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8-12 21:0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地
理(必修3)
课题: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3的概述部分,首先阐述了“区域”这一概念,也通过案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本节作为区域研究的主题贯穿了后面各章节的内容,因此是重点内容,也为后面各章节打好基础。通过本节课关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学习,为必修3各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区域研究思维方法的基础,但还需要在后续各章学习中结合更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原理,去加以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及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法比较区域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而每个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2.用比较法分析法比较区域的地理环境的差异;结合生产生活理解每个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产生的深刻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区域的含义与特征;
2.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比较,以及区域环境差异对区域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图示法。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片资料。
(七)学情分析:高一年的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会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是此节内容涉及到一些学生比较生疏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对比分析法、讲授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考虑到学生对不同区域的陌生以及实际经验的不足,也要适当的将问题转化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容易理解和熟悉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多媒体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图片反应了不同的区域景观不同,不同的区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体现了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说明区域地理环境会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2.探究新课: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2第一、二自然段,思考问题:什么是区域及其特征?
知识点1:区域的基本特征: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
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区域的几个属性:
整体性:区域内部性质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点。
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即学即练1:课件显示。
过渡: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存在差异,所以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课件展示)读两地的《地理位置图》、《气候》、《地形》、《水系》、《植被》、《矿产资源分布图》等图,找出两者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这些差异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①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地形条件
长江三角洲平原
松嫩平原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植被条件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铁矿等矿产
思考交流:(学生回答问题)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过渡: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活动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3: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课件展示:展现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分布图,根据相应图片,对比说明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









人类生产活动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水陆交通便捷(河运、海运、公路、铁路、空运),交通运输方式齐全。
陆路交通为主




人口稠密;
城市密集,城市等级较高;
人口较较少;
城市数量较少、等级较低。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商业贸易欠发达。
小结: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从而影响了区域的生产活动,并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课堂延伸: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而且对我们人类的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个人的认识。
对饮食的影响:
南方地区米饭为主,北方地区面食为主;西北、青藏地区的烤肉;
南甜北咸西酸东辣的饮食文化的形成。
对服饰的影响:
我国西南地形崎岖,植被茂盛,对外交往不便。少数民族服饰颜色鲜艳,轻巧短薄,舞蹈以身体各部位小幅度扭摆为主,婉约悠然。
我国西北地区地形空旷,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少数民族服饰色彩鲜艳,以浅色长衣为主,舞蹈热情奔放。
对住宅建筑的影响:
北方:太阳高度小,光照弱---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房屋高度与进深小且楼间距大;
降水少---屋顶坡度小,房檐窄;
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墙体严实厚重,建筑成本高;
南方:太阳高度大,光照强--房屋布局受方位影响小,进深和高度大且楼间距小;
降水多---屋顶坡度大,房檐宽;
气温高,季节变化小---墙体轻薄,建筑成本低。
4.
巩固练习:课件显示;
5.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认识区域:
1、概念:
2、特征:
二、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格归纳)
6课堂总结:(略)
7作业设计: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阅资料,结合本节所学知识方法,分析比较我国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域差异及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以书面表达形式,明天交上。
8课后反思:
第1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案
教学目标:能举出实例,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重点: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第2课时
引入: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我们以长江中下游为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剧
活动探究:
(P4活动)
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
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
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答案:(略)。
5.课堂总结:
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不同,使我们认识到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不是说随着人类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板书设计: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6.巩固练习:课件显示。
7.作业设计:整理笔记;
8.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