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藤野先生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驿站(yì) 诘责(jié) 不逊(sūn)
深恶痛疾(wù)
B.畸形(qí)
教诲(huì)
扒手(pá)
抑扬顿挫(cuò)
C.解剖(pōu)
匿名(nì)
瞥见(piē)
杳无消息(yǎo)
D.订正(dìnɡ)
樱花(yīng)
绯红(fěi)
油光可鉴(jiàn)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成群结对
高高耸起 改为 ?
(2)精通时事
好意难确
改为 ?
(3)难以下咽
永久记念
改为 ?
(4)良心发现
呼吸不熄
改为 ?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新证据的出现,原来已经比较明朗的案情又变得扑朔迷离。
B.作为一篇微型小说,如果在情节上不能做到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就不足以吸引读者。
C.说到开车陋习,滥用远光灯绝对是其中之一,不少人对此深恶痛疾。
D.他昨天出门后就杳无消息了。
4.阅读下面的语段,找出有语病的句子并修改。
①在绯红的烂漫的樱花下,使鲁迅停下脚步,欣赏起这美丽的景致,心中却难以平静。②别人的侮辱和国人的不觉醒使他感到痛苦,③最终,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鲁迅走上了弃医从文的文学创作道路。④在鲁迅的老师当中,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⑤藤野先生具有严谨、实事求是,给鲁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5.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眷恋祖国 万水千山 爱国青年 阳光明媚
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解说: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C.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解说: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D.日本爱国青年的偏见或许是鲁迅弃医从文的一个原因。
解说:“偏见是原因”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6.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原名 ,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作品有散文集《 》,小说集《 》《 》,散文诗集《 》等。?
(2)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分别是 和 。?
\
课内精读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7.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
8.“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他们”指谁?“酒醉”“喝采”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
?
9.“——呜呼,无法可想!”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
10.联系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作者意见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链接材料一]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链接材料二]
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旨,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
?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戏精老师
马海霞
①我高中时的数学老师姓王,胶东人,口音和倪萍早年报天气预报一个味儿,极普通的一句话,从她嘴里吐露出来便带足了喜感。
②我们是王老师带的最后一届毕业班,别看她年龄大了,可精神头儿一点儿也不输年轻教师。王老师家住在校园南侧的教师宿舍楼,从她家到教室不过十分钟,她每晚都到教室转一圈儿,有时课间还给我们讲她家孩子的事。
③王老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爱学习,典型的学霸,心烦了或无聊了便做几道数学题解闷儿。大儿子读小学时,一次数学考试考了79分,回家后乐呵呵地把试卷交给王老师,王老师瞥了一眼成绩,二话没说,一脚将大儿子从里屋踹到外屋去了。王老师说她那次狠狠教训了大儿子一顿:供你吃,供你喝,供你穿,别的同学有的你一样不差,为何你才考了这么点分?
④王老师说这话时目光斜睨并绕教室一周,我等考试分数徘徊在中下游的同学,瞬间感觉自己的屁股也仿佛被王老师凌空踹了一脚,忙低头在心里自我检讨:对不起吃进肚子里的饭菜,对不起披挂在身上的衣服。
⑤正在忐忑不安时,王老师突然将目光收回,笑嘻嘻地说,后来俺才知道,那次考试题出偏了,班里最高分就是79分,多数同学都不及格。大儿子这一脚白挨了,骂也白受了,但我打骂儿子只凭情绪,没道理可讲。
⑥王老师谈起小儿子就一肚子气。小儿子从小不爱学习,就知道调皮捣蛋,技校毕业后进了工厂干重体力活,也不好好干,老羡慕哥哥坐办公室,冬天有暖气烤着,夏天有风扇吹着。王老师谈到这里时目光又斜睨并绕了教室一周,总结道:这怨谁呀,上学时不好好学习,工作后后悔了,晚了!现在俺大儿子是镇党委书记。小儿子,哼,早被单位领导开除了。
⑦高考前,王老师动用了题海战术,我们每天做试题都要做吐了,想松懈时,王老师就在耳畔唠叨她大儿子和小儿子的事,这鸡汤打下去,我们又满血复活了。有时家长给我们施加的压力太大,青春期的小火山刚想爆发时,便想起王老师当年的凌空一脚——那么委屈的一脚,她大儿子都忍了,父母供我们吃喝穿,偶尔批评几句,即使说错,也忍了吧。
⑧高考前一个月,王老师对我们讲,这几天得保重好身体,千万不能生病,高考期间万万不能吃坏了肚子。她热情邀请,住校生可以去她家吃饭,如果觉得不好意思白吃呢,就自己买菜去她家做,毕竟自己做的饭菜卫生。这话王老师每天都在教室吆喝一遍,有同学小声嘀咕,王老师带两个班级数学,住校生算起来有四五十位,都去她家灶台上做饭,早饭得吃到中午呀。
⑨王老师耳朵灵,听到了,笑嘻嘻地说:俺这是客套话,知道你们不去才这样说的,但有俺这句话,是不是心里感觉很温暖,带着这份温暖好好备战迎接高考吧,孩子们!
⑩高考前一天,王老师又来教室转悠,又谈起了她的大儿子和小儿子。这次剧情有了反转,小儿子因调皮捣蛋被工厂开除后,自己单干,现在已经是公司大老板了,买房买车,经济上比大儿子强多了。说着王老师撸起袖子抬起手腕,让我们看她的玉手镯,得意地说:小儿子给买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也预料不了未来,尽力考就是了,考完就是胜利。至于考上与否,考上哪所大学,都不见得是坏事。考上好学校,将来走大儿子的路,顺顺利利;考不上,将来走小儿子的路,坎坷点,但有可能当大老板呢。两条路都是金光大道,俺看都不孬。
嘿,这王老师,捆绑了我们三年,临高考又来给我们松绑来了。
高考结束后,天空突降暴雨,校园里的百年老树都被狂风连根拔起,那晚我们班里的通校生和住校生都没回家,聚在宿舍里吃散伙饭。王老师穿着雨衣也来了,她说她不放心,过来看看,每年她最牵挂走出考场的学生,怕有些学生考试发挥失常,考砸了,心里难过想不开。她看到我们每个人脸上都乐呵呵的,她就放心了。
牵肠挂肚慈母心,我们哪能想不开呀,大儿子的路走不通可以转小儿子的路嘛。
那晚,终于熬完了高考的我们,借着王老师这句鸡汤大醉了一场。
(选自《羊城晚报》2018年06月07日,有删节)
11.将下面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3分)
王老师到教室巡视,讲两个儿子的故事→王老师动用题海战术,唠叨两个儿子的事来激励“我们”→临近高考, →高考前一天, →高考结束后, 。?
12.文中写王老师讲大儿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
?
13.文章标题为《我的戏精老师》,其中“戏精”体现在哪里?(4分)
?
?
1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想松懈时,王老师就在耳畔唠叨她大儿子和小儿子的事,这鸡汤打下去,我们又满血复活了。
?
?
15.名著阅读。
(1)阅读《朝花夕拾》中的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①这段话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
②这段话出自《 》,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
(2)某小组以“细品数朵‘朝花’·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分享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的体验。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相应内容。
1.[解析]
C A项,“逊”应读“xùn”;B项,“畸”应读“jī”;D项,“绯”应读“fēi”。
2.(1)对—队 (2)确—却 (3)记—纪
(4)熄—息
3.[解析]
B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能用“抑扬顿挫”来形容。
4.①句缺少主语,删去“使”;③句语意重复,“从文”与“文学创作”重复,删去“文学创作”;⑤句缺少宾语,“具有”后面缺少宾语,可在“实事求是”后面加“的精神”。
5.[解析]
C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1)鲁迅 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 野草
(2)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7.看电影事件促使“我”弃医从文。
8.“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酒醉”“喝采”表现了“他们”精神的愚昧麻木。
9.[解析]
此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可从破折号、感叹号及作者对国人愚昧麻木的批判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等角度去思考。
[答案]
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国人精神愚昧麻木的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10.根本原因:国民的愚昧、麻木;日本等国家的歧视、残害;自己的爱国热情。
直接原因: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因为鲁迅认为医学只能解除病人躯体上的苦痛,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
11.王老师邀请“我们”到她家吃饭 王老师用小儿子故事的结局来宽慰“我们” 王老师冒雨看望“我们”
12.王老师狠揍大儿子,展现了王老师的严格,也与下文王老师冒雨看望学生形成对比。
13.①讲大儿子的故事,故意把自己说得很凶,让学生敬畏;讲小儿子的故事,故意先不讲结尾,激励学生认真读书,后来再说结尾,来宽慰学生,展现了戏精的一面。②明知学生不到自己家去吃饭,还邀请,让学生感觉到温暖。这些表演都体现了王老师对学生煞费苦心的关爱。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王老师唠叨她大儿子和小儿子的事”比作“鸡汤”,生动形象写出了王老师的开导对“我们”的影响之大,带给“我们”学习的动力,突出了王老师循循善诱的一面。
15.(1)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②五猖会 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2)①父亲的病 ②父亲要求“我”在看五猖会前背书,使“我”没有了看会的兴趣 ③“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