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5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复习回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绿色植物
植食性动物
分解者
肉食性动物
太阳能
能量源头:
能量流动渠道:
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流动的特点:
太阳能
食物链(网)
10%~20%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呼吸作用
能量散失形式:
热能
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0~101的文字。
思考并回答
(1)碳循环的形式:
(2)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5)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渠道: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CO2;
CO2和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有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动物
植物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
泥炭、煤、石油
大气中的CO2
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大气中的CO2
燃
烧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植物
动物
摄食
微
生
物
的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物
泥炭、煤、石油
2、物质循环的概念
事实上不只是C元素,组成生物体的H、O、N、P、S等元素,都不断的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组成生物体C、H、O、N、P、S等基本元素。而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
2.范围: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4.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循环:
归纳小结:
阅读教材P10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无机物
以有机物为载体
循环往复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生物圈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元素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元素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
与社会的联系
关注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但是,现代社会碳元素进入到无机环境的途径除了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还有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了碳元素短时间内的释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碳平衡。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形成了“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影响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它会使地球上:
1)病虫害增加;
2)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3)海平面上升;
4)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的控制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为此1997年12月11日联合国在日本东京有关温室气体的排放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基于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全球性
人类面对温室效应
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这一概念,
“低碳”迅速成为了全球性的共识。
如何解决“温室效应”
?
一、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提高能效。
1)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二、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空气中CO2含量。
2)节约用电。
3)提倡公交出行(无车日)。
1)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
2)节约纸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二、物质循环的概念
一、实例:碳循环
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