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8-11 08:5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三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2)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
A.?电信号?????????????????????????????B.?化学信号?????????????????????????????C.?物理信号?????????????????????????????D.?局部电流
2.肉毒杆菌霉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毒蛋白,它能阻遏神经递质的释放,麻痹肌肉从而达到除皱效果.这种毒素可以影响兴奋传递中的结构是( )
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D.?受体
3.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C.?神经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流动性密切相关
4.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兴奋传递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A.?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B.?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5.图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由高尔基体形成的,所包含的物质是蛋白质
B.?②在突触间隙运动时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②与③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突触后膜上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
6.某人能读书看报,也能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损伤的区域是( )
A.?大脑皮层运动区???????B.?大脑皮层语言区S区???????C.?大脑皮层语言区H区???????D.?大脑皮层语言区V区
7.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H区受到损伤,则不能看懂话
B.?脑干是调节人体活动的中枢
C.?短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短期记忆经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8.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调控这些功能的最高级中枢是(??? )
A.?小脑?????????????????????????????????B.?下丘脑?????????????????????????????????C.?脑干?????????????????????????????????D.?大脑皮层
9.关于生物体内信号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信号分子不都是蛋白质但都是有机物
B.?信号分子合成后释放到细胞外都需要消耗能量
C.?信号分子虽不构成细胞结构,但能起催化作用
D.?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数量和性质可能发生改变
10.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D.?兴奋在突触处由突触后膜传向突触前膜
11.如图所示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 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以产生“快感”
B.?多巴胺能与结构②特异性结合并进入下一个神经元
C.?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是由于体内生长激素的含量减少
12.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相对应的三个结构依次是(? ?)
A.?大脑、小脑、脑干?????????B.?大脑、脑干、脊髓?????????C.?小脑、脑干、大脑?????????D.?大脑、小脑、脊髓
13.下列有关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低于膜内
B.?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
D.?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由突触后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
14.研究证实ATP既是“能量通货”也可作为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中的一种信号分子,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A.?作为信息分子的ATP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
B.?释放ATP是通过胞吞胞吐实现的
C.?接受ATP信号的细胞膜上相应受体只有P2X受体
D.?ATP在突触间隙中被酶最后催化分解成腺苷和磷酸分子
15.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神经纤维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B.?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16.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婴儿经常尿床可说明排尿反射中枢在脑???????????????B.?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分布在脑和脊髓中
C.?神经中枢各自孤立地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D.?下丘脑有维持人体呼吸活动的必要中枢
17.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Na+通过Na+通道进入神经细胞)。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γ-氨基丁酸和该局部麻醉药(有辣椒素存在)都能抑制神经元的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结合后,膜外电位由负变为正
C.?该局部麻醉药需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
D.?图中γ-氨基丁酸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而Na+的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二、综合题
18.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下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请回答:

(1)据图判断谷氨酸是________(兴奋/抑制)型神经递质,判断理由是________。
(2)谷氨酸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中的意义是________。
(3)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________。
(4)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成Na+过度内流,神经细胞渗透压________,最终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答出一点,合理即可)
19.正常情况下,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在完成一次传递后,该种递质会立即被分解或被重吸收回突触前神经元。若在神经—肌肉接点处,肌肉持续性兴奋,在人类身上就会发生癫痫抽搐现象。科研人员利用小白鼠来研究人类癫痫抽搐的机理,若小白鼠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则出现类似于人类癫痫抽搐的表现,请据此回答:
(1)神经—肌肉接点又称突触,具体是指在________与肌肉接触处。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也是通过突触相联系的,此类突触又可以分为________种类型。
(2)假设小白鼠的A基因控制合成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酶。科研人员利用A基因和Z 基因突变体进行实验,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据图分析,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________,说明A基因突变可能导致________。由________组实验结果分析,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的发生。
(3)为进一步探究Z基因的功能,科研人员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
组别 对小白鼠的处理 突触间隙Ca2+
浓度相对值
敲除Z基因 转入Z基因
Ⅰ组 - - 2.27
Ⅱ组 + - 1.89
Ⅲ组 + + 2.25
注:“+”表示处理,“-”表示未处理。
①实验结果说明Z基因________。
②据此分析,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第2组的原因可能是:Z基因突变后,造成突触间隙Ca2+浓度降低,抑制Na+内流作用________(增强或减弱),使发生________的阈值降低,因此神经一肌肉兴奋性增加,容易发生持续重复收缩反应。
20.乙酰胆碱是形成记忆所必需的神经递质和长期记忆的生理基础。“胆碱能神经元”是一种能合成并能在兴奋时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传出神经元。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某研究小组为研究老年性痴呆的机制,定位损伤大鼠的脑,利用水迷宫测试观察其行为学的改变。其中利用水迷宫进行学习以及记忆巩固能力的测验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分析并回答问题: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错误次数 完成学习所需时间(秒)
A 不做任何处理 8.76 112.39
B 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缓慢注射0.5M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lμL 15.72 149.73
(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内部以________形式传导,在不同的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________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
(2)胆碱能神经元活动与受体有关,毒蕈碱受体是乙酰胆碱的一种受体,B组实验处理的目的是让鹅膏蕈氨酸与________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________与受体结合,进而产生与________相似的效果,达到研究老年性痴呆机制的目的。
(3)表中数据表明,B组大鼠的________能力较差,从而为老年性痴呆与“胆碱能神经元”有关的猜测提供了实验证据。
(4)B组的实验处理需要进行相应的手术,才能将药物注射到大鼠脑的一定区域,如果仅有A组实验作对照,该实验在设计上不够严密,需增加一组________的实验,当新增一组实验所得的数据与________组相近时,可进一步支持上述猜测。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A.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化学信号,A错误;
B.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通过突触间隙,B正确;
C.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C错误;
D.兴奋以局部电流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通过突触间隙,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A
【考点】突触的结构
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肉毒杆菌霉素能阻遏神经递质的释放,说明其影响兴奋在突触传递中的突触前膜,使神经递质不能通过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从而也就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导致麻痹肌肉从而达到除皱效果.故答案为:A.
【分析】突触的结构:

B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答】A、结构①位于突触小体中,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上,且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所以结构①不能为其提供能量,A错误;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正确;
C、神经递质经③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过程,C错误;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线粒体,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
B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A、如果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A错误;
B、止痛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阻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目的,B正确;
C、如果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C错误;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结构,且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所以药物可能是使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C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A、神经递质有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它类四类,因此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A错误;
B、②是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间通过扩散的方式与后膜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②神经递质与③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C正确;
D、突触后膜上会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通过扩散的方式作用于突触后膜,与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C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A、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后会导致肢体瘫痪,A错误;
B、大脑皮层言语区S区受损,患者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自己不会说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B错误;
C、患者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皮层的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C正确;
D、大脑皮层言语区V区受损,患者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是不能看懂文字,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
(1)W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正确书写语言文字,所以又称书写中枢。
(2)V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正确阅读语言文字,所以又称阅读中枢。
(3)S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正确表达语言文字,所以又称说话中枢。
(4)H区:此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语言文字,所以又称听觉性语言中枢。
D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A、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H区受到损伤,则不能听懂话,A错误;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调节人体活动的中枢位于大脑和脊髓,B错误;
C、长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
D、据分析可知:短期记忆经过重复多次,才有可能转化为长期记忆,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1、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2、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思想。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D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A.小脑与人体运动平衡有关,与学习和记忆无关,A错误;
B.下丘脑是人体的血糖、体温调节等神经中枢,与学习和记忆无关,B错误;
C.脑干与人体呼吸、心跳有关,与学习和记忆无关,C错误;
D.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是人脑的高级功能,调控中枢是大脑皮层,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答】有些信号分子是无机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A错误;信号分析释放到细胞外不一定消耗能量,如二氧化碳、性激素等,B错误;信号分子既不构成细胞结构,也不能起催化作用,C正确;神经递质类、激素类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数量和性质可发生改变,二氧化碳类的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性质不发生改变,D错误。
【分析】理清信号分子的相关知识点:信号分子包括神经递质类、激素类、气体类(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信号分子即不能组成细胞结构,也不能提供能量和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对机体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信号分子通过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对细胞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A
【考点】突触的结构
【解答】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故A正确;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神经元联系,形成多个突触,故B错误;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故C错误;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故D错误。
【分析】理清突触的相关知识点: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形成接触形成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
A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答】A.通过图片可知可卡因可以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神经递质的回收,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以产生“快感”,A符合题意;
B.多巴胺能与结构②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不会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不符合题意;
C.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将多巴胺运送至突触前膜,由突触前膜释放,C不符合题意;
D.“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是由于体内多巴胺含量减少,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分析】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特殊的化学物质。
种类: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以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作用后去路: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酶破坏而失活。
②被突触前膜回收或转移到其他部位而迅速停止作用。
?
A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1)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2)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3)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
故答案为:A
【分析】大脑: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凋各种运动。
脑干: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故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有关的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依次是大脑、小脑和脑干。
13 C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错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错误;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C正确;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决定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 1、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D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A、ATP水解时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供细胞代谢,A错误;
B、由图可知,释放ATP是通过胞吐实现的,B错误;
C、由图可知,接受ATP信号的细胞膜上受体有P2X受体、P2Y受体和P1受体,C错误;
D、ATP在突触间隙中被酶最后催化分解成腺苷和磷酸分子,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由图可知,细胞间隙中的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腺苷。接受ATP信号的细胞膜上受体有P2X受体、P2Y受体和P1受体,分别识别ATP、ADP、AMP。
A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神经纤维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当兴奋传导至甲电流表的左接触点时,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兴奋无法传导至右边神经元,故乙电流表的指针不发生偏转。
故答案为:A
【分析】兴奋在传导到突触时,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据图分析可知,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中间有一个突触结构,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所以刺激A时,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据此答题。
B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解答】A.婴儿经常尿床可说明排尿反射低级中枢在脊髓,A不符合题意;
B.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分布在脑和脊髓中,B符合题意;
C.神经中枢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共同完成对生理活动的调节,C不符合题意;
D.脑干有维持人体呼吸活动的必要中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婴儿经常尿床可说明排尿反射低级中枢在脊髓,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可以 对低级中枢进行控制。
B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A.由图一可知,γ-氨基丁酸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抑制神经元的兴奋过程,局部麻醉药在有辣椒素存在时可使钠离子通道关闭,抑制钠离子进入细胞,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兴奋,A正确;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氯离子进入细胞,膜外电位仍为原来的正电位,只是增大了静息电位的差值,B错误;
C.由图可知,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进入细胞,在有辣椒素存在时,该局部麻醉药进入细胞内使钠离子通道关闭,使钠离子内流受抑制,该细胞不能兴奋,即该局部麻醉药需进入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C正确;
D.图中γ-氨基丁酸的释放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而Na+的内流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题图为 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析可知,图一中γ-氨基丁酸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图二中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进入细胞,在有辣椒素存在时,该局部麻醉药进入细胞内使钠离子通道关闭,使钠离子内流受抑制。据此答题。
二、综合题
18. (1)兴奋;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
(2)防止被细胞内的酶水解
(3)识别谷氨酸、运输Na+
(4)升高;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1) 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导致Na+的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分析图示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因此谷氨酸是兴奋型神经递质。
(2) 谷氨酸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可以防止被细胞内的酶水解。
(3) 谷氨酸与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可见NMDA的作用有:识别谷氨酸、运输Na+。
(4) 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成Na+过度内流,而Na+过度内流,会使神经细胞的细胞质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最终使神经细胞因吸水过多而导致水肿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结合ALS的发病机理可推知,该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或者是抑制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或者是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或者是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最终导致突触间隙谷氨酸的含量减少。
【分析】分析题意与题图可知,兴奋传到神经末梢,突触小体释放谷氨酸,谷氨酸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据此答题。
(1)轴突末梢或神经末梢;3
(2)持续重复收缩(抽搐);不能合成乙酰胆碱酶,在乙酰胆碱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不能立即被分解,而持续对突触后膜起作用;2、4、5
(3)能够抑制Ca2+ 的吸收;减弱;动作电位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1)神经—肌肉接点又称突触,具体是指在轴突末梢或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也是通过突触相联系的,此类突触又可以轴突-树突突触、轴突-胞体突触、轴突-轴突突触3种类型。(2)据图分析,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说明A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不能合成乙酰胆碱酶,在乙酰胆碱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不能立即被分解,而持续对突触后膜起作用。由2、4、5组实验结果分析,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的发生。(3)①第Ⅱ和第Ⅲ组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转入Z基因,结果转入Z基因的第Ⅲ组的突触间隙Ca2+浓度相对值明显大于没有转入Z基因的第Ⅱ组,由此可见Z基因能够抑制Ca2+ 的吸收。
②据此分析,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第2组的原因可能是:Z基因突变后,造成突触间隙Ca2+浓度降低,抑制Na+内流作用减弱,使发生动作电位的阈值降低,因此神经一肌肉兴奋性增加,容易发生持续重复收缩反应。
【分析】由图可知,仅A基因发生突变时,肌肉收缩次数明显增多,由此可见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增强。由2、4或4、5组实验结果可知,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发生。
(1)电信号(神经冲动);突触
(2)突触后膜;不能;胆碱能神经元死亡和丢失
(3)学习和记忆巩固
(4)做与B组相同手术,注射不含鹅膏蕈氨酸的缓冲液;A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
解:(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进行传递。(2)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B组实验向大鼠脑的一定区域缓慢注射0.5M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lμL,使得鹅膏蕈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产生了胆碱能神经元死亡和丢失相似的效果。(3)表中的完成学习所需时间(秒)实验数据表明了B组大鼠的学习能力,错误次数实验数据表明了B组大鼠的记忆巩固能力。根据表格数据可知,B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巩固能力较差,从而为老年性痴呆与“胆碱能神经元”有关的猜测提供了实验证据。?(4)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需增加一组做与B组相同的手术,注射不含鹅膏蕈氨酸的缓冲液的实验,当新增一组实验所得的数据与A组相近时,说明手术对实验鼠的影响,可进一步支持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
【分析】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神经元”是一种能合成乙酰胆碱,并在兴奋时能从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传出神经元。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3.对照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其他无关变量都要相同。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