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生物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生物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8-08 18:3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调查结果
成员
上午
6h
上午
9h
中午12h
下午
3h
傍晚
6h
晚上
9h
母亲
37.0℃
37.2℃
37.3℃
37.4℃
37.2℃
37.1℃
父亲
36.8℃
37.0℃
37.1℃
37.3℃
37.1℃
36.9℃
自己
(成年)
37.1℃
37.3℃
37.4℃
37.5℃
37.3℃
37.1℃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一般清晨2~4时最低,14~20时最高)
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
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结论:
温度:正常人平均体温37℃

渗透压: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kPa;
pH:
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
血糖:正常人血糖浓度为80-120mg/dL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
内环境的
理化性质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
境之间、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
换,会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稳定?
1.稳态的事实
2.
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稳态的特点:
(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
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pH值、渗透压、温度等
多个方面的相对稳定。
4.影响因素:
外界环境因素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都会使内环
境不断发生变化。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内环境的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直接相关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呼吸
系统
细胞
食物
(营养成分)
氧气
CO2和H2O
体外
体外
体内
消化
系统
泌尿
系统
皮肤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内环境
呼吸
系统
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过程
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稳态主要依赖_______________的调节。
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稳态依赖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之后,人们发现,
_______________能清除异物、病菌等影响稳态的因素。
目前,普遍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
神经
体液调节
免疫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糖尿病可能导致血糖浓度过高。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有: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酸碱中毒等。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可能会肌肉抽搐会影响骨发育,出现佝偻病等;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结论: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

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细胞代谢紊乱甚至导致疾病发生
_______________出现障碍(内因)
_______变化过于剧烈(外因)
外界环境
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
一定限度的
(4)正常渗透压:
维持细胞形态与功能
(3)适宜体温和pH:
适宜酶发挥作用
(2)正常血糖含量和含氧量:
机体的能量保障
(1)细胞代谢包括众多反应,完成这些反应
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
内环境稳态失调必将引起代谢紊乱。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小结
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
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
主要调节机制。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是为什么呢?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实验原理:
乳酸+NaHCO3
乳酸钠+H2CO3
缓冲物质: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剧烈运动时:
H2O+CO2
由肺将CO2排出
Na2CO3
+
H2CO3
2NaHCO3
碳酸钠进入血液:
由肾脏排出
解决碱性物质
解决酸性物质
弱酸/相应强碱盐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
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5倍的水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
试剂
pH=7的磷酸缓冲液,质量浓度为0.1
mol/L的HCl(盛于滴瓶中)、质量浓度为0.1
mol/L的NaOH(盛于滴瓶中)、自来水
材料用具
50
mL烧杯1个、50
mL量筒1个、4副防护手套、彩色铅笔、pH计或万用pH试纸、镊子1把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方法步骤:
加入0.1mol/LHCl
加入0.1mol/L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缓冲液
生物材料1
生物材料2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方法步骤:
2.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3.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作记录。
5.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再如步骤4,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NaOH,测定并记录pH。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方法步骤: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分析:
材料
图示
结果
自来水
滴加盐酸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分析:
材料
图示
结果
缓冲液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分析:
材料
图示
结果
生物材料
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结论:
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练习
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
A
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
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
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下列各因素中,不直接影响稳态的是:(
)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
4、下列各项中是血液中一对缓冲物质的是:(
)
A.H2CO3/NaHCO3
B.NaHCO3/Na2CO3
C.HCl/NaOH
D.HNO3/NaNO3
D
B
A
5.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量大增而pH基本
不变,对此现象的不正确解释是(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成的CO2可经呼吸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D
6.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
A
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
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
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
适当撤减衣被
7.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运行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A
D
8.下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
的是
(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
体温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
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
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一样,其
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B
9.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
中,错误的是(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
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
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一种实验材料
C.从加入盐酸或NaOH后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
更像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
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D
10.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
,B液为
,C液为

三者共同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内环境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
是_


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
的浓度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
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
升高,导致
病的发生。
糖尿
胰岛素
葡萄糖
11.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
交换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A
B
C
细胞
循环系统
养料
废物
O2
CO2
D
E
F
1.虚线框内的部分总称为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__,
B代表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
2.图中D代表________系统,E代表________系统,
F主要指
________系统。
3.正常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       。
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消化
呼吸
泌尿
内环境的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