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7-26 08:2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仁”和“礼” B.“仁者爱人” C.“克己复礼” D.“为政以德”
3.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体现学习方法的是
A.“有教无类” B.“当仁不让于师”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温故而知新”
4.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主要是因为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C.稳定社会秩序 D.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素质
5.下列属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是 ①“仁”和“礼” ②“为政以德” ③“守静”“以弱胜强”
④“克己复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下列著作中不属于“五经”的是 A.《乐》 B.《诗》 C.《书》 D.《礼》
7.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这里的“德”,主要指的是 A.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国家 C.主张贵贱有序 D.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8.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9.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10.下列哪一事件为“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标志
A 秦统一六国 B 焚书坑儒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佛教传入
11.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2. 汉武帝即位后,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
A.树立自己的权威 B.发展大一统事业 C.镇压地方割据势力 D.发展经济
13.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A.汉武帝时候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健全 B.太学的建立
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实施
14.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 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15.儒学开始定于一尊与哪两个人物有关?
A.孔子和孟子 B.秦始皇和李斯 C.汉武帝和董仲舒 D.“二程”和朱熹
16.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17.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18.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19.下列不属于北宋五子的是A、李翱 B、周敦颐 C、张载 D、程颢
20.北宋时对理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位思想家是:
A.韩愈和柳宗元 B.程颢和程颐 C.朱熹和王阳明 D.周敦颐和张载
21.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A.“仁”和“礼”B.“为政以德”C.“仁”D.“礼”
22.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远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23.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
A、张载 B、二程 C、周敦颐 D、李翱
24.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家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25.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人人皆可成为圣人的思想家是:
A. “二程” B. 朱熹 C. 王阳明 D.王夫之
26.心学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 B.程颐 C.王阳明 D.朱熹
27.下列对宋明理学评价正确的有 ①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注重气节品德,强调社会责任感 ③凸显人性的庄严 ④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8.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指 ①李贽 ②黄宗羲 ③顾炎武 ④王夫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9.《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
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0. 李贽的思想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
A.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B.对拜金风气的批判
C.主张个性的自由发展 D.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非选择题(40分)
31.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便一时显现起来了,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 程颐说:“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 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王守仁是怎样解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一问题的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只要答出两条即可)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3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出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不学为体,西学为用”。——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