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任务三 新闻写作从新闻角度读新闻——新闻要素及结构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任务三 新闻写作从新闻角度读新闻——新闻要素及结构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0 15:4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它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新闻
新闻是庶民的教授。
从新闻角度读新闻
——新闻要素及结构
《消息两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
+
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成为新闻“六要素”。
新闻要素
朗读课文,勾画出这两则消息中的五要素。
4月20日午夜到4月21日;
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事:三路大军横渡长江,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活动一:新闻观察室
比较阅读《消息二则》中的两篇文章,找出他们在文章结构的共同点。
(省编作业本p3活动一)
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
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可有可无。
结构
标题:主题、引题、副题。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
电头:发电稿的单位、时间和地点。
思考:
如果你要把这两则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如果要比较完整的告知,你会怎么说?
如果要具体的告知你会怎么说?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关系: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要尽可能重点突出。导语是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消息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内容更为具体、详尽、丰富。
(结合省编作业本p4
活动二)
芜湖-江阴
35万大军的大部分
21日
21日下午五时
35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速读主体部分,完成表格
部队
渡江区域
开始时间
(预计)完成渡江时间
已渡江人数
东路军
21日下午五时
23日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3日
部队
渡江区域
开始时间
(预计)完成渡江时间
已渡江人数
东路军
21日下午五时
23日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3日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顺序衔接起来,“二十日夜起”和“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之事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回顾
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
+
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
新闻结构
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默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把握消息的要素。
1901年12月10日;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根据消息文体特点,结合旁批,理清结构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二段。
???
结语:第三段
背景:第四段。
理解“倒金字塔式”新闻结构。(书本P15)
——所谓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一段写一个事实。只陈述事实,不发议论,符合新闻“快”的特点。
精读文本?分析结构
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是分离的。
学生活动
完成省编作业本p3活动一图1-1,学生上台展示。
倒金字塔结构
列举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的相关情况
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
介绍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
介绍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
从新闻角度读新闻
——新闻语言准确性及主观倾向
《消息两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学生活动:感知新闻语言准确性
(结合省编作业本p4
活动二)
结合作业本片段二,就语言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芜湖-江阴
35万大军的大部分
21日
21日下午五时
35万大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部队
渡江区域
开始时间
(预计)完成渡江时间
已渡江人数
东路军
21日下午五时
23日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3日
部队
渡江区域
开始时间
(预计)完成渡江时间
已渡江人数
东路军
21日下午五时
23日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3日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
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
对“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的评价是“颇有建树”,语言严谨。
一一列举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认识和了解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新闻:
准确性
及时性
托马斯·杰斐逊:
“报纸上唯一可信的就是广告。”
学生活动:
虽然消息讲求客观准确,但也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和思考。阅读《消息二则》,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了解渡江战役的丰硕成果,激发更大的战斗热情
渐渐清楚时局的变化,改变原先摇摆不定的立场
战斗信念受到极大打击,军心涣散
鼓舞前方士气,进一步摧毁敌人的信心,向全国人民宣告战争的大势所趋。
读者对象
达成效果
作者的目的、意图
人民解放军战士
持中立态度的民众
国民党政府及军队
小小播音员
说说《消息二则》这两篇新闻的朗读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你可以尝试朗读一下么?
总结:

报道新闻事件整体
比较短
以记叙、说明为主
消息
时效性
报道对象
篇幅
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