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工业地域的形成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教材分析
从工业联系到工业地域的出现,其间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在学习时要注意其中的联系。工业集聚有许多明显优势,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才使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工业分散,它是工业联系的结果,这种分散的前提条件是科技的进步,有两方面的原因:①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小,运输费用较低。②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同时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导致全球性跨国公司出现,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分布,形成世界性生产网络,这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市场。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当地案例,注意分析问题方法的学习,培养问题探究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因为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在教学方式上,要优化问题情境,强调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在案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引领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学会具体现象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两种主要类型及意义。
2.掌握工业集聚的优点及原因。
3.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和分类。
4.掌握工业分散的类型、原因及优势。
5.了解工业地域联系的动力和目的。
【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结合案例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的形成条件、发展优势、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钻研精神和取长补短、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和优点。
2.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难点: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导学案、学习小组实地考察、平板教学设备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问题解决法、案例导学法、实地考察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素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考察结果。
【问题思考】
1.思考广梅工业园选址的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2.与服装相关的纺织公司、制衣厂、服饰公司等为什么会聚集在工业园内?生物科技公司、橡胶公司等又为何聚集在此?
1.开场白,组织学习小组展示。
2.提出问题,引导其余学生思考问题。
3.根据学生回答内容,教师引导总结广梅工业园选址的区位因素。同时过渡到工业联系的探究一。
1.学习小组展示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考察学习结果;
2.其余学生思考广梅工业园选址的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与服装相关的纺织公司、制衣厂、服饰公司等为什么会聚集在工业园内?生物科技公司、橡胶公司等又为何聚集在此?
3.学生回答思考问题。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探究一:
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
材料1: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机械装备、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兼顾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轻工纺织等地方传统产业,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集聚发展。
材料2: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文字和图片材料见课本P62案例2)
【问题思考】
1.观察图1,说说正方形圈出的公司/工厂之间有什么联系?圆框圈出的公司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2.具有这些联系的工厂聚集在同一个地区的现象是什么?
根据材料2,说说这些工厂/公司聚集在同一个地区有什么意义/优势?
加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降低________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_______________。
教师完善与补充知识点,重点讲解工业生产联系与空间联系的意义与区别。
学生先自学两则材料并完成导学案的三个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导学案的问题进行分享与讨论,同时完善和总结出小组结论;
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同时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抢答或随机挑人,注意小组加分;
探究二:
工业地域
材料3:鞍山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有着“共和国钢都”的美誉。鞍山工业形成了以钢铁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材料4:鞍山小吃种类繁多,美味独特,拥有多家食品制造公司。其中辽宁鞍山市食品公司熟食加工厂生产的枫叶肉干,色泽透明发亮,呈枫叶红色,色香味美,有嚼劲,余香味沈,甜中有咸,咸中带甜,咸甜可口,具有南味食品特点,也适合北方人的口味。
材料5:近些年来,东北工业区经济持续下滑,鞍山市也不例外。同时其环境污染问题、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鞍山市将打防污染攻坚战,坚持四个导向治污染。此时,上海宝钢、江苏沙钢发展顺利;北京首钢迁址曹妃甸工程顺利完成。
【问题思考】
1.鞍山市的钢铁和肉干都远近闻名,但为什么鞍山市成为了钢铁城却没有成为肉干城?
2.根据材料3和4总结工业地域发展的两种类型,其特点分别是什么?完成下表。
3.根据材料5概括,以鞍山钢铁城为代表的工业地域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1.教师完善与补充知识点,重点讲解工业地域的分类与形成;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传统工业区后期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教授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从老工业区的问题解决中的“分散”引导过渡到工业分散探究。
1.学生先自学三则材料并完成导学案的三个问题,注意表格的对比填写;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导学案的问题进行分享与讨论,同时完善和总结出小组结论;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同时利用平板电脑进行抢答或随机挑人,注意小组加分;
探究三: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材料6: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见图3)
材料7:如果
iPhone
改在美国组装,那么每支
iPhone
的成本将会增加
4
美元,而劳工成本将会增
6
亿美元。根据《福布斯》杂志的估算,如果苹果把
iPhone
移到美国生产,将会多负担
42
亿美元的支出。
【问题思考】
材料5-7出现的工业分散是否相同?从分散原因、分散目的(好处)来分析并完成下表。
工业分散需要哪些条件作为支撑?
工业分散现象对于世界的经济联系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1.教师查阅学生答案,了解学生作答情况;
2.随机抽取两份作答卷,教师对比讲解、评析;
3.教师总结工业分散类型、分散原因、分散目的、工业分散的条件与优势,学生边听边修正答案。
1.学生先自学三则材料并完成导学案的三个问题,注意表格的对比填写;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导学案的问题进行分享与讨论,同时完善和总结出小组结论;
3.每位学生用平板电脑拍照上传自己的答案;
三、知识总结,构建框架。
教师总结整节课的核心内容,补充完成板书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形成知识框架。
学生自行在绘图本上绘制知识框架
四、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1.教师推送习题到移动课堂,学生用平板电脑现场做题;
2.教师根据电脑统计的正答率、学生作答情况,因时因地因材解决问题,适当再讲解学生缺漏点。
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做题
五、课堂延伸,拓展视野。
见附件文档
教师提出梅州正在构建的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和珠三角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播放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宣传视频,同时推送两个文档内容到移动课堂,供学生阅读。
学生利用平板点观看视频与阅读拓展材料。
六、课外实践,学以致用。
调查梅州市任意两个工业园,说明其地域成因类型及特征。
调查某个工业地域内的3个主要企业及产品,并说明其工业联系类型。
教师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引导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以致用。
学生记录作业;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反思
本次教学从情景导入、三个小组合作探究、知识总结、当堂检测、拓展延伸到课外实践六个环节,其中情景导入环节和小组合作环节充分由学生展示、讨论、分享和展示,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课外到课堂再到课外,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以致用的同时巩固所学。
教学过程反思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中,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同时采用案例教学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部分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接收信息内容多,需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当堂检测选取了8道选择题,利用移动课堂和平板进行,题型略微单一。
知识框架构建环节,注意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存在问题反思
(1)设计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以至于最后的拓展延伸和作业布置环节的时间比较匆忙,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
(2)教学语言不够规范。口头语言比较多,不够正式。
改进措施反思
(1)教学内容设置要合理,取舍得当。不宜过多,要考虑课堂容量和学生接受程度。
(2)实施弹性教学。注意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以免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
(3)提升教学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规范的能力。平时多练习,熟悉讲课稿,多看教学视频进行学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