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同步练习及答案讲课讲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同步练习及答案讲课讲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04 19:5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靳春艳

1946 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 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 1972 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
职, 1972 年 1 月 9 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
1 、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 、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学习重点
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借鉴。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 ”一词就是指 “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
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 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 人物、 环境等等, 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戴一副眼镜, 正微微地笑着, 平静, 坦然, 好像刚刚走出家门, 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预习检测
1、注音
翘起(
) 翘首以盼(
) 点缀(
) 辍学(
) 厦门(
) 高楼大厦(
角色(
) 凤毛麟角(
) 门槛(
) 直栏横槛(

哺育(

帷幕( ) 屋脊( ) 接榫( ) 穹窿( ) 埋 怨( ) 埋葬( )

2、分辨词义 独特·独到 发掘·发现
独特:独有的、特别的。独到: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发掘: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宫殿庙宇
直言不违
和颜悦色
随声附和
B. 如鸟斯革
回廊抱厦
额枋梁架
宣宾夺主
C. 砖石墁地
繁文缛节
高潮迭起
叠床架屋
D. 招摇装骗
梳妆打扮
世外桃源
桃园结义
作家
梁思成( 1901— 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 年 4 月
20 日生于日本, 1915 年至 1923 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 1924 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 1927 年
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 1927 年、 1928 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 年回国。
4、下列有关建筑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厢:厢房,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
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房两旁的小屋。
替木:联系檩与斗拱的短木枋。
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斜撑或杠杆作用。
额枋:檐柱之间的联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戗兽: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墁:用砖、石等铺的地面。
瓦当:铜瓦的头部,上面多有装饰性的文字、图案。
垂脊:从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正吻:正脊上的鸟兽形装饰构件。
正脊: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学习内容
第二层(


梁思成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向周总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壮的城墙,城门上巍峨高大的城楼,
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以及美丽的街市牌楼 他不遗余力地建议保护北京城墙。他是那么钟情于它
第三层(


们。关于它们,他有那么美妙的构想:城墙上可以绿化,供市民游乐;壮丽宽广的城门楼可以改
造成图书馆;护城河可以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
第四层( 至 )
二、合作探究
然而,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浪漫梦想而已。随之而来的一切现实却非他所愿,北海团城被拆了,
天安门东西两侧三座门被拆了,古城墙被拆了
(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于装饰特征?
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
如今残留也是仅存的一段城墙,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角,而绵延数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墙都
被拆光了。对于深谙其文物价值的梁思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痛苦迷惑的了。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
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
(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思考:当你觉得不合理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时,你能像梁思成那样站出来说话吗?你觉得怎么样
做才是最合适的?
(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一、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脉络,理清线索: 第一层( 至 )
(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三、拓展探究 阅读下一段材料,思考问题
良心与勇气
梁思成( 1901~ 1972),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 者。他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解放后,在教课的同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被邀请参加北京城的建设规划。
教学反思
基础运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习题
A .为满足旅客出行,营造和谐春运,北京站推出了特色售票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对象开设各种购票窗口,为旅客购票提供了方便。
B .由于本市对擅自夸大疗效、 严重欺骗消费者的药品采取了暂停在京销售的强制措施, 使本市去年药品严重违法广告率下降了 5% 。
C .近几年来, 一些地方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订阅报纸杂志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 很难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 .他说《末代皇帝》剧中真实的部分基本都出自于他的作品,不真实的部分则是编剧颠倒黑白, 无中生有,纯属编造了大量情爱故事。
阅读鉴赏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接榫 (sh ǔn) 点缀 (zhu ì) 辍学 (chu ò) 砖石墁地 (m àn) B .穹窿 (qión ɡ) 门槛 (k ǎn) 哺育 (b ǔ) 洗洗涮涮 (shu àn) C .埋怨 (m án) 屋脊 (j í) 帷幕 (w éi) 凤毛麟角 (jiǎo)
D .翘起 (qi ào) 翘首 (qiáo) 抱厦 (xi à) 言简意赅 (ɡāi)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遵循 婉惜 浮雕 琉璃B .遗址 粱架 葱岭 辉煌C .防碍 负重 轮廓 纯粹D .提炼 回廊 隐藏 厢房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没有什么比这幅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 了,在这里,竹摒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 给观赏者留下的唯有人间风骨。
放,放弃、放怀、放达 “放”蕴涵着千般哲理,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 纷乱的思绪回归 ,浮躁的心态回归淡然。
红的、黄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继绽放,惹得人眼里一亮,美丽的花朵 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A .情调 明晰 装饰 B .情韵 明确 装饰
C .情韵 明晰 装点 D.情调 明确 装点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 .浙江省奉化滕头村荣获“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美称,他们一直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孜孜..追求生态文明。
B .我国研制的自吸式无压汽油切割机具有节能效果好、安全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的特点,它的面 . 世.被专家称为火焰切割领域的一场革命。
C .国家游泳队在昆明海埂训练基地集训之初, 不少队员出现了胸闷、头疼等高原反应, 在随队医生的精心调理下,不日..便恢复了正常状态。
D .在时光的长河里,生命是短暂的,唯有石头坚守着不朽,它刻录了地球的演变、世事的沧桑, 书写出一部蕴藏..着 46 亿年奥秘的“万卷书”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10 题。
中国建筑中的塔 (梁思成)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 “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 ”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是为统治阶级
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然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 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 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云霄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 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 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
在佛教未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 。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
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嘿堵坡”
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 。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嘿”字, “堵坡”变成“塔婆” ,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 。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嘿堵坡”而形成的。
.下列对塔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佛塔应该是寺院建筑的一种,是为封建和迷信服务的。B .塔往往是多层建筑,人们在遥远的地方就能看见。
C .塔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只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些发展罢了。
D .中国后来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嘿堵坡”而形成的。7 .下列对原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中国的建筑物中,最主要的是塔。
B .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C .塔的价值,完全表现在封建迷信的宗教信仰上。
D .中国和欧洲的建筑遗产的精华全是些宫殿、庙宇或教堂。8 .下列不属于“塔”的成因的一项是 ( )
A .秦汉的封建主常常幻想成仙、遇仙和长生不老。
B .佛教带来了“嘿堵坡”这一概念和具体形象。
C .由于口语传承中概念和语音的变化,使“嘿堵坡”变成了“塔” 。
D .佛教的信仰和追求,使人们想有一种高耸入云、引人注目、令人产生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建筑。9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应该有很多精品。
B .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C .凡有佛教传入的国家,都一定会有塔这种建筑。
D .由“塔”这个概念的产生可以知道,通过对佛教中一些音译术语的研究,能够发现汉语语音的一些发展演变规律。
10 .佛塔作为寺院建筑的一种,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在现实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楼房与仅存的少数佛塔形成迥然不同的对比,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答案与解析

7 .D 解析: A 项,原文是指 “砖石建筑物” 里面, 并非全部; B 项,“都是” 以偏赅全, 应是“主要是”;C 项,“完全表现”在文中没有依据。
. A 解析:这是古代修建“重楼”的原因。
. C 解析:观点太武断了, “凡有”过于绝对。
10 .在楼房林立的现代城市,对于城市建设的现状,人们喜忧参半。一方面为城市日新月异的新成就、新变化感到振奋和鼓舞,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而遗憾。突
出的问题是千城一面, 建筑雷同, 缺乏个性特色, 而仅有的一些古代建筑 (如佛塔 )由于缺少资金维护,加上久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也千疮百孔了。我们要保护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历史,就必须保
护这些古代建筑,使它不再继续消亡下去。
学案参考答案:
二、
( 1)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 2)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
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 " 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 ;(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
色。
( 3)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 " 文法 " 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 " 中国建筑的 ' 文法 '" ,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
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 " 拘束性 " ,但也有它的 " 灵活性 " ,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
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 4)这也是用 " 语言和文学 " 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
的" 可译性 " ,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 " 同一性质 " ,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习题答案
1 . B 解析: A 项“榫”应读“ s ǔn”; C 项“脊”应读“ jǐ”; D 项“厦”应读“ sh à”。
2 .D 解析: A 项“婉”应为“惋” ; B 项“粱”应为“梁” ;C 项“防”应为“妨” 。
3 .C 解析:情调: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情韵:情调韵味。明晰:清楚,不模糊。明确: 清晰明白,确定不移。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装点:装饰点缀。
4 .C 解析: C 项,“不日”要不了几天,几天之内,限用于“未来” 。国家游泳队员“恢复了正 常状态”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故用“不日”不合语境。 A 项,“孜孜”为勤勉的意思。 B 项,“面世”指作品、产品与世人见面;问世。 D 项,“蕴藏”指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5 .C 解析: A 项成分残缺, “出行”后应加“的需要” ,“春运”后应加“的氛围” 。B 项缺主语,可去掉“使” 。D 项句式杂糅,应将“了大量情爱故事”删掉,或删去“纯属” 。
6 .C 解析:文章第二段末“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产生而且发展”表明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并非中国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