⑥①④②③⑤ 答案 B
解析 从横线前后的文字来看, 文段主要讲文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
且文段先阐述的是直指的意义, 后阐述的是联想的意义。 同时还要注意两种意义与月轮的关系, 直指的意义是“明显而确实”的, 而联想的意义是“变化莫测” 的。③①谈“直指的意义”, ⑥⑤谈“联想的意义”, ②④谈二者的运用, 所以,
③在①前,⑥在⑤前,且③①在⑥⑤前。另外,④与横线后文字衔接紧密。所以
②在④前。故正确选项为 B 项。
《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随风潜入夜, 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 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 ,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 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淋
②翻
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迎
D.①淋
答案 A
②点
③火
④迎
二、文本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11 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 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 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 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 “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 种
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 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有如轮外圆晕, 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
随地而各个不同, 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 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 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 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 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
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 如果
你不知道这个关联, 原文就简直读不通;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 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 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由“独携小龙团, 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是点铁成金。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出下列“烟”字意义不同的一项 ( ) A.杨柳万条烟 B.遍地英雄下夕烟
C.蓝田日暖玉生烟 D.烟光凝而暮山紫
答案 B
解析 为直指义,其余为联想义。
8 . 试 从 上 文 中 归 纳 出 联 想 的 特 点 :

答案 它往往是随作者的想象而变化莫测, 它的意义往往是游离的, 偏于个性的,用于文学上,含混中显得丰富而蕴藉。
9.合情合理地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下
列问题:
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 ;
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 ;
诗中表达的是诗人 的情趣。
这两句诗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
答案 (1)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品茶、赏月
独处清静,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比喻 对 偶 10.这段文字在阐述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下列哪些论证方法? (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引用论证 D.归纳论证
E.类比论证答案 ABC
11.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①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A.
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①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
②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
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
C.
②红杏枝头春意浓。
答:
答案 A项,②表现力更强,“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妙处 就在不即不离、 若隐若现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B 项,②表现力更强,①有“套板反应”之嫌,②文字虚写却恰到好处,使人产生联想,更增美感; C项,①表现力更强,①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春意盎然的特点,更增动感,②一般化,难以产生联想义。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
经济学家杨敬年在 2016 年 9 月 4 日结束了动荡而不悔的一生。
杨敬年 1908 年出生在湖南汨罗。那年,还叫“光绪三十四年”。但在他出生前一周,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 新旧交替, 整个国家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动。
他的家庭又偏偏支离破碎。父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母亲在他 10 岁时改
嫁。家境既贫寒又破碎,他不得不选择那些提供免费读书的学校。
到 1932 年,他几经周折考入了当时不缴纳学费的中央政治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江苏省民政厅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南开大学继续念书。皇天不负有心人, 杨敬年在 1945 年如愿被选拔为第八届留英公费生,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 1948 年, 40 岁的杨敬年在 50%的淘汰率下拿到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当时,天津解放在即,他心中窃喜: “有所作为的时代终于来到了。”
1974 年,他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 1976 年,唯一的儿子又患急病离世。 “文革”结束后,到 1979 年获得平反,能名正言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杨敬年已71 岁,但仍决定要再工作 20 年。他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渴望把在动荡中浪费掉的时光追赶回来。
在被迫离开讲台的 22 年里,他坚持“以义制命”原则,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 包括翻译 7 部经济学著作, 校审、定稿 180 万字的联合国文件翻译。所有这些几乎都不能署名,很少甚至常常毫无报酬,“无所谓,只要 能够工作”。
杨敬年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 也是在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发展经济学”
课程的人。该学科目的是通过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 以寻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 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 近代来, 中国面临的中西碰撞和差距,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对发展经济学的需求是可以想象的。
90 岁时,杨敬年翻译了 74 万字的、被公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好译本的《国富
论》。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杨敬年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他在发言稿
中讲述翻译历程,“用了 11 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从 3 点到 7 点连续工作四个
小时,翻译大约三千字,下午校对”。到 2016 年已是第 16 次印刷,共发行了
万册。
杨敬年在晚年写的 《人性谈》 还对制度与人的发展做出了严肃的思考, 探讨人性与各种社会制度的关系, 提出世界一切动乱在于两个根本问题: 政治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公平和经济方面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人性有善恶, 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则让好人变坏。 他肯定了制度对人的决定性影响, 但不否认人的主体性。
面对那些动荡, 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 却始终在“以义制命”, 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在一个变动的年代,我们个人究竟该怎样和自己、周围人乃至
整个世界对话?活着时很清醒的杨敬年逝去了,而这样的人格却依然在为后世“醒”着。
“杨先生 70 多岁对我讲的那句‘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不仅是我的, 而且已经成为我儿子的座右铭了。”学生赵津说。
( 摘编自罗东《“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 、
王京雪《超越生命长度的力量》等 )
相关链接:
杨敬年说:“我的年龄是 100 多岁,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 70 岁, 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 30 岁。”百岁之年, 杨敬年又出版了 27 万字的自传——
《期颐述怀》。学生们送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
( 韦承金《尽心尽性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杨敬年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变动,家庭破碎,选择就读免学费
学校,反映他求学生涯的多舛,更为他一生事业的高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津即将解放之时, 杨敬年内心涌出喜悦之情, 表明他深恶动荡的时代,对工作无限渴望和热爱。这种情感因素也激励他要“有所作为”。
“文革”期间,杨敬年与很多人一样,也遭受迫害,而此时自己妻子瘫
痪,儿子离世。面对家国的动荡,他没有做惊天动地的抵抗,只是默默工作。
杨敬年的学生们在他百岁之年送给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 可见,在学生心目中,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百岁之后。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D项,理解有误,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 要集中在后半生,而不是说一百岁之后。原文“ 71 岁,但仍决定要再工作 20 年”“ 90 岁时,杨敬年翻译了 74 万字的、被公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好译本的《国富论》”,可以证明。
请概括杨敬年的品质特征,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淡泊名利,热爱工作。对自己的译著, 没署名,很少报酬,他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②刻苦勤奋。翻译《国富论》时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长。
③坚定执着。 面对动荡的时代和破碎的家庭, 他坚守自己对事业的热爱。 ④热爱祖国。放弃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任教。
文本多处提到“以义制命”, 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与认
识。
答:
答案 “以义制命”就是不管自己处于什么境地, 认为该做的有价值的事情, 我就还是去做。 命是我不能改变的处境, 义是我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杨敬年先生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一生都在寻求有力度和尊严的生命姿态。 ①杨敬年虽年事高,但仍决定要再工作 20 年,把在动荡中浪费的时光追赶回来。②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 ( 一生追求学术 ) 。③即便遇上动荡岁月, ( 遭遇挫折) 他都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四、文字运用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
③ 。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 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 汉字, 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 ① 。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 ② ,
采、韵味了。
答:①

③ 答案 ①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载体
②宋词的婉转清雅
③古老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 答本题首先应浏览语段, 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第一处结合前面内容“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可知, 可填入“更
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载体”; 第二处结合前后内容唐诗、 元曲可知, 可填入“宋词的婉转清雅”; 第三处结合前面“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此处可以填入“方块字面临发展危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从 2019 年 3 月 1 日开始,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在影片放映前会看到一
部名为《家国与边关》的短片。这部短片时长 45 秒,聚焦中国各地极端艰苦环境中的边防军人。
与常见的军队宣传片风格不同, 这部短片不“秀肌肉”, 只“讲感情”。 飞
机大炮、刀光剑影等常规元素在此片中无处可寻, 有的只是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等艰苦条件下巡逻的场景。 在最具冲击力的自然环境中呈现人物遭遇危 险时的困境,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令观者动容,产生尊崇之情。国防部新闻发 言人吴谦大校说, 国防部新闻发布和宣传一直努力破除高冷范、 衙门腔。未来会越来越多地采用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形式进行国防教育。
要求:国防部的举措受到很多网友的点赞, 请简要分析点赞的原因, 试拟出三点来。每点不超过 30 字。
答:
答案 ①短片弘扬社会主旋律 ( 展现家园情怀 ) ,传递正能量, 使观众受到深刻的国防教育。 ②从普通边防军人的日常工作入手, 以小见大, 更能激起观众的共鸣。③国防教育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清代学者褚人获《坚瓠集》载: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东坡和黄庭坚 对月赏梅。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亦在。 于是,苏小妹、苏东坡、黄庭坚三人论诗, 小妹言:“‘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若联作五言句,各于中间加腰,以何为妙?” 东坡沉吟捋须,吟曰:“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佳。”小妹笑云。黄 庭坚思忖良久,拱手试云:“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亦不佳。”小妹又 笑云。东坡、山谷 (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 ) 转向小妹,看小妹 小妹又是一笑,轻轻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山谷复吟、品鉴,皆叹神妙。
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词神妙处何在?请简要加以分析。 (100 字左右)
答:
答案 “扶”“失”是两个动词。因为一个“扶”字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 微风恰似一个美女, 依扶细柳,婀娜多姿;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 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迷人。 “扶”“失”二字, 与“云淡风轻”的情境相符, 创造了一种似乎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可以从苏东坡、 黄庭坚两人的用词和苏小妹的评价入手体会其“不佳”的原因。比较“扶”与“摇”“舞”的区别, 体会“失”与“映”“隐”的表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