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

文档属性

名称 咬文嚼字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7-26 07:3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作者: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第一中学龙晓芳 邮编:416300
Email:longxiaofang028@ 新人教版 湖南省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第一课时 共2课时
小老鼠看书

经理:“要胜任这项工作,必须要有超人的胆量,你行吗?”
求职者重重的打了经理一巴掌,大声地说:“你认为呢?”
经理:“你了解我们的公司吗?”
求职者:“我一到公司上班不就了解了吗?”
经理:“你有何特长?”
求职者:“我的手臂特长。”
经理:“你究竟会些什么?”
求职者:“说实在的,我什么都不会。”
经理:“那你来干什么?”
求职者:“就是为了坐上你那位置。”
经理:“姓氏?”
求职者:“我不姓四,我信伍。”
经理:“性别?”
求职者:“我说过,我姓伍,不姓鳖。”
经理:“我问你是男是女?”
求职者:“真没想到你不但耳朵不好使,眼睛居然也有问题。
求职者
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求职者”
  B.形容卖弄才学  “书呆子”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不法商人”
速读全文
分析思路
归纳观点
提炼中心论点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1、2)
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便(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3、4、5)
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6、7)
水到渠成,加以总结(8)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3.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4.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不易控制。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第六段)
5.字的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袭用套语滥调,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滑向套板反应。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新。(第七段)
6.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
中心论点
无论阅读或写作,在文字运用上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为什么?
比一比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
你是个好小子,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这好小子,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
    作者评析:“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
作者的评价: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原句: 广出猎,见草中石,①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zú箭头),①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②终不能复入石矣。
  修改一:以为虎而射之,没镞,①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②终不能入。 修改二: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作者评价:似乎简洁些,却实不如原文.为什么?
《荷花淀》—孙犁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在水面上生长了。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多一个字,却分别表示不同的水声,速度、气氛、情态,让读者体会到几个青年妇女的不同心态。
作者评析:“推”自掩自推真        自在, 人言冷寂我独闲 
“敲”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题 李 凝 幽 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推”或“敲”
你认为呢?
字眼不同,意味不同
普遍的观点
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试想:月光融融,一片寂静,走过草径荒园,来到友人门前举手敲门,耳闻一两声“咚……咚……”的敲门声音,却久久不闻友人应门,只见树上被惊起的宿鸟……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
二 .本诗所叙之事是访友,可见“僧敲月下门”,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贾岛)自家之门。其次,本诗题目是“题李凝幽居”,在诗的“中联咏幽情幽景”,诗人用荒园、惊鸟、明月、野色和飘云等意象,突出了幽居“幽”的特点。写的不是自家幽居,当然敲的也不可能是自家之门。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
字数不同
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思想感情
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影视剪辑中的“蒙太奇”技法
A.一对青年男女相视而言。
B.莺歌燕舞,鸳鸯戏水。
C.草场上双牛角斗。
D.月儿弯弯,姑娘倚窗沉思。
 
AB组合  AC组合  AD组合
影视画面的
剪辑与组合
苏小妹
妙添字
感受填词的乐趣
拓展
训练
体悟诗句丰富的意蕴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依小妹的高见呢?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教师点拨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长江万里白如(  ), 淮山数点青如(  ), 江帆几片疾如(  ), 山泉千尺飞如(  )。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 ),塞鸿一字来如( )
——元·周德清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线
淀:同“靛”,即靛青,一种青兰色染料。
闲看春雨(),满地落花()。
课堂小结
古人作诗非常讲究炼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绿”字来之不易,用过“到”、“过” “入”、“满”等;《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雪芹却吟“满纸荒唐言” 却是“一把辛酸泪”,但愿我们“能解其中味”。可见,炼字的重要性。
 
  这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
 “咬文嚼字”不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深刻感悟到了炼字的妙趣,初步理解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紧密联系。下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分析作者后文列举的两个例子,即“苏轼写诗”与“套板反应”。最后谨记作者教诲,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美。
郭老改字

咬文嚼字
(正)李广射虎
(正)贾岛吟诗
阅 读

苏轼写诗(正)
套板反应(正)
写 作


达到艺术美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预习下节课内容
    2、将下列题目做在练习本上
 
  2005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
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