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导入新课
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导入新课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
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
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素养)
学习目标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写作背景
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
)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资料链接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资料链接
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新闻评论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资料链接
【国殇(shānɡ)】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huán)】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篡(cuàn)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呓(yì)语】梦话。
【振聋发聩(kuì)】比喻唤屋糊涂麻本的人。聩,聋。
【遁(din)形】隐藏形体。
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第2—4段)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部分(第5、6段)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整体感知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1.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研读课文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研读课文
1.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2.考查形式
①选文××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②××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3.答题技巧
①根据插叙的特征判断记叙顺序;
②明确补充说明的对象;
③答题格式:补充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武功秘笈
知识点——插叙
3.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研读课文
1.什么是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2.考查形式
①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答题技巧
①把握论证方法的特征及作用;
②辨析相关句子,判断论证方法及证明的观点;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论证方法,通过……(论据),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武功秘笈
知识点——论证方法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4.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研读课文
5.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研读课文
6.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研读课文
7.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研读课文
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合作探究
1.考查形式
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2.答题技巧
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引出……论题;接着,使用了……论证方法/从……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
②首先列举……事例,然后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证明了……论点。
武功秘笈
知识点——厘清论证过程
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了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合作探究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品析语言
3.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4.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品析语言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
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
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砥砺前行
12.13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
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
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素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
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2.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
)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3.“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4.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新闻评论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自主学习
1.字词积累
2.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第2—4段)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部分(第5、6段)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研读课文
1.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学法指导】插叙
1.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2.考查形式
①选文××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②××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3.答题技巧
①根据插叙的特征判断记叙顺序;
②明确补充说明的对象;
③答题格式:补充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3.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学法指导】论证方法
1.什么是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2.考查形式
①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答题技巧
①把握论证方法的特征及作用;
②辨析相关句子,判断论证方法及证明的观点;
③答题格式:运用了……论证方法,通过……(论据),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5.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6.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7.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合作探究
1.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学法指导】论证过程
1.考查形式
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2.答题技巧
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引出……论题;接着,使用了……论证方法/从……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
②首先列举……事例,然后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证明了……论点。
2.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了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品析语言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3.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4.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七、课堂小结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