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课题: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第1课时)
流感病毒
1、感冒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吗?
2、人体能靠分泌激素而直接杀灭感冒病毒吗?
3、人体又能借助神经系统靠反射对感冒病毒作出反应吗?
第2章
第4节免疫调节
第1课时
狭义上:人体对病原体(病菌、病毒)
和有害物质的抵抗力.
广义上:机体依靠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并排除“非己”,以维持机体稳态平衡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一、免疫的概念
Thymus
Bone
marrow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扁桃体、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
(发挥免疫
作用的细胞)
T细胞
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免疫系统的组成
生
成
产
生
人体是怎样通过免疫系统来有效地抵抗病原体?
请看下段视频
①、机体存在几道防线?
②、每道防线中参与进来的细胞或物质有哪些?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第二道防线:
溶菌酶使细菌裂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特点:先天遗传的,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具有防御作用.
非特异性免
疫
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特异性免疫
特点:人出生后才产生的,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防御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无效,具有专一性.
主要由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起作用.
这个男孩叫大卫.刚出生就患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表现为先天性的B细胞和T细胞缺损,免疫功能极其低下,这样的孩子一般出生后一年就会因各种感染而死亡,但大卫却活了12年,原因是医生将他安置在一个特制的无菌隔离室中,连食物也需要严格消毒。遗憾的是,在他12岁那年因为骨髓移植失败而死亡.
艾滋病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蓝色)攻击T细胞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是特异性地作用于某些T淋巴细胞,HIV病毒通过自我复制后,随血液流动,几乎侵染整个免疫系统.
津巴布韦一名6岁的艾滋病患儿
HIV感染者经潜伏期后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由特殊病原体引发的严重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之间的关系
艾滋病患者并非死于艾滋病而是由于缺乏免疫力死于其它并发症(病菌感染或癌症).
讨论:
1、HIV浓度升高、人体免疫能力丧失和艾滋病的直接死因有什么关系?
3、艾滋病患者如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几年?
约9年
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
2、T细胞在人体内可能发挥什么功能?
其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是怎样起作用的呢?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抗体
营地
第三道防线与病原体战斗的场面
识别“自己”
排除“非己”
“作战对象”
定义: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原
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己”?
特点
异物性:一般指进入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自身衰老、受损或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
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大分子性:构成抗原的物质通常是相对分子大于10000的大分子物质.
免疫系统如何排除“非己”?
“作战部队”
众多淋巴细胞
“作战武器”
抗体
定义: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
抗原
进入人体
被体液中相应的
消灭
被相应的
淋巴细胞消灭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抗原
抗体
体液免疫是如何
进行的呢?
自学与讨论:
2、特异性“武器”——抗体是哪一种细胞产生的?
3、体液免疫中,抗原刺激抗体产生有几条途径?
1、参与体液免疫的“作战部队”——免疫细胞有哪些?
体液免疫示意图
淋巴因子
识图填词大比拼
将下列动词标在合适的箭头处
H抗体与抗原结合
A被摄取、处理
B暴露抗原并传递
C传递抗原
E直接刺激
F增殖、分化
I再次刺激
J迅速增殖、分化
G产生
D产生淋巴因子
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
记忆细胞
T细胞
B细胞
吞噬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细菌)
抗原—抗体结合
淋巴因子
A被摄取、处理
B暴露抗原并传递
C传递抗原
E直接刺激
F增殖、分化
G产生
H抗体与抗原结合
J迅速增殖、分化
I再次刺激
抗体数量
初次抗原刺激
时间
记忆细胞的特点:
寿命长,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
相同抗原再刺激
二次免疫
初次免疫
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既快又多.
深化与拓展:
(1).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
(2).二次免疫反应特点: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化出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比初次反应快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让思绪飞起来!!!
????
1、
产生浆细胞的途径有哪些?
2、浆细胞有哪些来源?
(1)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而形成
;
(2)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形成.
(1)抗原经T细胞刺激B细胞产生;
(2)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
(3)抗原刺激记忆细胞产生.
1、某大学教授,担心他儿子患病,十分注重小孩的个人卫生,小孩用的餐具,玩具,衣裤通通都是高压灭菌处理,然而上学时,他儿子却比其他同学更容易患病。
此小孩的
能力与其他同学都
差不多,而
能力比较弱。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如果太爱干净,使我们无法经常接受抗原的刺激,因而体内的抗体种类和数量都相对较少,抵抗力也就较弱.
2、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Ⅰ、细胞Ⅱ和细胞Ⅲ均能识别抗原.
B.
图中细胞Ⅰ、细胞Ⅱ、细胞Ⅲ代表的分别是B细胞、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
图中的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
D
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组织细胞(靶细胞)
抗原入侵宿主细胞了!
怎样消灭细胞内的病原体呢?
预习第2课时
同学们
再见!
骨髓
胸腺
脾
淋巴结
扁桃体
人体的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的分化
=浆细胞(共47张PPT)
第四节
免疫调节
——第1课时
三、教学方法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地位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四节.是继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后的第三种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主要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和免疫学的应用。本节内容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防卫功能中的体液免疫,第二节课学习细胞免疫、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和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地位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2)、了解爱滋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掌握体液免疫免疫过程中各免疫细胞的作用和相互联系。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表达体液免疫过程的概念图。
2)、能将所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
3)、能利用现代网络和其他媒体搜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知识,将课本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和道德目标:
1)、使学生懂得洁身自爱、珍惜生命、追求健康
2)、培养学生关心爱护他人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免疫细胞的起源。
2、体液免疫的过程和各免疫细胞的作用.
教学难点
本节在知识层面上专业术语多,容易混淆,难记忆;在理解层面上生理过程复杂,难掌握;在应用层面上本节知识和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前面的知识甚至选修三都有密切的联系
1、体液免疫的过程及各淋巴细胞的作用与相互联系。
2、让学生构建免疫调节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我校是一所市重点中学,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接收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差。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故在教学中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二、学情分析
激趣导入培养兴趣
落实环节提高效率
易错清理强化重点
分段整合突破难点
前后联系培养能力
总结练习促进提高
三、教学方法
3、易错清理
4、分段整合
5、综合提升
1、激趣导入
2、落实环节
6、总结归纳
7、练习巩固
四、教学过程
《渔家傲·越女采莲江北岸》宋?:?晏殊
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人貌与花相斗艳。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一把藕丝牵不断。红日晚。回头欲去心撩乱。
1、学生探讨
1)、越女在莲池中采莲,长时间与池水中的病原体微生物接触,神经系统能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人能靠反射对病菌和病毒做出反应吗?
2)、人体能靠激素来直接杀灭病原体吗?
3)、病原体入侵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吗?
2、学生得出结论
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完成的。板书课题:免疫调节.
1、激趣导入
泰国寺院艾滋病晚期患者
艾滋病晚期肿瘤患者
因毒品注射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
濒临死亡的艾滋病患者
彭丽媛看望并怀抱艾滋病患儿
资料分析:
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下图表示HIV感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
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
HIV侵入后HIV和T细胞浓度变化
1、T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2、HIV浓度升高、人体免疫能力丧失和艾滋病的直接死因有什么关系?T细胞在人体内可能发挥什么功能?
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学生探讨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交往,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是共建,是在教师执导下的一种游戏活动。只有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课堂上采取查、答、写、画、论五个方面来落实学生的学习。
2、落实环节
查:课前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如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对待艾滋病人的政策和社会活动等,使学生对艾滋病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答:新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教学上来。为了做好课堂导演这一角色,我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提问和课堂练习,并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这样既让丑小鸭得到了食物,也没让大胃王饿着,从而使全体学生在一堂课下来后都有所得。
写
1、
填写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表格。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先天就有
后天接触病原体后获得
特点
针对所有抗原,无特异性
具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分泌物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分泌淋巴因子,识别、呈递抗原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记忆细胞
B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2、填写体液免疫中各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抗原
吞噬细胞
(识别和处理)
T细胞(识别)
B细胞
(识别)
淋巴因子
呈递抗原
少数直接刺激
增殖和分化
浆细胞
记忆细胞
合成和
分泌
抗体
抗原
+
特异性免疫反应
增殖和分化
二次免疫
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吞噬细胞
由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免疫系统的组成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
周围免疫器官:脾、淋巴结、扁桃体
3、易错点清理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
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白细胞消灭病原体
(皮肤和黏膜
组成)
(体液杀菌物质和和吞噬细胞组成)
特点: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1.人体的三道防线
一般具有异物性
抗原的概念:
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
特异性
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
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物质
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原和抗体
大分子性
1、免疫活性物质都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吗?
2、唾液和胃液的杀菌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
第几道防线。(联系内环境中体液的定义
做出判断)
3、抗源都是外来物质吗?
答问改错
1)第一阶段
抗原
吞噬细胞
(识别和处理)
T细胞
B细胞
(识别)
淋巴因子
呈递抗原
使抗原隐藏的抗原
决定簇暴露
少数直接刺激
4、分段整合
记忆细胞
2)第二阶段
B细胞
增殖和分化
受抗原刺激
浆细胞
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多数
少数
3)第三阶段
+
抗原
浆细胞
合成和分泌
抗体
特异性免疫反应
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其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抗体与抗原结合,使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抗原
吞噬细胞
(识别和处理)
T细胞(识别)
B细胞
(识别)
淋巴因子
呈递抗原
少数直接刺激
增殖和分化
浆细胞
记忆细胞
合成和
分泌
抗体
抗原
+
特异性免疫反应
增殖和分化
二次免疫
过程整合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现代教学,都强调对知识的
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我课前设计了相
应的提问和习题,促使学生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和各
免疫细胞的作用,并将本节知识与前面知识联系起来。
5、前后联系
(浆细胞)
1、淋巴细胞起源于哪种器官?
2、由何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3、在什么器官完成分化?分化的结果是?
4、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各种免疫细胞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抗体的概念:
抗体的化学本质: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球蛋白(蛋白质)
抗体的性质:
特异性
抗体立体模式图
抗体的形成:
抗原刺激
B细胞
浆细胞
合成分泌
抗体
抗体的分布:
1)血清(主要)
2)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
抗体是如何形成的,分布在哪?
学生探讨:
1、体液免疫过程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
、
和
,
其中具有特异性
的是
、
和
。
2、上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有
、
和
。既能参
与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3
、与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有关的细胞器有
、
、
和
,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与细胞膜上的
有关
,体现了
细胞膜具有
功能
。
人体三
道防线
二、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物质基础
特点
物质基础
特点
免疫系统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三、体液免疫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
是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
周围免疫器官:脾、淋巴结、扁桃体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吞噬细胞
: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6、总结归纳
1.下列现象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唾液的杀菌作用
B.接种百白破疫苗
C.白细胞吞噬病菌
D.皮肤的屏障作用
课堂练习
7、练习巩固
B
2.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
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D
3.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体内存留时间有长有短
B.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能破坏和排斥所有病原体
D.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
4.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肝脏
B.脾脏
C.胸腺
D.淋巴结
C
A
5.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在三道防线中都能发挥作用
B.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前两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
D.第二道防线的杀菌物质是指抗体
C
5.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在三道防线中都能发挥作用
B.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前两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
D.第二道防线的杀菌物质是指抗体
C
6.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只能由(
)分泌,其合成抗
体的场所是(
)
,加工的场所是(
),所需能
量由(
)提供。
1、熟练掌握体液免疫的过程,并画出概念图。
2、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
素的
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
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
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
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课后练习
3、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
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4、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
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
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
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5、填空?⑴人体肝细胞可产生一种分泌蛋
白
(称为蛋白A),运出细胞后进入血液。已
知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体参与了蛋白
A的合成或运输,则这些细胞器在蛋白A合
成和运输过程中行使功能的顺序是
、
_______、_______。人体的胰岛细胞中
________(含有、不含有)蛋白A基因。
6、体液免疫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
、
和
,其中具有特异性的是
、
和
。免疫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与细胞膜上的
有关
,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功能
。
7、体液免疫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有
、
和
。既能参与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谢谢各位专家指导《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对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学习,特别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习本章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认识。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
2、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
3、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并说出两者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创设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流程图,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并认识到科学发展与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并说出两者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并说出两者的关系。
五、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资料搜集法、成果展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等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提问:人体只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能清除入侵人体的细菌和病毒吗?
2.播放一段泡泡男孩——大卫?菲利浦?威特的故事视频
3.思考:男孩必须生活在塑料泡泡中的原因是什么?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PPT课件展示:
(1)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
(2)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
(3)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
(4)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观淋巴结肿大。这是为什么呢?
2、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3、学生阅读课本之后回答免疫系统的组成
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病原体,吸入的气体中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得病,这是为什么?人被HIV感染后,也并不得病,一般有几年时间的潜伏期,这是什么原因?
通过这些问题引入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的学习。
(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人体的三道防线
1.演示课件,人体的三道防线
(1)通过上述资料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2)人体的有几道防线?它们分别是什么?
(3)演示课件,让学生能够形象的了解人体的防线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及特点。
教师归纳:
组成
类型
第一道
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教师引导过渡: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身体的第三道防线又是怎么来对付病原体保护机体的呢?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我们先来学习体液免疫。
板书:1.体液免疫
教师:先请学生阅读教材P37关于体液免疫的内容和图2-16,课件展示阅读提纲:
(1)什么是抗原?
(2)抗体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教师:讲解抗体的特点,用“5月11日上午,长沙市世界之窗园林工作人员何楚恒在给草地拔草时被毒蛇咬伤”的事例,说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用母乳喂养的孩子不易生病说明抗体的分布
教师:根据教材“图2-15体液免疫示意图”,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指导学生在示意图的箭头上标注过程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
教师:幻灯片演示二次应答图片,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机体的反应速度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时候更迅速、高效?
教师: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从而进入细胞免疫的教学。
教师: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从而进入细胞免疫的教学。
板书:2.细胞免疫
教师:下面我们来观看细胞免疫过程的动态演示,观看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分析,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同点。
演示多媒体CAI:动态演示细胞免疫的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同点。
教师提示:
(1)吞噬细胞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2)效应T细胞有没有接触抗原?
(3)你能说出记忆细胞的作用吗?
(4)细胞免疫的结果是什么?最后抗原是如何消灭的?
教师:根据教材“图2-16
细胞免疫示意图”,对细胞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指导学生把相应过程补充完整。
教师:请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细胞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
教师强调:通过细胞免疫,使侵入细胞内的抗原失去藏身之处,暴露在体液中,然后抗原还是与抗体结合成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由此可见,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相互协助,共同抵抗侵入机体的病原体。
(五)随堂练习
七、板书设计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组成
类型
第一道
皮肤、黏膜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八、教学反思
免疫调节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纯粹的教师讲授,学生很难理解。教师通过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处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一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让一些过程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不足之处,一些重点识记的基本概念没有指导学生在课本划下来,并强调要记忆,这方面需要在以后教学中多加注意,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注重基础内容识记。(共21张PPT)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免疫学的应用——疫苗
瘟疫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又称黑死病,1348~1351年在欧洲迅速蔓延,患者3~5天内即死,3年内丧生人数达6200万,欧洲人口减少近1/4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感染患者通常在3到5天内就会死亡,患者若痊愈,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现已被彻底消灭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各种致病菌乘虚而入,最终因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等途径传播
洁身自好
拒绝毒品
远离艾滋
如何预防流感
疫苗的名称
对应预防的疾病
问题1:疫苗是怎样制成的?
问题4:疫苗能预防所有疾病吗?
问题2:疫苗能预防疾病的原理是什么?
观看视频
回答问题
视频:疫苗是什么?
问题3:疫苗需满足什么条件?
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的自动免疫制剂。
2.疫苗在免疫中相当于抗原,接种疫苗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迅速清除抗原。
3.疫苗即保留了病原菌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又不会引起人体患病。
4.疫苗主要用来预防传染病,对遗传病等疾病没有预防效果。
分组合作
讨论分析
题目:
假如爆发出了一种传染病,需要尽快研制出相应的疫苗,该如何研制?前后四人为一组,根据我们目前所学知识,分组讨论
将讨论的结果写在课堂记录单上
展
示
视频:新闻:疫苗不能打
视频:新闻:假疫苗案
视频:新闻:疫苗致死
视频:新闻:疫苗失效
视频:反对疫苗的后果
疫苗能不能打?
辩论
科学素养培养
2.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1.对观察到的现象或听到的传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如何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认知提升
写在课堂记录单上
学会自我思考
做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
作业
利用网络查资料,更深入的了解疫苗的历史、发展以及如何制备免疫调节教案
教学课题:免疫调节
高考考点:考点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II)
考点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I)
教学内容:1、免疫和免疫系统
2、特异性免疫
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
教学重点:特异性免疫
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
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目录:
1、免疫和免疫系统
(1)免疫的概念(2)免疫的类型(3)免疫系统:①物质基础(内容)②功能
2、特异性免疫
(1)物质基础:免疫系统(2)类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过程
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
(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反应的两重性: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
(2)免疫学应用
二、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免疫和免疫系统
1、免疫的概念:
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出“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区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所有病原体起一定的防疫作用
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基础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两者都与遗传有关)
注意: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唾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等
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包括主要是淋巴细胞,抗体,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
3、免疫系统:(免疫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免疫的物质基础)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①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骨髓: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可发育成T细胞,在骨髓中可发育成B细胞。
胸腺:能产生胸腺素(是一种多肽),能诱导造血干细胞转变为T细胞,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功能甚微;能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
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含大量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②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能认识、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但其认识作用不具有特异性;能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具有非特异性识别功能)
淋巴细胞:
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能识别、传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核记忆细胞;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能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
效应T细胞(专一性):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并分泌淋巴因子;能参与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也起一定的作用)。
浆细胞(专一性):来源于B细胞或记忆细胞;能分泌抗体(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
记忆细胞(专一性):来源于T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只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但不能将抗原消灭。
例1、以下能识别抗原的一组细胞是(A
)
①吞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⑤浆细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
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位于体液和外分泌液中)
a、抗体:
(a)、概念: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注意:来源:浆细胞
作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
本质:球蛋白
特性:专一性
(b)、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注意: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正常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的比较: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正常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分布
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和某些血细胞表面
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
反应时机
二次反应
一次就反应
反应结果
让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过敏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化学本质
都是球蛋白
(c)、功能:
抗体的功能主要是与抗原(包括某些蛋白质和抗原性细胞等)特异性结合,使抗原失活或不能扩散。(但抗体也具有抗原性和可能对机体造成病理性损害的作用)
注意:抗原:(比较抗原、病原体、异物)
I、抗原的概念:凡是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抗原性能: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II、抗原的特性:
异物性:指非本身物质和本身衰老、不正常的物质
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活性物质
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特定的化学基团如糖蛋白、病毒外壳),某些非生物无抗原决定簇,所以不能成其为抗原。(抗原与抗体两个词同时存在)
b、淋巴因子:
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如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等,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起一定的作用,能整体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能促进T、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等;临床上常作为抗病毒的药物,本身没有杀灭病毒的作用,是通过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来抗病毒。
c、溶菌酶:
是一种专门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水解酶,能溶解细菌细胞壁中的粘多糖,具有杀菌、消炎作用等。
例6、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C?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
①防卫功能
②监控和清除功能(必修3P38)
知识点2:特异性免疫
1、物质基础:免疫系统
类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1)体液免疫:(感应、反应和效应阶段)(必修3P37→图2-15)
少数直接刺激
产生
浆细胞
抗体
侵入
(认识)
呈递
(识别)呈递
(识别)增殖分化
+抗原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
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再次入侵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最后经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例7、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B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2)细胞免疫:(感应、反应和效应阶段)(必修3P37→图2-16)
淋巴因子(也可参与体液免疫)
产生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刺激
(认识)
呈递
(识别)
增殖分化
效应T细胞
激活体内溶酶体酶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快速增殖
活性,使靶细胞裂
记忆细胞
解而死亡
快速增殖分化
再次入侵
记忆细胞
▲1:记忆细胞:可由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其寿命有长有短,总体上比相应的抗体寿命长,具有记忆、识别、快速增殖分化的特性。
▲2:二次免疫: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引起机体中的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特点:反应更快、更强,持续时间更长。
例8、先后将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下图所示,该曲线表明(C
)
A.小鼠对抗原A较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反应比初次更强烈、更迅速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二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配合。
①对于外毒素(主要是一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扩散,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由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由体液免疫中抗体与之结合而沉淀。
③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将大部分丧失。
知识点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
1、免疫异常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高,识别范围扩大,属于体液免疫反应)
①概念:(必修3P38)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过敏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宠物的皮屑、羽毛、棉絮等。(必修3P38)
★:过敏原和抗原:
a、过敏原具有免疫原性和个体差异,不具有反应原性;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且不具有个体差异。
b、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物质,过敏原不一定是大分子物质;抗原一次就反应,过敏原二次后才会反应。
②特点:a、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的严重损伤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③机理:
刺激
产生
吸附在
过敏原
机体
抗体
某些细胞表面
导致
过敏原再次入侵
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
释放组织胺
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
全身性过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
消化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鼻炎、
(食物过敏性胃炎)
(荨麻疹、湿疹、
支气管哮喘)
血管性水肿)
例10、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过敏反应一般会严重损伤组织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例11、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2)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高,自我稳定功能异常;必修3P38)
①概念: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物质进行攻击而引起,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②机理: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③举例: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3)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过低,防疫、免疫监视功能异常)
①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②机理:免疫功能先天不足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
③举例: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必修3P36→资料分析;必修3P41→科学、技术、社会)
例12、艾滋病是HIV感染所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疾病,有关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C?)
A.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
B.艾滋病人群患恶性肿瘤的比率与健康人相比没有差异
C.HIV在繁殖过程中,利用其RNA和宿主的翻译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蛋白质
D.HIV主要感染人体B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对其它病原微生物入侵的抵抗力下降
2、免疫学应用:
(1)免疫预防:指通过预防接种,把疫苗(或免疫血清)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注意:①计划免疫(预防接种):a、主动免疫:接种疫苗(包括杀死或减毒的细胞或物质)b、被动免疫:注射免疫血清(内含特定抗体)或淋巴细胞或免疫活性物质。
②疫苗(基因疫苗):指已灭活的抗原或抗原的一部分,具有免疫原性但一般不具有反应原性。
③通过预防接种(计划免疫),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2)免疫治疗:(药物治疗)
对病体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或免疫细胞等,调整人的免疫力,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检测体内抗原:(必修3P39→第二段)
(4)器官移植:(必修3P39→第三段和P40→第一段)
例(2013全国卷理综卷大纲版第3题)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D)
A.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Ks5u
B.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PAGE
1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能力目标
1.进行图表解读。
2.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3.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
?
?
?
?
学习任务分析
?
?
?
?
?
?
?
?
?
?
?
?
?
?
?
?
?
1.知识内容分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4)免疫学的应用
2.能力内容分析
(1)进行图、表解读、观察(图2—14、2—15、2—16)。
(2)比较两种免疫方式。
(3)据图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分析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免疫学的应用;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3)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4.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
(1)学生的高中学习基础:
必修1,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资料分析“实例4,艾滋病病因”。
必修1,第6章第2节细胞的分化,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血细胞。
必修1,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3页图2—7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抗体的免疫功能。
(2)学生的初中学习基础:
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和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
目标参照试题
?
?
教材40页练习题
教材43页中有关免疫习题
(注意练习题所对应的知识点)
教
?学
?程
?序
教学阶段(或内容)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第4节
?
?
?
?
?
?
?
?
?
?
?
?
?
免疫系统的组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监控和清除功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结
?
?
?
?
?
?
练习
??
假如你的身体里有感冒病毒入侵,造成你发烧、流鼻涕、咳嗽等症状,这时你的内环境稳态是否遭到破坏?
?
人体的哪一系统能够帮助你恢复内环境的稳态?
?
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的?是怎样进行免疫调节的?
?
??板书:第4节
免疫调节
?
请同学回忆免疫系统的组成(初中八年级下册)。
?
?
?
?
?
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
板书:1.免疫器官
?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地方
?
呈现教材36页图2—15:人体内的免疫器官。
?
请同学归纳图中的免疫器官:
?
?
板书:2.免疫细胞
?
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
免疫细胞的来源与种类:
?
呈现必修1教材119页图6—12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血细胞。生成的白细胞有多种,有的白细胞具有吞噬的功能(粒细胞),有的白细胞具有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叫做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其中从骨髓中生成后迁移到胸腺中成熟的淋巴细胞叫做T细胞,直接在骨髓中成熟的淋巴细胞叫做B细胞。师生共同归纳:
?
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
?
板书:3.免疫活性物质
?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
让学生写出免疫系统组成的结构图
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组成
免疫活性物质
?
我们已经清楚免疫系统的结构基础,那么免疫系统是如何发挥免疫功能的呢?
?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
?
板书:(一)防卫功能
?
请同学解释防卫的含义。
?
?
呈现初中教材8年级下册77页图(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溶菌酶的作用、吞噬细胞的作用),请同学回答人体的三道防线。
?
?
?
?
?
解释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特点,非特异性免疫——针对所有的外来入侵者。
?
如果第一、二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即特异性免疫。
?
板书:1.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
第三道防线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抗体,其中的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
呈现必修1教材第4页实例4图——艾滋病病因。
?
?
请同学对36页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进行阅读、分析、讨论。
?
?
?
?
请同学根据资料归纳出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
?
?
?
?
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
?
板书:2.第三道防线的作用过程
?
第二道防线被突破后,这时针对不同的“入侵者”,第三道防线就要用专门的作战部队和武器进行战斗,即产生特异性免疫。作战部队有哪些?武器有哪些?是怎样作战的?
?(1)抗体、抗原
?
抗体是作战的武器。呈现必修1第23页图“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请同学回答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
抗体能够与抗原结合,将抗原“锁”住,使之无法发挥作用。
?
什么是抗原呢?
?
抗原概念:我们把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多糖等物质,是较大的分子。
抗原和病原体的区别:抗原是病原体上的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分子。
?(2)两种免疫方式
?
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的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武器)“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抗体释放到体液中,因此称之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
体液免疫:
?
是对付那些游离在体液(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的作战方式。
?
体液免疫的过程:
?
呈现教材37页图2—15
体液免疫示意图,讲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
体液免疫的战场是体液中(细胞外液)。抗体是战斗的武器,通过与抗原结合而使之失去作用。
病原体进入机体,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上的抗原移至吞噬细胞的表面,T细胞上的受体识别抗原之后,细胞被活化,产生淋巴因子(蛋白质物质)。与此同时,B细胞上的受体直接接受了病原体上抗原分子的刺激,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请同学观察浆细胞的结构特点,回忆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小部分B细胞形成记忆细胞。
?
抗体的作用:与病原体上的抗原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粘附。
?
记忆细胞的作用: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
让学生以连线的形式将体液免疫的过程进行归纳整理。
?
细胞免疫:是淋巴细胞对付那些侵入机体细胞内的病原体的作战方式。
?
细胞免疫的过程:
?
呈现教材37页图2—16细胞免疫示意图。
?
讲解细胞免疫的过程:
?
病毒攻击宿主细胞,宿主细胞表面呈现出抗原分子,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细胞上的受体识别抗原),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
让学生以连线的形式将细胞免疫的过程进行归纳整理。
?
让学生比较两种免疫的方式。
?
免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过程,并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同时发生的。呈现图片,讲解。
?
?
板书: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异常及过敏反应
?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帮助人体抵抗外来的病原体的侵入,那么是不是这种功能越强大越好呢?
?
免疫系统是对外来入侵者作战的,如果敌我不分就糟糕了,把自身的物质当作外来者进行攻击,那就会引起自身免疫病了。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
请同学举例过敏现象。
?
?
?
免疫系统过度敏感引起过敏,如花粉过敏、食物过敏。
?
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
反应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
以上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还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
提出问题:
??
1.艾滋病患者为什么容易患癌症?
?
2.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每天我们身体内要更新约1%的红细胞,衰老的红细胞到哪里去了呢?是怎样被清除的?
?
让学生阅读教材、讨论
?
?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
呈现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78页免疫的功能示意图。让学生总结并回答免疫系统的功能。
?
结论: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免疫系统疾病。
?(三)免疫学的应用
?
1.展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本,请同学回忆并说出自己曾经打过的疫苗。
?
2.器官移植
??
(1)请同学谈器官移植。
??
(2)请同学阅读资料并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讨论应采取的态度、措施。
??
?
请同学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模仿板书整理笔记。
??
?
?
?
呈现目标参照试题、诊断、反馈。
?
?
?
布置课后阅读“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
板书: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
1.免疫器官
?
2.免疫细胞
?
3.免疫活性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防卫功能
?
1.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
2.第三道防线的作用过程
?
(1)体液免疫
?
(2)细胞免疫
?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异常及过敏反应
(二)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三)免疫学的应用
回答:内环境遭到破坏。如体温升高
回答:免疫系统
?
?
?
?
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
?
?
?
观察、归纳: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
?
观察、思考
听讲
?
?
?
?
?
归纳免疫细胞种类
?
?
?
写出结构图
?
?
?
?
?
?
?
?
?
?
解释: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回答:
皮肤和粘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
?
?
?
?
观察
?
阅读、分析、讨论
?
?
?
归纳结果:
在抵御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
?
?
?
?
观察、回答:蛋白质
?
?
?
听讲、思考
?
?
?
?
?
听讲
?
?
?
?
?
?
?
?
观察、听讲
?
?
?
?
?
?
?
?
?
?
?
?
?
?
?
?
整理连线图
?
?
?
?
?
观察、听讲
?
?
?
?
?
?
整理连线图
?
比较
观察、思考
听讲
?
?
?
?
?
?
?
?
?
?
?
?
?
?
?
听讲
?
?
?
?
举例:花粉引起哮喘、皮疹;食物引起腹泻等
?
听讲
?
?
?
?
?
?
?
思考问题
?
?
?
阅读、讨论、解释问题
?
?
?
观察、总结
?
?
?
?
?
回忆、说出
?
?
谈器官移植
阅读、分析
讨论
?
回答知识点,整理笔记
?
?
?
?
练习
联系生活实际,将免疫调节与稳态联系起来
?
提出本节要探究的问题
?
联系初中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
?
?
?
?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
?
?
联系学生的先前知识
?
?
?
?
?
?
?
?
?
形成知识结构
?
?
?
联系结构与功能
?
?
?
?
?
?
联系初中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
?
?
?
?
?
?
?
?
联系先前的知识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图表数据解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
?
?
?
?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
联系先前的知识
?
?
?
?
?
?
?
?
?
?
?
?
?
?
?
?
?
?
?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
?
?
?
?
?
?
?
?
联系先前的知识
?
?
?
?
形成知识结构
?
?
?
?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
?
?
?
?
形成知识结构
?
联系两种免疫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联系生活实际
?
?
?
?
?
?
?
?
?
?
?
?
?
?
?
?
?
?
?
?
?
与本节主题联系起来
?
?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
?
?
?
明确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巩固、诊断、反馈、纠正学习结果
?
?
?
?
?
?《免
疫
调
节》教
学
设
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3模块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特异性免疫”又是免疫调节中的核心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免疫学基础知识,知道人体第一、二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但是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缺乏认识。因此,本节课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②
指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③
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④
通过实例,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联性,领悟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①
尝试建构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图模型。
②
联系实际,运用特异性免疫的原理分析相关案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免疫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领悟系统内各要素需要协调合作才能维持人体稳态的观点。
3、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的过程。?????????????
教学难点
特异性免疫如何发挥防卫功能。
4、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①
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
②
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知道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抗原、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
③
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会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领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人体稳态的重要作用。
认知盲区: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全过程及其异同点。
局限能力?
①
分析图表,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
构建模型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思路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综合分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将他们分为A、B、C三组。A组提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老师批阅解疑,并从A组中选取若干优秀成员担任本节课的“导师”,负责对学习本节内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B组学生整理初中相关资料,组织C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五步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采用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能读懂的自己读,自学不懂的,并与其他组讨论;“导师”负责指导C组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进行合作讨论;经过讨论仍然存在问题的知识点,由老师精讲。
四、教学程序??
教学分为五个步骤:
课前准备,温习旧知,选拔“导师”
→
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
分层探究,逐级推进,突破重点
→
构建特异性免疫概念图模型,突破难点
→?
当堂检测,疑点反馈,查漏补缺。
教学过程:?????????????????????1课时
课前准备:
A组提前预习,完成课后习题,老师批阅解疑,并从A组中选取若干优秀成员担任本节课的“导师”,负责对学习本节内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B组学生整理初中所学人体第一、二道防线,淋巴细胞、淋巴结、抗原、抗体等相关知识,组织C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播放“泡泡男孩大卫”视频。?提问:?为什么大卫不能像我们一样生活在开放的环境里?
?
学生观看视频,积极讨论。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特异性免疫做准备。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导师指点
组织学生阅读P35-38第一段,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内容。?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以调整教学环节。
独立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约6分钟)。
通过自主学习,初步认识免疫系统的组成、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展示答案互动评价
组织C组学生展示答案,A、B组学生点评,或完善答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更正答案,提出疑惑。
通过解析“自主学习”学案内容,理性分析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合作讨论
【过渡】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后,第三道防线如何消灭细胞表面的病原体?【投影】?1、什么是抗原??2、什么是抗体??3、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的来源和功能分别是什么??4、在免疫反应中能特异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5、尝试写出体液免疫大致过程。
分组讨论,完成相关任务。
“导师”指导C组学生分析问题,完成相关任务。
引导学生比较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初步构建体液免疫概念图模型。
交流展示
组织各组展示任务中的答案(口述、板书)。
各组选派一人展示答案,另一人将疑点板书到后面的黑板上。??
各组在前面小组答案基础上进行完善,如果能解答前面小组的疑问,把答案板书到后面黑板上。
依据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引导学生认识体液免疫如何发挥防卫功能。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点评小结
【点评】?各小组的展示内容。【小结】
根据学生汇报结果,以及在后面黑板板书的疑点,进行总结归纳。
更正答案。
初步构建体液免疫概念图模型。
合作讨论
【过渡】?如果病原体侵入细胞内,抗体就无能为力了,通过什么途径消灭这些病原体呢??【投影】?1、猜想细胞免疫大致过程。2、从概念、作用对象和作用方式出发,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分组讨论,完成任务二。???“导师”指导C组学生分析问题,完成任务二。
引导学生初步构建细胞免疫概念图模型。
交流展示
组织各组展示任务二答案(口述、板书)。
各组选派一人展示答案,另一人将疑点板书到后面的黑板上。??
各组在前面小组答案基础上进行完善,如果能解答前面小组的疑问,那么把答案板书到后面黑板上。
引导学生认识细胞免疫如何发挥防卫功能。??
引导学生绘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关联性的概念图模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点评小结
【点评】?各小组的展示内容。?【小结】?据学生汇报结果,以及在后面黑板板书的疑点,进行总结归纳。
更正答案。
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修定人体特异性免疫概念图模型。
当堂检测
组织学生完成“当堂检测”,核对答案和示疑解疑。
更正答案,示疑解疑。
巩固所学。
拓展延伸课题深化
【投影】?
探讨人体免疫系统与天花病毒搏斗的全过程。
A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组织B、C组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深化拓展的问题。上交答案,老师进行汇总指导。
拓展深化课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累积起来,有助于校本教材的编制。
疑点反馈
五、教学反思
1、主要特色与创新
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各自相应的学习目标,学案导学、导师制、疑点反馈等,有利于学生示疑解疑,当堂检测有效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有利于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①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探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点等问题要特别注意时间的把握。?
②面对学生的开放性提问,需要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及应变能力。?
③某些问题本节课难以解决,需要学习了后续章节,才能得出满意的答案。
PAGE
1(共25张PPT)
第4节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Ⅱ)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Ⅱ)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Ⅱ)
免疫学的应用(Ⅰ)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Ⅰ)
7
知识网络体系
免疫细胞
监控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过敏反应
器官移植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1)种类:①________、②________、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
(2)作用:免疫细胞③____________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骨髓
胸腺
生成、成熟
T
胸腺
骨髓
3.免疫活性物质
⑦________(由⑧____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⑨____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注意:
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
抗体
浆
T
人体内的免疫器官
T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
B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位于淋巴液、淋巴结、血液中)
巨
噬
细
胞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吞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及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浆细胞
所有淋巴细胞来自造血干细胞
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在胸腺成熟
淋巴因子
抗体
第一道防线:
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组成
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阻挡保护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胃液中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均不属于体液,故其中杀菌物质所起到的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
知识点二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
练习
例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呼吸道黏膜分泌黏液粘附病原体
C.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D.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D
例1.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白细胞吞噬细菌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②③⑤⑥
B.①④⑤⑦
C.①②④⑤
D.③④⑥⑦
3.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
A.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D
免疫类别
比较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概念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
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获得的防御机制
特点
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出生后产生,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作用强度、
时间及范围
强度弱、时间短、范围广
强度强、时间长、范围窄(针对性强)
结构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抗原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
____________
的物质。
特异性免疫反应
举例: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花粉、异型血细胞、异体组织细胞、异种动物血清等。
注意:抗原并非都是外来物质,体内衰老、损伤、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
异物性:
大分子性:
特异性:
构成抗原的物质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大分子物质,如大分子蛋白质经水解后成为小分子物质,就失了抗原性
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体
抗原
抗体
机体受_____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___________
抗原
免疫球蛋白
抗体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举例:抗菌抗体、抗病毒抗体、亲细胞抗体、
抗毒素:能特异性地中和外毒素的毒性
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凝集原)发生特异性凝集
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分泌
抗体具有专一性,绵羊红细胞刺激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只能识别绵羊红细胞的特定抗原分子。
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识别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淋巴因子:
由T细胞释放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能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免疫效应。
例子: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
白细胞介素:能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
抗体与抗原结合,使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其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抗体的作用:
抗体是分泌蛋白
细胞免疫过程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
浆细胞
记忆(B)细胞
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
T细胞
B细胞
淋巴因子
被吞噬细胞吞噬
(处理、呈递抗原)
识别、呈递抗原,分泌淋巴因子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分泌抗体
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3.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细胞名称
来
源
功
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吞噬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免疫细胞功能的“三个唯一”
①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浆细胞的来源有两个,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三者其核内DNA相同,但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
③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具有分裂、分化能力,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分化。
免疫类型
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区别
源头
B细胞
T细胞
作用物质或细胞
特异性抗体
效应T细胞和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免疫时间
过程较迅速,所需时间短
过程较缓慢,所需时间长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
②淋巴因子,促进免疫细胞发挥作用
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及联系
常见特异性免疫类型
①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
②胞内寄生菌、自身肿瘤(癌细胞的清除)、移植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③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
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抗原。
7.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a、b、c表示细胞,①②③④⑤⑥表示过程)。
(1)大多数病毒进入人体内经过_______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使__________暴露于抗原的表面,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__________。
(2)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__免疫,图中b在人体内由____________细胞经分裂、分化而来。
(3)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
(4)当抗原经过④⑤过程时,人体内产生d过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
体液
B细胞或记忆
a、c、d
数量多、速度快
(5)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染机体时,不易患病,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吞噬
抗原决定簇
淋巴因子
当记忆细胞受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分泌抗体,清除病毒
谢谢指导高中生物必修3
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免疫调节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3课时学习:第1、2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第3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调节与神经、内分泌之间存在着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它们之间共有的信息分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调节网络来维持内环境稳态。课标将其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纳入必修内容,旨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理解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分析(1)学生的认知起点: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等相关知识,学生在生活和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中已有所了解。但可能是零碎、片面,甚至是有误的。所以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学原理的应用方面将是教学的重点。(2)学习障碍与难度:初中生物不纳入中考,学生学得很不扎实,遗忘率也比较高;本节涉及到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学生要一次性消化有难度;基本原理也是比较抽象复杂,学后往往难以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2)阐明抗原、抗体的概念(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间联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资料讨论、分析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2)尝试以图解、讨论等方式分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尝试解释与免疫相关的生活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关爱艾滋病患者。(2)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3)领悟稳态是生命体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四、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
讲述“泡泡男孩的故事”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会生病,为什么
看图,思考回答问题:依靠免疫调节。
多媒体展示图片
过渡
你知道你的手有多少细菌吗?一双未洗过的手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垢内藏有38亿个细菌将手洗干净后还有182种细菌
多媒体展示图片
一、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一)三道防线路径归纳: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展示:病人打喷嚏图片提问1.
空气中的甲流病毒进攻了,首先接触到它的器官是?提问2.
除了皮肤,还有什么部位可以和空气直接接触呢?提问3.病毒入侵人体,此时,体液中迅速能够起作用的物质或细胞是什么?展示非特异性免疫的动画,学生判断提问4.
如果吞噬细胞无法吞噬消化掉病原体,怎么办?引出特异性免疫。归纳: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回答:皮肤回答:粘膜。皮肤和粘膜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回答: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此时起作用的是吞噬细胞。学生观察并回答回答:还有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填写学案空格部分
多媒体展示图片图片动画
案例分析(引入特异性免疫)
提问1.
艾滋病的病因是什么?提问2.
艾滋病人的死因是什么?提问3.
为什么艾滋病病人最后往往是患不同的疾病而死亡?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中坐标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T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艾滋病病人晚期体内还有什么免疫?
阅读分析材料,学生简介艾滋病,回答问题。
多媒体展示要点与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中坐标图
特异性免疫的相关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
请同学们在课本P37找出下面答案:提问1.
特异性免疫可以分为几种?提问2.
什么是抗原?抗原的本质是什么?提问3.
什么是抗体?抗体的本质是什么?由什么细胞产生?提问4.
什么是淋巴因子?由什么细胞产生?作用是什么?
阅读课本,画出重点,思考、回答教师问题
多媒体展示要点
体液免疫(构建概念图)
观看体液免疫的动画和阅读课本P37体液免疫的过程,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回答:体液免疫过程中,涉及哪几种细胞?每种细胞发挥什么作用?构建概念图:不同的卡片代表细胞名称、细胞作用、箭头等,请将卡片按照顺序进行摆放,以代表体液免疫的流程。教师复述,并且以点评学生构建的概念图进行讲解和补充
学生观看动画,小组交流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两位同学上台构建概念图,其他同学两人为一组合作完成听讲,并且理解体液免疫的各个环节的
作用。
多媒体播放动画,展示体液免疫的过程
二次免疫
情境1.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患上感冒,短期内很难再患上感冒,这是为什么?情境2.
成人抵抗传染病的能力要比小孩强,患过麻疹的病人一般一生都不会再患麻疹,这是一样的原因吗?
回答:浆细胞和抗体都能存活短暂的时间。回答:不是,是因为机体产生了寿命较长的记忆细胞。绘图:将二次免疫的曲线画完整总结:二次免疫的特点:更快、更加、更持久
多媒体展示二次免疫的曲线以及要点
过渡
情境:少量的甲流病毒最终还是侵入了人体细胞中,这种时候,抗体能够直接进入宿主细胞内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吗?如果不能,要用何种方式使宿主细胞将抗原释放到体液中呢?
回答:不能。裂解宿主细胞。
细胞免疫
请学生通过课本的图文找出,抗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释放回体液中。请一个同学单独描述细胞免疫过程。教师对其语言描述不标准处做好修正。提问1:是不是将抗原释放出来就代表消灭抗原了呢?提问2.:如果不是,细胞免疫中抗原最终是如何被消灭的?从而引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联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7有关细胞免疫的过程,结合细胞免疫的动画,对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做适当的补充,不同的卡片代表细胞名称、细胞作用、箭头等,请将卡片按照顺序进行摆放,以代表细胞免疫的流程。
小组讨论,自主完成流程图中细胞免疫部分回答教师问题听讲并且修正答案回答:不是回答:抗原与抗体结合,进一步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所吞噬消化。证明细胞免疫离不开体液免疫,两者相互配合。两位同学上台构建概念图,其他同学两人为一组合作完成听讲,并且理解细胞免疫的各个环节的
作用。
多面体播放动画
归纳
提问1.
构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之间的关系(填写学案表格)提问2.
淋巴细胞如何识别抗原?提问3.
与免疫相关的细胞有哪些?其中不能识别抗原的有哪些?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又有哪些?提问4.
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作用,对吗?它参与了那些防御?
结合新课知识,思考、总结,填写学案中空格部分。
多媒体课件展示要点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展示:人体免疫器官图示
自主看图、看书,自主思考将学案表格填写完整。学会从器官、细胞、物质三个维度认识,免疫系统的组成
多媒体展示人体免疫器官图示
作业
课后练习巩固,情感教育: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查阅什么样的行为能够传染艾滋病。免疫功能还有什么?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
小结
用PPT展示
完善笔记
多媒体展示
后记:免疫调节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因此通过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处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一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让一些过程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达成三维目标。1、本节课多次让学生尝试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伴有练习巩固,案例分析,能够较好的评价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练习,能够较好的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比较好的完成三维目标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重难点分散突破,联系生活实际,降低难度在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教学上,先播放动画,在通过卡片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图,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4节的内容,是人和动物体生命活动三种调节方式之一,对于生物体稳态的维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本节内容分用2个课时完成,本节果为第一课时。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的也比较多,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这样可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容易理解。把本节内容放在必修模块中,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防卫功能。
2、能力方面
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及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验生物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四、教学手段:
1、预习、阅读、讲授、讨论、自主探究合作
2、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1、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课堂小结练习及作业
能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等几乎无处不在,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却并未感到不适。思考:1、
人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或病毒作出反应吗?2、人体能靠激素而直接杀灭病原体吗?展示免疫系统的组成图片,然后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2)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3)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引导学生分析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的及其作用。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其特征,对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做详细讲解:当病原体接触人体时候,先由第一道防线对大多数病原体发挥阻挡的作用,当部分病原体进入到内环境中,则由第二道防线发挥吞噬和杀灭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前两道防线能够阻挡病原体对人体的侵袭,但前两道防线都被攻破时,则由第三道防线发挥更强大的免疫作用。教师引出抗原抗体的概念。同时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前面内容讲解抗体的特点,说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根据教材体液免疫示意图,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把构建较好的图片进行投影展示,相应代表进行解说。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在多媒体中展示体液的过程根据教材细胞免疫示意图,对细胞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在多媒体中展示细胞免疫的过程找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教师通过课件归纳本节主要内容今天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我们知道人体通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防御病原体,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必不可少的保障。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思考讨论并回答作业:教材课后练习练习册中免疫调节的内容
思考并回答并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阅读课本第35页内容学生从初中所学的三道防线入手。通过阅读教材,重点掌握第三道防线,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练习用图表的形式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
用图表的形式画出细胞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回顾总结学生思考
从学生的生活常作为切入点,引入本节课题──“免疫调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旧引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免疫的功能巩固所学内容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归纳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通过小结概括本节重点内容,引领学生理解记忆免疫系统的内容。为下节课内容留下伏笔通过课件习题及课后作深刻理解本节内容
??免疫调节专题复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5页?免疫调节?专题复习(二轮复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Ⅰ
过程与方法:1.在复习过程中形成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的能力
2.通过试题分析、练习提高审题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人和动物体生命活动三种调节方式之一,对于生物体稳态的维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失调”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2)《免疫调节》是本章的前三节所介绍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机补充,三者一起构成了人和动物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内容知识量大且过程复杂。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已经进入一轮复习,对于一轮复习的节奏、思路已经适应。但由于时间相隔之久,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生疏,对该节知识点的理解比较困难,大多数人只了解教材的表面知识,比较难以在新问题和生活实践中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设想:紧抓课本知识网络,以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失调和应用为主线,通过创设新教学情境、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手段,结合资料分析、识图解图、比较、概括等方法,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模型,辨别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关联性,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我们周围充满了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当它们侵入人体时,就需要我们的免疫调节发挥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免疫调节》的具体内容。免疫系统与各种病原体作战时,有哪些战士在冲锋陷阵?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提出问题:
1、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是?(脾)2、淋巴细胞由什么细胞分化而来?(造血干细胞)
【设计意图】:当堂识记,强化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的整合。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结合动画和图片,说出免疫系统的战士们又组成了几条防线呢?
(二)免疫的分类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依靠淋巴细胞、抗体进行免疫
【设计意图】:简单知识,学生当堂识记,夯实基础。图片和动画演示非特异性免疫,请学生识别,幽默有趣,加深印象。
1、认识抗体和抗原
思考问题:说出下列情况所发生的免疫类型?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
答:体液免疫。血清的有效成分是抗体。
抗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专门抗击某种病原体的蛋白质。
思考问题:骨折后装入的钢钉是不是抗原?
答:不是抗原。因为钢钉无表面蛋白,不能被识别,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疑诱思、引导分析、
图形识别。
【主体环节设计意图】: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复习过程中形成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的能力,树立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2、体液免疫过程
合作探究:1、尝试用概念图的形式将体液免疫过程构建出来。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哪些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哪些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生:浆细胞。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设计意图】: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及时巩固重、难点,训练学生关注细节。
结合教材(37页)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分别起什么作用?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几个条件?
(2)抗体由什么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目的是什么?
(3)记忆细胞有何作用?发挥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生:(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大多数病原体,暴露其特有的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并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两个条件:抗原的直接刺激,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的刺激。
(2)浆细胞。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同一种抗原第二次侵入时;产生抗体更快、更多。
师: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一旦病原体躲进细胞,就需要启动细胞免疫。
3、细胞免疫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阅读课本P37-38,回答下列问题:
(1)遇到哪些病原体细胞免疫才会启动?
生:病毒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
(2)效应T细胞有没有接触抗原?其作用是什么?
生:没有。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细胞免疫的结果是什么?最后抗原是如何消灭的?
生: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抗原失去了寄生藏身的基础,暴露在体液中,被体液中经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结合,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合作探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者的关系:两种免疫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合作探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二者的关系:两种免疫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新教学情境、问题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手段,结合资料分析、识图解图、比较、概括等方法,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模型,辨别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关联性,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1.内容2.意义
三、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教师出示患者图片和课前收集的资料简介其病因。通过讨论哪些行为可以导致艾滋病,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提出问题:你会给他一个拥抱吗?为什么?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讨论:以下行为是否有可能传染艾滋病:(1)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2)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3)在运动中撞到艾滋病患者;(4)与艾滋病患者拥抱;(5)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6)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7)输入含有HIV的血液;
(8)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9)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10)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剃须刀。
可能的是:(2)、(5)、(7)、
(10),因为这些行为中都可能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
【设计意图】:关注艾滋病的传播和防治现状。认同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四、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预防2.免疫治疗3.抗原检测4.
器官移植
练一练1.(2016·山东临沂调研)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B.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C.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HIV病毒杀死了大量人体细胞所致
2.下列与特异性免疫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内并大量繁殖时消灭该病毒首先通过体液免疫途径
B.当机体再次受到同种病原体感染时,免疫系统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浆细胞
C.当机体再次受到同种病原体感染时,能快速产生大量抗体的细胞是记忆细胞
D.与记忆细胞相比,浆细胞中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较发达
直击高考1.(2015·课标卷Ⅱ,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2016·全国课标卷Ⅰ,31)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
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到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高考,建立自信。同时训练学生提取关键词,知识迁移等多方面能力。
小结:人的生存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人体的免疫系统的作战目的,就是保护自身不受这些病原体的侵犯,并预防肿瘤的发生。艾滋病毒的主攻目标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各种病原体就会长驱直入,使人发生严重的感染或癌症,甚至死亡。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关注健康、关爱生命、保护自我,才能为明天的起航做好准备。
教学效果预测:本课是二轮复习课。高三学生对《免疫调节》已经具有粗浅的了解和初步的基础,并且认知结构已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学习动机有一定内在的信念,认知活动能力明显增强;而在这一节知识中,对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对该节知识点的理解比较困难,大多数人只了解教材的表面知识,比较难以在新问题和生活实践中进行迁移运用。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免疫学的应用密切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内容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因此通过新情境的创设,反而能帮助学生加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能力目标
???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模型和运用模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免疫科学的模型,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2)通过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两者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指导思想
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在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特异性免疫的具体过程,构建特异性免疫的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模型构建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是否有打针的体验,在打针前医生对打针部位进行了什么处理?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用酒精棉擦拭。让学生感受我们身体无时无刻都处在病菌的包围中。
(二)激疑探究
提问:身处在病菌包围之中,什么让我们不容易患病?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免疫相关概念,分析出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保护作用。
提问:当我们的皮肤受损时,病原体通过了第一道防线进入体内,又会有什么阻挡病原体?
学生分析出第二道防线——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的作用。
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有效防止多种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
(三)模型构建
提问: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
展示体液免疫过程的图解,引导学生分析体液免疫的核心知识。
1、抗原
通过列举抗原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抗原是外来异物甚至只是病毒、细菌表面的蛋白质。
2、抗体
分析抗体的用途,体会抗体是如何作为“武器”。
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分泌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密切相关。3、淋巴因子
淋巴因子有增强免疫的功能
4、吞噬细胞
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但在体液免疫中承担处理抗原的功能。
5、T细胞与B细胞
教师补充背景知识:都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为T(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为B(淋巴)细胞。
6、浆细胞与记忆细胞
它们由B细胞产生的过程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述?它们功能分别是什么?
增殖、分化
请同学们在分析图像模型的基础上,讨论并建立体液免疫的概念图。
请两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运用教师准备好的概念卡片,构建体液免疫的概念模型。其中一名学生讲解,另一名学生动手摆放,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修改。
学生动手构建体液免疫的概念图:
提问:为什么注射疫苗能预防疾病?
为什么被毒蛇咬伤要及时注射抗蛇毒血清(含抗体),而且必需是该毒蛇对应的抗体?
体液免疫的应答时间较长,而二次免疫产生抗体更快、更多,能及时地消灭病原体。抗体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只能针对某种抗原。
提问:肝炎病毒是寄生在肝细胞之中的,如果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后,抗体是否能将其消灭?为什么?机体将如何应对?
不能,因为抗体是蛋白质,只能分布在细胞外(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要消灭细胞内的肝炎病毒还需要细胞免疫的参与。
展示细胞免疫的图像模型,引导学生构建概念模型。
(四)模型运用
提问:你能以肝炎病毒侵入人体为例,分析并说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吗?
细胞外的肝炎病毒可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消灭,而细胞内的抗体先通过细胞免疫使宿主细胞裂解,从细胞中出来,再由抗体消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指导学生自学,联系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习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升高,理解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小结: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的特色之一,运用模型教学,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这一节内容两课时结束了,但学生对免疫调节的探究却没有结束,反而热情更高了。他们在课后问了我很多问题,如:可不可以通过注射艾滋病疫苗来预防艾滋病?既然非典可以用得过非典且治愈的人的血清进行治疗,可不可以给已染上HIV病毒的人注射相应抗体进行治疗?这些问题不正是现在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问题吗?社会不正需要大量的人才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增殖、分化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细胞
浆细胞
抗体
抗原和抗体结合
被吞噬细胞消化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