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介绍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作者名片
姓名:
国籍:
职业
:
工作经历:
代表作品:
埃德加.斯诺
美国
驻华记者、通讯员
大学讲师
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
背
景
介
绍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改名为《西行漫记》?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全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本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帮助下,经过修改,讲述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并重印发行多次。
阅读指导
两个层面
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
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
年6
月至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斯诺作为一个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众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真实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内容概览
名著介绍
一是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
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
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
就使红军没有回放的余地。
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
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
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
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长征起因
长征的起因长征起因
简要叙述红军长征的经过。
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1.
飞夺泸定桥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
年5
月。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
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
千米,终于在5
月29
日上午6
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红四团二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
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长征长征重大事件重大事件简介
2.遵义会议
1935
年1月15
日至17
日,在贵州遵义,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
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3.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抒写了“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1.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2.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精神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作品影响意义
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
围追堵截中。
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长征困难
⑴四渡赤水
⑵巧渡金沙江
⑶强渡大渡河
⑷飞夺泸定桥
⑸爬雪山
⑹过草地
长征重大事件
长征粉碎了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
的企图。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
百炼保存下来的党的精华。在长征途中,党宣传
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长征历史价值
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
长征精神
①
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
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
精神;
③
坚持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
紧紧依靠人
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军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弘扬精神
毛泽东: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佳。丝不苟,果决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共产党领导。
人物形象及相关事例
毛泽东:
①与父亲的矛盾对抗。②剪辫子参军。③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④他的财物只是卷铺
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⑤谈及已死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⑥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土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样地步行。⑦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⑧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可以看出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
第四: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对他恨之入骨的人;
第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周恩来: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
《造反者》: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③揽着红小鬼胳膊在乡间散步。
简述一下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
答: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从小就
表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但他在民族觉醒的时
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到了别的
地方去了。第一次革命以后,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
运动中去。他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
1919
年学生运动中,他作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后来他去了法国,回国后与孙中山会和,准备发动国民革命。
并与
26
岁被任命为著名黄埔军校的秘书。1925.1926.1927
年进行了
北伐,1927
年以后蒋介石发动了他自己的右派政变,开始杀
害激进分子,周恩来被列入头号黑名单。几经周折,1931
年
后他终于“闯破封锁”,加入红色队伍。
贺龙:
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急躁而又谦虚。
《贺龙二三事》:
①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②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取意见。④行军神出鬼没。
彭德怀:
他是个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勇士,也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人物形象及相关事例
彭德怀:
他是个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善于驰骋,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勇士,也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人物形象及相关事例
彭德怀:
①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将租母的鸦片烟踢掉。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四粮的大地主。③从事课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④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⑤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很一般,与部下一样。⑥将国民党的悬费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⑦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⑧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
,将棉衣披给小号手。
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
答:①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赏的。
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朱德:
沉默谦虚,爱惜部下,深受爱戴,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党爱民,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他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朱德:
①定出自习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②积极主动戒脱鸦片烟瘾。③坚持寻找并加人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④在柏林参加共产党卫生院五卅运动被捕。⑤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⑥指挥全军打过大大小小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过敌五次围剿。⑦与战土讲话往往脱下帽子,与部下同甘共苦。
人物形象及相关事例
徐海东:
大胆无畏,英勇善战,强烈反抗精神,善良真诚,阶级意识很强。
《红色窗工徐海东》:①在学堂回击高家子弟的欺压,参加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②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笑称自己是“
苦力”③组织湖北第一支“
工农军队”。④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⑤他是国民党重金悬赏的中共军事领导人。
①斯诺对新闻采取公正、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一个人
学习。斯诺精神的核心就是“用事实说话”,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也是美国人民的骄傲。
②我们要学习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英勇爱国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发扬革命传统精神,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启示
讨论与思考
.当代青少年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
(三)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荣辱观。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
)国记者
(
)。《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
(
)
美
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
巩固练习
2.?《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B
3.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8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
A、52周年
B、62周年
C、72周年
D、82周年
D
4.《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B
5.书中描述了哪些红军领导人?(列举四人)
答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闻天、彭德怀、贺
龙、徐向前、徐海东等。
6.《红星照耀中国》共(
)篇,请将篇目说出来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12
7.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1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什么?
红小鬼
2、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红军们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他们就是勇者。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勇气的力量,我觉得我们从小就要树立志气与目标,碰到困难,要勇于迎难而上,做一个生活的勇者。
8、我一边和_(人名)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
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
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
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
孩子气,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
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
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广物。他讲英语有点
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
这使我感到惊讶。
(1)这段文字选自《————————》又名
《————》,语段横线处是————(人名)
(2)请列举出文中人物的主要事件(至少两个)
—————————————————————
—————————————————————
—————————————————————
—————————————————————
红星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
周恩来
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组织领导南昌起义;
同毛泽东、朱德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等。
9、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
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
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
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
边。”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
是谁发动的?
(3
分)
1936年
张学良、杨虎城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
(2
分)
(3)“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
有何历史意义?
(2
分)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或“联共抗日”
“抗日”“救亡”“救国”“爱国”等
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简述西安事变的过程
答:过程: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于
1936
年
12
月
12
日,发动"兵谏",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
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图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