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承天寺
承天寺大雄宝殿
承天寺甬道
承天寺庑廊
陀罗尼经幢(宋)
位于银川市城西,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
轼
课文朗读:
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意疏通: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地
想到
没有共同游乐的人
于是
睡
一起
清澈透明
水草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只是
小组研讨:
怎样的月色让作者夜游承天寺?
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
藻、荇交横。
盖
语言赏析
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闲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作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在牢房里,苏东坡招来了凶猛的侮辱和折磨,苏东坡经受不住了。他经受不住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如果他想闭闭眼,喘口气,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于是,他以前诗中有出现的“小人”字样,就成了讽刺当朝大人;他在杭州做太守时兴冲冲去看钱塘潮,回来写了咏弄潮儿的诗竟成了是在影射皇帝兴修水利。审问者耗时间一点点逼过去。案卷记录上经常出现的句子是:“逐次隐讳,不说情实,再勘方招。”苏东坡全招了,同时他也就知道必死无疑了。他一心想着死。他觉得连累了家人,又特别想念弟弟。他请一位狱卒带了两首诗给苏辙:“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埋骨的地点,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任黄州团练副使时,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无薪俸。于是他在城外东坡租50亩荒地开荒种地,盖草堂,养活家小,这段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得他有了一个伴随一生的雅号:“东坡居士”。
坦荡豁达
乐观积极
……
课文讲解: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闲
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景手法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答谢中书书》景物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2、时间上:早晚结合: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记承天寺夜游》
比喻
“盖”
共同点:写景;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情景交融。
课堂总结
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通过本节课,我们积累了文言字词,欣赏到承天寺的夜景,体会到作者心中的情感,也认识到苏轼本人。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是文章上的自信使苏轼坦然面对政治上的挫折,将生活艺术化的才能,使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随缘自足,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熠熠生辉!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苏轼,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好书推荐: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林语堂《苏东坡传》
1、背诵全文。
2、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作业布置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集体备课教案
时
间
月
日
执教人
课时
辅备人
课
题
11《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展示承天寺塔图片,介绍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2、导入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3、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4、疏通文意。5、解读文章大意。三、细读课文,小组研讨:1.怎样的月色让作者夜游承天寺?2.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
“闲人”眼中有何景?(1)月色入户(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重点赏析)比较分析:a.庭下月色空明,竹柏影交横。
b.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语言赏析: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什么特点?
明确:比喻:①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②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③构成了一个清幽宁静、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赏月时悠然愉悦的心情。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过渡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关键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联系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作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在牢房里,苏东坡招来了凶猛的侮辱和折磨,苏东坡经受不住了。他经受不住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如果他想闭闭眼,喘口气,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于是,他以前诗中有出现的“小人”字样,就成了讽刺当朝大人;他在杭州做太守时兴冲冲去看钱塘潮,回来写了咏弄潮儿的诗竟成了是在影射皇帝兴修水利。审问者耗时间一点点逼过去。案卷记录上经常出现的句子是:“逐次隐讳,不说情实,再勘方招。”苏东坡全招了,同时他也就知道必死无疑了。他一心想着死。他觉得连累了家人,又特别想念弟弟。他请一位狱卒带了两首诗给苏辙:“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埋骨的地点,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任黄州团练副使时,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无薪俸。于是他在城外东坡租50亩荒地开荒种地,盖草堂,养活家小,这段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得他有了一个伴随一生的雅号:“东坡居士”。坦荡豁达,乐观积极小结“闲人”心中有何情?“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对比阅读: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景手法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五、课堂总结:
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通过本节课,我们积累了文言字词,欣赏到承天寺的夜景,体会到作者心中的情感,也认识到苏轼本人。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是文章上的自信使苏轼坦然面对政治上的挫折,将生活艺术化的才能,使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随缘自足,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熠熠生辉!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苏轼,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好书推荐: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用表达方式提示来背诵课文记叙:元丰……,……,……,……。念……,……。怀民……,……。
描写:庭下……,……,盖……。
抒情:……?……?但……者耳。2、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板书设计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记承天寺夜游闲苏轼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
教学反思
5